处不成的事放放,渡不了的人忘忘——“放放”与“忘忘”的执念破茧与边界智慧艺术
文图 / 马佶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此言,道尽了人事艰难的本质。人与人相处,事与事周旋,总有悬而不解之结、难通心意之人。当执着如绳索紧缚心灵,“处不成的事放放,渡不了的人忘忘”便如一把智慧的钥匙,开启心灵枷锁,引领我们直面边界、接纳局限,在放下与释怀中重获生命的广阔与自由。这并非消极退避,而是勘破现实后的清醒选择,也是心灵挣脱桎梏、破茧重生的壮丽序章。
一、放放:处不成之事的智慧断舍,让心灵轻盈前行。强扭的瓜不甜,强求之事难成。《吕氏春秋》中“刻舟求剑”的楚人,正是执着于过往标记而罔顾水流变化的愚者,其行为成为千古笑谈。道家对此早有洞察,《道德经》云:“知止可以不殆”(第四十四章),适可而止方能远离危殆。庄子亦在《养生主》中倡导“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唯有顺应事物发展的内在节奏,才能守护内心的宁静港湾。北宋苏轼,颠沛流离于新旧党争漩涡,黄州惠州儋州,足迹所至皆困顿。然其豁达处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观棋》),正是这份对宦海沉浮的“放”,让他在苦难中孕育出《赤壁赋》的千古绝唱。现代认知心理学揭示,当大脑长久困于无解难题,“反刍思维”(Rumination)便会启动,犹如心灵的自噬旋涡,不断消耗心理能量,滋生焦虑与绝望。此时果断“放放”,实则是斩断沉没成本的锁链,停止无效内耗,为心灵腾挪出呼吸与成长的空间。
二、忘忘:渡不了之人的清醒告别,为内心秩序重构疆界。非所有人皆可渡,非所有心皆可通。孔子周游列国,渴望推行仁政之道,却屡遭冷遇甚至生命之危。面对长沮、桀溺等隐士的疏离与质疑,他内心澄明:“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此言既含壮志难酬的苍凉,亦展露对人际界限的深刻洞悉与尊重。心学大师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强调“在事上磨练”以成就自我,其精髓在于专注可控之心性修养,而非强求不可渡之人心的徒劳。近代诗人徐志摩为追寻灵魂伴侣,决绝告别原配张幼仪。张幼仪曾深陷情感废墟,然凤凰涅槃,她最终选择“忘忘”——不是遗忘过往,而是停止让昔日的伤痛继续侵蚀当下的心灵主权。她投身商界,成为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完成了情感的救赎与生命的蜕变。“忘”是划清情感界限的宣言,是夺回心灵掌控权的壮举。
三、执迷之殇:当放不放、当忘不忘的深渊回响。强求不可成之事,强渡不可通之人,终将坠入无底深渊。明思宗崇祯,身处大厦将倾的末世,却无法放下对臣僚的刻骨猜忌与对事态的绝对控制。李自成大军压境之际,他仍频繁更换将帅、苛责阁臣,史载其执政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明史》),最终众叛亲离,自缢煤山,留下“诸臣误朕”的悲叹。其悲剧核心,正是对“不可为”之事与“不可渡”之人的执迷不悟。《韩非子·喻老》中“疑邻窃斧”的故事,深刻揭示了执念如何扭曲认知:心怀成见,则所见皆成佐证。执着于渡人,常使心灵堕入认知窄巷,所见皆是扭曲的幻象,所感皆是自造的痛苦。神经科学研究证实,持续处于高压应激状态,高浓度皮质醇将不断侵蚀海马体神经元,损害记忆与理性判断能力,形成恶性循环,使人深陷心灵泥沼无法自拔。
四、智慧通途:在“放”与“忘”的旷野中重建生命城池。践行“放放”与“忘忘”,实为一种极具建设性的生存策略与心灵艺术。古希腊斯多葛学派哲人爱比克泰德的“控制二分法”直指核心:智慧在于全力以赴于可控领域——态度、行动、价值判断;而对不可控之外物与他人之心,则需涵养“安然接纳”的胸襟与勇气。东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深感“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无法在官场浊流中委曲求全,遂决然“忘忘”功名利禄之诱,“放放”庙堂仕途之执,归隐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放下中构筑了超越时代的精神桃源。丹尼尔·笛福笔下鲁滨逊的故事更具普世启示:孤岛绝境中,他迅速“放放”了对过往繁华的无尽追悔,也“忘忘”了对渺茫救援的虚幻期盼,转而将所有心力聚焦于当下可为之务——筑屋、存粮、驯羊、制器……正是这种对“不可控”的放手与对“可控”的专注,使他在绝望中重建生存秩序,点燃希望之火。
孔子临川兴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流水不因顽石阻拦而停驻,却在奔涌不息中奔赴海洋,成就其壮阔与永恒。人生长河,亦当如斯。面对那些“处不成的事”与“渡不了的人”,唯有深谙“放放”与“忘忘”的艺术,方能避免在执念的礁石上撞得头破血流。主动调转航向,不是退缩,而是智慧地寻找更通达的河道,在心灵的辽阔水域积蓄更深邃沉静的力量。
在竞逐与执取的时代浪潮中,“放下”与“遗忘”的智慧常被尘封。唯有真正领悟“处不成的事放放,渡不了的人忘忘”这穿越时空的箴言,勇于打破自我编织的执念茧房,心灵之翼方能挣脱无形的枷锁,在自由的苍穹下舒展翱翔。每一次清醒的放手,每一次决绝的遗忘,都是心灵版图的拓疆,都是向更广阔、更自在的生命境界的深情奔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