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自选当代汉诗(第三十卷)-淮河赋 (共12首)
02 ✦ 淮河赋(之六十二)
——淝水:虚实之间的人性
风声在草木里练兵法
谢安以八万兵甲
把苻坚的百万旌旗
泡成河底的泡影
浪涛复述着:
有人借风声筑壁垒
有人被自己的影子绊倒
水纹里,胜负在打转
最终都成了渔樵的笑谈——
淝水在流
唯有河心的漩涡,懂得
虚与实,原是同股水流的
两面
淝水。剑影。棋声
雾锁十万营帐
谢安的眉峰,压着半壁河山
苻坚的百万马蹄
陷进民心的软泥
风过,草动皆是兵
淝水在流
水逝留痕
绘就一页浸血的史记
淝水是道墙,隔开
真实与虚幻,却又让人迷茫
谢安的棋,像个永远的谜
没人知道,下一步的方向
苻坚的大军,像群迷路的羊
在雾里,找不到光
“草木皆兵”——
是心里的恐慌
把影子,连同风声
都看成了敌人模样
淝水在流
却冲不破这堵墙
淝水的浪是不羁的精灵
在时光里,唱着自由的歌
谢安的冷静是不灭的火种
烛照,黑暗里每一个黎明
狂傲的苻坚是转瞬的泡沫
破碎在现实的岩石上
无声无息
“以少胜多”是永恒的哲学
信念,能战胜一切阻隔
淝水在流
像支流传千年的谣曲
唱出智性与勇气,还有
希望的传说
将军岭下的淝水
在晨光里沐浴
像串珍珠,挂在淮河的胸膛
谢安的棋声
飘在林间
与鸟鸣,织成宁静的大网
苻坚的百万大军已成过往
只剩薄雾,在河面轻轻摇晃
我站在岸边,感到心
特别敞亮
淝水在流
清澈又坦荡
历史的故事,早已遥远
却在风里,轻轻回响
淝水是块石碑呵,镌刻着
胜与败,却看不清字迹
谢安的手,捏过棋子
也捏过,千万人的呼吸
苻坚的宝剑,劈过风浪
也劈过,自己可悲的结局
八公山下
芦苇在岸边弯着腰
像在,对着所有亡魂行礼
淝水在流
把碑上的汉字
泡成了,带泪的古诗
03 ✦ 淮河赋(之六十三)
——淮盐:流动的财富与欲望
盐粒从卤水里站起
像无数透明的砝码,压弯
运河的船舷
晒盐的滩涂,白得
像未拆的银锭
盐商的账簿里,潮起潮落
都成了增减的数字
而淮河记得:
最珍贵的,原是
挑夫汗里的盐,混着
母亲腌菜缸里的,那点咸
滩涂是神的棋盘
盐粒是白棋
落在淮河的臂弯,不慌不忙
风是神的手,把盐摊开
晒成人间的暖,人间的粮
每一粒都带着神的光
藏在陶罐里,等炊烟升起
把苦日子照亮,把饿
化成香,淮河的浪
是神的语,轻轻说:
盐是馈赠,要懂珍惜,要懂
感恩的光
淮盐是淮河的王,卧在滩涂
白得像雪,硬得像骨
盐船是它的兵,压着浪
往南往北,把咸的威
撒遍四方,盐仓是它的宫
锁着千年的富,千年的强
每一粒盐都带着王的狂
不向苦难低头,不向
贫穷投降,淮河的浪
为它吼,为它扬
——这就是淮盐,王的样
盐粒里藏着旧时光
滩涂的晨,盐工的汗
都在里面淌
老盐船泊在岸边,帆已黄
像老人的脸,刻满沧桑
风从盐场过,带起咸的伤
那是逝去的人,逝去的粮
每一粒盐都在哭,哭
那些饿的夜,那些苦的霜
淮河的浪,也在叹
叹岁月无常,叹
往事难忘
淮盐是软的,能化在汤里
暖人间;也是硬的
能扛住风,扛住雨
扛住岁月的难,它不偏不倚
在咸与淡之间,找平衡
在苦与甜之间,寻圆满
淮河的浪,把它磨成
不尖不锐,却有力量的粒
藏在人间,暖每一个
需要的人
淮盐从来都是有筋的,裹着
滩涂的硬
风的劲,盐工的不低头
它不是软的糖
是能扛住饿,扛住苦的粮
每一粒都带着
不服输的劲,在罐里
不声不响,却能
在你需要时,给你
撑下去的
最实在的劲
淮河的浪
为它加油,为它鼓掌
晨雾里,盐滩像铺着
白的纱,阳光洒在上面
像碎的金,盐粒闪着光
像星星落在人间,风
轻轻吹,把咸的香
送向远方,盐工的手
捧起盐,像捧一朵云
不重,却暖
淮河的浪,绕着盐场
像唱着,最美的
诗,让人心醉,让人
难忘
盐粒里藏着朝代的痕
秦的船,汉的仓,唐的商
都在里面淌
每一粒
都带着历史的咸
像老人的故事,不声不响
却能让你想起,从前的苦
从前的甜,从前的人
淮河的浪,驮着盐,也驮着
历史。往远方,不慌不忙
却把故事,留在人间
盐是流动的财富,却也
藏着欲望的痕,有人
为它争,为它抢,为它
忘了善良
每一粒
都带着警示,像钟的声
不声不响
却能让你想起
财富是好的,欲望要收
淮河的浪也在叹:
财富能暖人,欲望
却能伤人,要懂
知足,更要懂善良
淮盐是淮河的魂呵
裹着,这片土地的香
这片人的暖
它不是别处的盐
是带着淮河浪的咸
滩涂土的香,盐工汗的暖
独有的粒,每粒都记着
这片土地的故事,这片人的
苦与甜,淮河的浪
为它骄傲,为它歌唱
因为它是
淮河的,独有的光
04 ✦ 淮河赋(之六十四)
——戏台上的忠与奸
锣鼓点敲碎夜色,脸谱
在灯影里明灭
红脸的忠义
正跨过淮河的浪,白脸的
算计,藏在戏服的褶皱——
台下喝彩声里,有人
把自己活成了戏文
有人在散场后
对着河水里的倒影
分不清
脸上的油彩,哪层
才是真
水袖扫过淮河的波浪时
桨声正驮着
古戏台的木柱下沉
韵白里,浮起的盐粒
是漕运遗落的秤砣
称过忠骨的重,也称过
奸佞的轻
鼓点再次敲碎暮色
老生甩须的弧度
恰是淮河涨潮的曲线
当唱词漫过堤岸
那些褪色的旌旗
在韵脚里重新竖起
淮调是未干的墨迹
写尽千年
戏文里的月亮,总在
河口悬着
一半照伶人眼底的霜
另一半浸于河床下
未说尽的忠奸
戏台的幔是漕船的帆
挂在淮河风里
忠是扯帆的绳
攥得紧,从没松过劲
老生抖幔时
风裹着几段戏文
把千年的事,吹得透明
奸角是帆上的破洞
漏着光
却遮不住,帆下的忠魂
浪拍着帆
像在和淮戏应和
说帆没破,魂没散
戏,更没停
帆还在飘,戏台还在等
等下一群听客再听一遍
听帆上的忠
也听帆下的奸
在淮河风里,再多活几年
05 ✦ 淮河赋(之六十五)
——运河交汇:文明的十字路口
邗沟与淮河在这里握手
南来的茶船,北往的粮车
都在码头换口气
波斯的琉璃映着
景德镇的瓷光
胡商的算盘,噼啪声混着
漕工的号子
河水把不同的方言
不同的香料
都泡成一锅汤
舀起时,却清得能看见
每个源头的模样
浑浊的浪头撞着船帮
运河的帆影浸在淮水月光里
千年的纤绳勒进河床的骨血
每道缝隙都藏着漕运的号子
码头的青石板啊
磨亮多少脚印
南来的米粮北去的丝绸
在此交汇处打个结
系住,几个朝代的呼吸
风,从泗州城遗址吹过
带着盐粒与陶片的气息
这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
只有流水记得
所有停泊与出发的秘密
我伫立在淮河与运河之间
粮食和船帆从这里经过
太阳把金粉撒在水面
像神的遗嘱
石头在水底沉默
数着过往的朝代
鱼群驮着星光游动
把历史吞进肚里
我要建一座
海子渴望的红房子
面朝两河交汇的地方
每天听河水对话
等深秋枫叶红了的时候
看帆影漫过天际
闸门关闭又打开
像历史那些个省略号
船桨划破水面
却划不破沉默
交汇口的水是两种颜色
多像两个割裂的梦
古桥的石缝里
长出陌生的野草
风,读不懂碑上的文字
只有流水知道
所有答案都在漩涡里
旋转又消失
我用小石子在岸边画画
画淮河的蓝
也画运河的黄
船帆,是白色的云朵
飘在十字路口中央
一群蚂蚁爬上石碑
它们读不懂古老的诗行
水鸟衔着波光
飞过几个朝代的墙
我把梦,埋在交汇处
等待春天长出帆影和鸽哨
月光在交汇处打结
像谁遗落的玉带
漕船的橹声是纯正的古调
从北宋唱到现在
石头在水底打坐
它好想修炼成沉默的佛
每道漩涡都是瞳孔
看人间朝代更迭
我在岸边捡一块陶片
上面有半行模糊的记载
只有流水知道
那些悄然逝去的故事
黄昏把余晖洒在交汇处
河水染成金色的绸
漕船的帆影渐渐模糊
像睡在梦里的舟
芦苇荡里传来虫鸣
和着水的节奏
古碑上的文字渐渐淡去
却把故事留在心头
这十字路口的夜
温柔得像母亲的手
你必须爱这交汇的河水
爱它的浑浊与清澈
爱它的沉默与汹涌
漕船的橹声是它的呼吸
古闸的影子是它的思绪
你要像石头一样耐心
倾听它的低语
它会告诉你
什么是永恒,什么是瞬息
只有流水知道
在这十字路口
谁,最终会找到自己
你这两河交汇的精灵啊
用浪的琴弦弹奏光阴
古闸,是你修心的舞台
漕船,是你流动的布景
多少君王在此驻足
多少英雄在此启程
水的眼睛看透世间沧桑
却从不泄露秘密
让我化作一颗鹅卵石
躺在你的怀抱里
每天听你讲述千年的剧情
06 ✦ 淮河赋(之六十六)
——汛期的界碑
引 言
水位线在碑上爬,像
贪婪的手指,涂改着
楚与汉的旧界
去年的水痕还在喘气
今年的浪已漫过新漆——
界碑在水里摇晃
却始终站着
知道所有疆界都会被淹没
唯有河床,记得
大地最初的轮廓
1.
界碑立在涡口,任汛期
漫过肩头
浪头驮着夏禹的斧影
砸向堤岸
沉在水底的泗州塔仍在计数
每次潮涨
都是次文明的叩问
古漕运的铜铃,在浪里轻响
提醒着:淮河的脉,连着
华夏的根
守堤人把铁锹插进泥里
像插进
历史的褶皱,每道褶皱里
都藏着“共生”的密码
水退时,界碑露出刻痕
“安澜”二字,在阳光下
闪着神性的光,照见
土地与水
千年的圆融
2.
汛期是淮河的呼吸
界碑是生命的刻度
每涨一寸,就多一寸
对土地的敬畏
浪头带着青铜的锈色
漫过古渡口
那里埋着无数船桨
也埋着
无数与洪水抗争的
不屈灵魂
寿县古城墙的苔痕
在浪里舒展
像在诉说——
坚硬与柔软,本是一体
界碑上的纹路是淮河的掌纹
攥着风雨,也攥着晴朗
水漫过界碑时,天地在摇晃
潮退时,滩涂泛绿
像淮河给土地,最深情的
拥抱与补偿
3.
界碑是汛期的证人
站在时间的渡口
浪头涌来,带着千年的故事
有夏禹治水的坚韧
有漕运繁华的喧嚣
也有决堤时,土地的悲鸣
守堤人的皱纹里,藏着
淮河的年轮
每道年轮,都是
一次生死的较量
古柳的枝条,在浪里挣扎
却从未低头,像倔强的脊梁
水漫过界碑时,历史
在浪里翻滚
潮退时,露出的陶罐
装着淮河的魂魄
也装着
对土地,永不熄灭的信仰
4.
汛期漫过颍州时,界碑
在水里写诗
每滴浪都是墨
每道波纹都是笔锋
写夏禹的脚印
写泗州的残砖
写守堤人,湿透的脊梁
古桥的石拱托着浪
像托着岁月的重量
桥洞里的风,唱着
千年的谣
界碑上的“汛”字,被水
泡软,却更显筋劲
像土地的筋骨
水退时,诗行落在滩涂
长出的庄稼,替淮河
把“共生”的哲思,讲给
天空听
5.
界碑站在淮河心,任浪头
拍击胸膛
汛期是场洗礼
洗去岁月的浮尘
露出土地的底色,也露出
淮河的神性——
既汹涌,也温柔
沉在水底的古钟
仍在鸣响
提醒着:所有泛滥
终会归于平静
守堤人点燃的火把
在浪尖摇晃
像颗星,照亮黑暗里的希望
水漫过界碑时,天地
连成一片
潮退时,界碑露出全貌
额间的刻痕,是淮河与土地
永恒的,契约与和解
6.
汛期来时
淮河举起浪的旌旗
界碑是阵前的哨兵
不卑不亢
浪头带着古淮的霸气,漫过
堤岸,却绕不开守堤人
筑起的屏障
古渡口的碎瓷片
在浪里闪光
像散落的文明等着被拾起
界碑上的青苔
那是时间的铠甲
护着它,见证每次涨落
水退时,滩涂留下浪的脚印
那些脚印里,藏着
淮河对土地最深的
歉意与爱意
7.
界碑在汛期里
像位沉默的哲思者
看浪头起起落落,看岁月
来来去去
古漕运的船帆,在浪里
沉没又升起
像文明的轮回,从未停歇
守堤人的汗珠,滴进淮河
与千年的雨水,融在一起
界碑上的刻度
是希望的标尺
记下苦难,也记下重生
水漫过界碑时,风在呜咽
潮退时,阳光落在界碑上
把“安澜”二字,照得
透亮
8.
汛期漫过寿县时
界碑与古城墙相望
浪头带着苔痕的感伤
拍着城墙
那里藏着无数故事——
有繁华,有落寞
有洪水过后,土地的
倔强生长
守堤人摸着城墙的砖瓦
像摸着
祖先的手掌,温暖又有力量
界碑上的刻字
是故事的注脚
把过去与现在,轻轻相连
水退时,城墙露出全貌
与界碑一起,守着淮河
守着两岸的烟火,与希望
9.
界碑是淮河的界呀,也是
时间的界,历史的界
汛期,是跨越界的信使
带着古与今的对话
浪头带着夏禹的斧声
漫过滩涂
也带着,当代防洪军民的
哨音。
古柳的根,在地下紧紧抓住土地
像两岸的人,从未放弃坚守
界碑上的斑斑锈迹
是岁月的勋章
证明它,经得起风雨的打磨
水漫过界碑时,对话
达到高潮
潮退时,信使离去
留下的,是淮河与土地
更深刻的理解与共生
10.
汛期来时
淮河的浪里藏着感伤
那是泗州城的回响
是蚌埠淮河铁桥的叹息
界碑,站在浪里听着
那些回响
也听着,守堤人坚定的
脚步声
古陶罐里的种子
在浪里苏醒
等着潮退,便生根发芽
界碑上的刻痕,被浪
磨得光滑
却更清晰,像记忆里的模样
水退时,种子落在滩涂
它们会长大,替淮河
把失落的过往,长成
新的希望
11.
界碑在汛期里,透着
圆融的智慧
既承得住浪的汹涌
也容得下
水与土地,暂时的纷争
古淮的月光,落在界碑上
像层纱,温柔了所有坚硬
守堤人坐在界碑旁
吃着干粮
与淮河,共享片刻的宁静
水,漫过界碑时没有慌乱
潮退时,界碑旁的野花盛开
那是土地,对淮河最温柔的
回应与包容
12.
汛期过后,界碑仍站在
淮河旁,像位老者看着
两岸的烟火
浪头的痕迹,还留在界碑上
像岁月的皱纹,深刻又温暖
守堤人收起铁锹,脸上
带着笑意
他们知道:所有坚守
都有回响
界碑上的“汛”字
不再冰冷
因为它见证了,水与土地的
和解。
阳光落在淮河上,波光粼粼
界碑与淮河,与土地
一起
等着下一个季节
等着,新的生机与希望
尾 声
界碑的刻痕里,泡软了
千年时光——
涨潮时,是水与土的角力
退潮后,是苗与穗的重生
那些被浪打湿的脚印,终会
长成堤岸的年轮
那些喊过的号子
早融进淮河的涛声
所谓安澜,从不是水的屈服
是大地懂了浪的奔涌
是人把“抗争”二字
种成了代代相传的
春汛
07 ✦ 淮河赋(之六十七)
——废黄河:断裂与延续
废黄河是神祇铺设的河床
曾让圣水奔涌,滋养四方
如今圣水退去,留下
神圣的壤
让麦浪翻滚,像金色的
海洋。断裂
是神祇的考验,不是遗忘
延续是神祇的馈赠在
人间流淌
我跪在黄沙上,触摸
神圣的光
知道黄河故道的魂
永远在身旁
废黄河是地域的印章
盖在中原
印着徐州的矿,淮安的盐
阜阳的棉
曾经的浪,把地域的
文化浇灌
如今的干,将故道的
根脉牵连
断裂是印章的褪色
不是消散
延续是印章的重彩
在新时代展现
废黄河呵
你是地域的标识
你是不变的眷恋
让每一个家乡人,都记着
这份缘
废黄河的筋劲
是大地的脊梁
支撑着古渡,支撑着村庄
曾经的浪,是筋劲的张扬
把坚硬的岩石,磨成
柔软的浆
如今的干,是筋劲的潜藏
让柔弱的麦苗,长成
挺拔的墙
延续是筋劲的传承
在血脉里流淌
让这片多情的土地,
永远
充满力量
黄河故道的哲思
像天上的星辰
照亮我们的路,让迷茫
变清醒,它说
断裂是生命的常态
大可不必心惊
延续是生命的本能
要勇敢前行
每粒沙都在闪烁,传递着
哲思的光明
让我们在岁月里,活出
从容与坚定
废黄河,你是哲思的星辰
永远亮晶晶
在宇宙间
倾情书写生命的永恒
废黄河边的蚂蚁,爬过
石头的纹
像在阅读一段古老的光阴
蝴蝶停在麦叶上
翅膀闪着银边
它不知道这土地,曾有
浪的奔腾,骨的重塑
断裂是风的选择
把水吹向远方
延续是草的决定,在沙里
扎根生长
废黄河呵
你是自然的一部分
不慌不忙
在每一个瞬间,都有
生命的芬芳
废黄河把圆融的智慧
写进沙粒
不执着于水的形态
不拘泥于干的沉寂
断流时,它与土地
相拥相依
延续时,它与麦苗
共同呼吸
这智慧像月光
温柔又清晰
照亮我们的路,让心灵
始终有归期
废黄河,你是圆融的智者
无人能及
在得失之间,让炎黄子孙
找到永恒的意义
废黄河,你永远是我
灵魂的故道
我在你的泥沙里,寻找
永恒的光
曾经的浪,是你写给
大地的情诗
每一行都浸着
炽热的胸膛
如今的干
是你沉默的凝望
看麦苗在你的怀里
茁壮成长
断裂是情诗的停顿
不是结束
延续是新的篇章,在阳光
下绽放
黄河故道啊
你曾用浪的霸气
劈开山峦
让百川归流,臣服在
你的脚边
如今霸气藏进沙里
变成余温
呵护着麦苗
度过霜雪与寒天
断裂不是霸气的消散
是沉淀
延续是霸气的转化
在丰收里显现
废黄河,你是霸气的传奇
从未走远
在岁月里
留下永恒的诗篇
废黄河是太阳晒热的河床
石头是神遗落的麦粒
泛着金光
我坐在沙上,听远古的浪
说断裂只是大地的呼吸
不是死亡
风把麦香吹进我的骨血
说延续是每株苗,都举着
太阳的信仰
今夜,我要把废黄河的魂
种进明天的土壤,长出
全新的浪
废黄河边的犁,划过
沙质的土
翻出的不只是麦种,还有
古陶的骨
父亲说,这河曾漫过
他的裤脚
如今只在梦里,听见
浪的欢呼
断裂只是土地的喘息
不是麻木
延续是播种的手,把希望
托付。废黄河呵
你是乡土的根
你是祖辈的路
每一粒粮
都带着你独有的温度
废黄河的沙,是千年岁月
磨碎的乡愁呵
每一粒,都映着母亲
望归的眼眸
曾经的浪,是少年
远走的舟
如今的干,是游子归来的
渡口。断裂的是水
不断的,是血脉的流
延续的是爱,在麦浪里
轻轻抖
我弯腰拾起一粒沙
像拾起旧时光
我深信,废黄河的魂
永远在身旁
故道里的草,仍按
水流的方向疯长
断流处,沙粒在排练
当年的漩涡
曾经的河床,如今盛着
月光与麦浪
某个干涸的河湾,还留着
漕船的辙印,像
未写完的诗眼——
水虽改道,魂仍在土里
抽穗的麦子,正把
黄河的黄,酿成淮河的绿
废黄河把秘密藏进沙粒
把根脉,埋在土里不朽
曾载着商的鼎,周的酒
还有汉的绸
浪退去时,不喊一声哀愁
只把魂,种进每一寸田畴
古渡口的碑
刻着旧时的舟
新麦垅的风,唱着
今日的秋
断裂只是脉的蛰伏
永远不是尽头
延续,是脉的苏醒
在苗尖探头
这道干涸的痕迹
分明就是大地的诗行
写着沧桑
写着梦想
写着热情
更写着
那生生不息的狂
08 ✦ 淮河赋(之六十八)
——残碑的字
1.
残碑侧卧淮岸
文字是青铜熔铸的魂
一笔刻治水的锸
一画记漕运的轮
裂痕里嵌着春秋的霜
唐宋的尘
风过,就抖落满碑的
朝代声
有些字早已模糊了
像被时光啃过
却仍在石上站着,像不肯
低头的人
这石碑是大地的史
字是未干的精血
写着:所有消失的
都在根里贮存
2.
残碑的字是神的指纹
印在淮河的脊背
每道笔画都闪着圣光
像星子落进石
一笔是祭天的文
一画是护民的誓
把神性与人间,揉进
同道痕迹
缺角的地方是神的眼
望着过往的事
风来读它,总带着
神圣的况味
这石碑是关于苍天的经书
字是神的旨
告诉我们:有些信仰
永远不会死
3.
残碑的字是最硬的骨
支撑着淮河的土
每道笔画都透着一股内劲
像未弯的弩
一笔是筑堤的夯
一画是守城的橹
把筋劲与坚韧,刻进
石的深处
缺角的地方是骨的疤
却更显风骨
风来吹它,吹不散
碑的硬颅
这石碑是大地的骨
字是文明的脊柱
撑着:所有苦难
都压不垮的路
4.
残碑的字是霸王的魂
藏在淮河的浪里
每道笔画都带着狠劲
像未收的枪
一笔是统军的令
一画是开疆的章
把霸气与豪情,铸进石的膛
缺角的地方是霸王的痕
却更显狂放
风来读它,读得出
当年的强
这石碑是英雄的碑
字是不朽的狂
写着:有些辉煌
永远闪着光
5.
残碑的字是古圣先贤的伤痕
刻在淮河的心
每道笔画都沾着泪
像未干的国画
一笔是战乱的苦
一画是灾荒的贫
把感伤与无奈,埋进
石的深
缺角的地方是痛的疤
却更显纯真
风来吹它,吹不散
碑的沉
这石碑是岁月的伤
字是难忘的记忆
提醒我们:有些苦难
营养永远要汲取
6.
残碑的字是圆融的智
藏在汤汤淮水
每道笔画都透着柔
像未碎的贝
一笔是包容的河
一画是共生的穗
把圆融与智慧,嵌进
石的骨髓
缺角的地方是智的留白
却更显真味
风来读它,读得出
天地的美
这石碑是智者的碑
字是自然的规
告诉我们:刚柔并济
才是永恒的轨
7.
残碑的字是史书的眼
望着淮河的今
每道笔画都藏着谜
像未解的琴
一笔是文明的起
一画是朝代的尽
把过去与现在,连进
石的芯
缺角的地方是史的问
等着人来寻
风来吹它,吹不散碑的引
这石碑是时间的眼
字是历史的信
让我们:在过往里
找到未来的印
8.
残碑的字是神的话语
落在淮河的两岸
每道笔画都带着圣洁
像未断的线
一笔是赐福的雨
一画是护佑的山
把神性与慈悲,刻进石的面
缺角的地方是神的祈愿
等着人来觉悟
风来读它,读得出
神圣的爱恋
这石碑是神的碑呵
字是信仰的烈焰
让我们:在迷茫里
觅得心灵的岸
9.
残碑的字是劲的弦
绷在淮河的天
每道笔画都透着力
像未断的箭
一笔是抗争的勇
一画是奋斗的坚
把筋劲与不屈,铸进石心
缺角的地方是劲的蓄
却更显锐尖
风来吹它,吹得动碑的帘
这石碑是精神的弦
字是力量的源
让我们:在困境里
找到前行的肩
10.
残碑的字是霸的魄
荡着淮河的波
每道笔画都带着烈
像未熄的火
一笔是开拓的胆
一画是守土的魄
把霸气与担当,埋进石的窝
缺角的地方是霸的藏
却更显巍峨
风来读它,读得出
当年的壮阔与血气
这石碑是山河的魂啊
字是英雄的歌
唱着:有些风骨
永远不褪色
11.
残碑的字是乡愁的根,扎在
淮河的土
每道笔画都缠着念想
像未拆的布
一笔是村口的树
一画是老屋的路
把游子的思,刻进石的骨
缺角的地方是泪的印
却更显纯朴
风来吹它,吹得乡愁
翻着页读
这石碑是归人的标
字是遗传家书
告诉我们:再远的路
都有归途
12.
残碑的字是哲思的灯
悬在淮河的夜空
每道笔画都透着明
像未暗的星
一笔是生死的问
一画是永恒的答
把困惑与顿悟,嵌入石的缝
缺角的地方是思的留白
却更显深静
风来读它,读得出
天地的灵
这石碑是智慧的高台
字,是觉醒的铃
让我们:在浮沉里
守住心的定
13.
风,把碑文啃得漏风
“忠”字剩了心
“孝”字缺了子
唯有“水”字,三点仍在
像未干的泪
拓片人对着阳光,试图
把裂缝里的青苔读成注脚
却听见
碑石深处有水流声
正把残缺的笔画,补成
完整的河流
09 淮河赋(之六十九)
——淮河码头:离别与重逢
七千年浪叠着离人的影,每道波心都藏着归帆的信。
——题记
1
公元前的潮声还没退尽
夫差凿的渠水,正漫过泗口的石基
木桨划开春秋的雾
载着兵戈与稻粟,在淮水里沉成典故
石阶被千年的脚步磨亮
盐商的马帮、漕运的官船
都曾在这卸下风尘
连郦道元的笔,都蘸着渡头的水
把“淮水东流”写得沉甸甸
如今石缝里还嵌着旧钉
是哪艘船的铁锚,忘了收走牵挂
潮涨时,仿佛还能听见
古渡的号子,混着淮河的浪
一遍遍,拍打着时光的岸
2
青石板早被浪磨成软语
每道裂纹里,都藏着春秋的船期
木橹摇碎晨雾时,盐袋压弯了石阶
官驿的灯笼,还在渡头晃着半盏旧熹
曾有商客把家书塞进陶罐
沉在渡底,说等归船时捞起
也有戍卒对着淮水磨刀
让寒光,映亮千里外的故地
石缝里的锈钉,是最老的见证者
看漕船载着岁月来,又载着岁月去
如今风还在翻捡渡头的草
像是在找,当年遗落的船票
潮声漫过石阶时,总带着些细碎的响
——是古渡的魂,还在数着
多少帆影,曾被淮河的浪,轻轻托起
3
浪咬了千年,也没咬碎石阶的骨
每块青石板都驮着重量——
是春秋漕船的铁锚压出的凹痕
是戍卒佩剑刻下的“归”字,渗着盐霜
曾有母亲把襁褓举过船舷
让孩子最后看眼渡头的老槐树
木桨搅碎的不是水,是半生牵挂
潮退时,总有些布鞋底粘在石缝
成了古渡永远喊不回的乳名
如今锈钉在石缝里结满铜绿
像谁没说完的话,卡在时光喉头
潮声再大,也盖不住
石板深处传来的震颤——
是无数个“过客”,还在渡头踮着脚
等淮河,把他们的名字
从浪里,悄然捞起
4
晨雾把石阶泡成半透明
露水滴在青石板上——那是千年里,无数人没忍住的叹息
古渡的木桩早生了皱纹
却还攥着半截断缆,等一艘不归的船
曾有女子把胭脂盒沉进渡底
说红妆该陪淮河,等浪带回归人
也有老翁坐在渡头磨桨
让木纹里的潮声,漫过鬓角的霜
风掠过草尖时,总带着些细碎的颤
是当年船工的号子,还没唱完后半段
如今野渡的灯早熄了
只剩潮声,在石缝里缝补时光
若你俯身听,能听见每块石板都在说——
那些沉在淮水里的名字、牵挂与誓言
从不是消失,是古渡把它们
酿成了淮河的魂,永远守着
每个日出时,帆影可能归来的方向
5
青石板是时光的榫,淮河是卯
千年潮声,把二者咬得紧实
每道石缝都是楔子——
楔着春秋的铜钉、汉代的盐粒
还有民国姑娘,掷向归船的红绫
碎成星子,嵌在木纹里
曾有戍卒把剑插在渡头
剑穗缠着家书,说“此剑为信,归时,必斩浪而还”
后来剑锈成石的一部分
家书在潮里泡成绸,裹着未说尽的“珍重”,飘了千年
如今风还在拔石缝的草
像在找,当年剑穗的线头
潮涨时,石板会轻轻震颤
——是无数个“归”字,在榫卯间苏醒
它们顺着浪爬上岸,想把所有未赴的约,重新钉进重逢的晨光里
6
浪磨穿青石板时,也磨亮了七千年的疼
每道石纹里,都嵌着人文的根——
是伏羲在滩涂画八卦时,滴下的汗珠
是先民捧着陶罐渡水,碎在波心的粮
还有逃荒人的布鞋底,粘在石缝
成了野渡永远喊不回的乳名
有人说黄河长江是母亲,可淮河
早把骨血渗进中原的土——
它不喊,只把漕运的铜铃、戍卒的剑
沉进河底,酿成沉默的悲怆
潮涨时,野渡的风会扯着苔草哭
像在说:那些埋在浪里的文明,才是中华民族,最疼也最硬的魂
7
石阶上的凹痕,是淮河结的疤
每个疤里都裹着文明的碎片——
有新石器时代的陶片,沾着稻壳的暖
有商周青铜的锈,映着祭祀的烟
还有民国码头的旧钉,缠着红绫的残
都在疤里,守着未说尽的惦念
它不与长江黄河争“母亲”的名
只把七千年的疼,嚼成内敛的韧——
看盐商来,看漕船走,看战火漫过堤岸
却始终把文明的火种,藏在浪尖
如今潮声漫过古渡时,总带着些沉响
是疤里的魂在说:中原的根,从来都扎在,淮河的浪里
8
当最后一缕阳光落在码头的桅杆上
淮河的浪突然慢下来——像在把千年的文明碎片,拼成永恒的渡口
淮河开始安静,像在聆听,远古传来的船歌——
这里永远是渡口,不管是汉代的漕船,还是现代的汽轮;不管是离人背着行囊远去,还是归人带着风尘归来
它都以同样的温柔,接纳每一段旅程
离别不是终点,是把思念种在淮河的浪里,等着它长成重逢的帆;重逢也不是结束,是把重逢的暖,揉进岁月的棉,等着它,焐热下一段,可能的离别
河神在浪尖微笑,看着码头的灯,一盏盏亮起,看着石阶上人来人往,看着麦粒变成船帆,船帆又变成麦浪——原来这渡口,从来不是孤独的
它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此岸与彼岸的绳,把所有离别与重逢,都系成了永恒的圆
9
码头的石阶,有自己的年轮
每道年轮,都裹着一段故事:
第一道,是大禹治水时,民工踩出的坑;第十道,是汉代盐商扛着盐袋,磨出的亮;第五十道,是逃荒人,抱着孩子,留下的泪痕;第一百道,是归人重逢时,脚步叩出的,喜悦的声响
离别时,人会在石阶上坐下
把心事,说给年轮听——有的说“怕此去,再也回不来”;有的说“等我赚了钱,就接家人来”;有的说“娘,您多保重”——年轮
会把这些话,藏进石缝的苔里,像给时光,留一把钥匙
重逢时,归人会找到当年的年轮
用手摸一摸,看苔是否还在
听年轮是否,还记着当年的话
当指尖触到熟悉的纹路,突然懂了:石阶的年轮,就是淮河的记忆,它把所有离别与重逢,都酿成了,不会褪色的时光
10
年轮转着转着,就转到了民国的雾里——
淮水卷着那时的泥沙,漫过码头时,蚌埠华昌街的红灯正亮着
正照在头牌裴姑娘的指尖——
她数着木框的纹路,像数当年葛大春说“还乡”的日子
他从麻包堆里冒出来
旧衫沾着河泥,喊“裴姑娘”
三个字烫得她眼眶发潮
喉结滚动的间隙,他没说这些年扛过多少吨淮水的重量
汽笛撕开雾的瞬间
裴姑娘掷出红绫,像掷出半条没说完的青春
葛大春攥着绫角,指节发白
船开时,他没敢回头看灯的方向
后来潮声里飘着传闻
说葛大春沉了江
裴姑娘把红绫枕进夜色
每声潮来,都像他在喊“裴姑娘”;每声潮去,都像她在应“大春哥”
直到霜降压弯灯影
葛大春站在门口,空着左臂
说“走,裴姑娘”
红灯灭在晨雾里时
他们的脚印,正被淮水
泡成崭新的故事
11
码头的灯,是从银河摘下的星
挂在桅杆上,照见鱼群驮着远古的光,从河底游向水面——
那是大禹时代的船灯,被浪埋了千年
如今顺着灯的光,重新浮向人间
离别时,人把灯芯拨亮,说“让光替我,照着你回家的路”
灯影在浪里散开,像把银河铺在淮河上,每道波纹都是星子的轨迹,指向重逢的方向
重逢时,归人会把新的灯
挂在旧灯旁,让光连成一片,像把银河的缺口,补在码头的夜空
老灯与新灯对话,说着不同年代的离别与重逢,河风听了,把故事
吹向远方,让每盏船灯都知道这里的光,永远等着远征未归的帆
12
七千年浪涛,把码头的石锚淬成神物——银河灯的光,正顺着锚链往下淌
一端扎进伏羲画卦的滩涂,一端拴着未来的帆——大禹治水时溅起的星子,还在青石板的纹路里亮着,像未熄的灯
曾有漕船载着青铜的誓,沉进淮水
却把“归”字的根,留在石阶的凹痕
盐商的马帮踏碎晨雾时,遗落的算盘,还在石缝里算:多少离别,能换一次重逢
逃荒母亲埋下的麦种,早长成水下的星,每粒胚芽,都朝着帆影归来的方向
如今汽笛与古号子在浪里叠响
新船的龙骨,正沿着旧星轨延伸
有人在码头埋下梦想的锚——是少年揣着的船票,是匠人凿的新碑,是淮河把文明的火种,重新递向晨光
潮涨时,石锚会轻轻震颤
——是神在说:所有坚守都不会沉没
那些扎进时光的根,终将牵着帆影,从银河的浪里归来,让每个“等”字,都在码头的灯影里,结出圆满的希望
10 淮河赋(之七十)
——雨与泪的混响
1
黄梅雨季,云在河面哭
堤下的人,眼眶也涨了水
雨丝与泪线,在风中
拧成一股绳
勒着龟裂的田,也勒着
空荡的屋檐
天地间只有一种声音:
水在补土的伤口
泪在补心的缺口——
最终都汇入淮河
分不清哪片浪是云的,哪片是人的
2
雨在荆涂山的石上凿纹时
他正把耒耜
插进汛期的泥水里
第三道沟刚通,浪就
漫过脚踝
母亲递来的粗布巾
攥出了盐粒
后来,有人在堤下挖出
半截耒柄
木纹里还嵌着公元前的雨
那个治淮的老匠,摸着
那道裂痕
忽然红了眼——
像看见自己的锹,陷在
1954的大雨里
3
纤夫的绳勒进肩胛那年
雨,把漕道泡成了黄浆
他望着船里的赈粮
不敢歇脚
孩子们的哭声在浪里飘
像几片破布条
绳磨断的那个黎明
他攥着半截纤维
看着粮船漂向受灾的村落
后来,有人在漕底捡着
那根绳
上面的血痂,早就和河泥
结了疤
风一吹,还能听见
当年的号子,裹着雨落下
4
2020年的雨,把浪堆得
比闸还高
他系着救生扣
往水里冲了无数次
怀里的娃哭着抓他的衣领
像抓着根
救命的稻草
后来娃的父母找到他
递来晒干的救生扣
上面还沾着
淮河的泥和他的汗
他摸着扣上的磨痕
总想起那天
浪里的雨砸在脸上
和娃的泪,混在一起
又咸又烫
像他娘当年送他参军时
落在他手背上的泪
5
采珠的刘婶,总爱在雨季里
蹲在滩涂
她的手被蚌壳划了
无数道伤疤
1961年最饿的时候,有人
劝她卖珠
她把珠埋进泥里,说
这是淮河的魂
洪灾最厉害的那年
她还在教孙女辨识蚌珠
暴雨落在蚌壳上
像当年落在她手背的泪
孙女捧着刚剖出的蚌珠
亮得晃眼
刘婶摸着蚌珠,忽然
沉默了——
这光里,有她当年埋珠时
混着对雨的追忆
6
欧阳修的砚,在颍水畔
埋了百年
雨把砚台泡软时,老农
在田里捡到它
砚池里还凝着半滴墨
像滴没干的泪,映着
当年的亭
现在砚台放在博物馆
雨从窗缝飘进来
落在
砚池里,墨晕开了
有个学书法的少年,对着
砚台临摹
忽然觉得墨里
有股涩味
像他爷爷讲治淮故事时
喉咙里的哽咽
7
水生哥在堤上栽柳那年
雨特别大
柳苗刚插稳,洪峰就来了
他抱着柳树,不让浪把苗冲跑
红妹在堤下呼喊,泪
混着雨落在他背上
现在柳树早已参天
根须扎进堤里
他常坐在柳下,摸着
树干的纹路
像摸当年红妹递来的手
雨落在柳叶上,滴进
他的衣领
凉丝丝的
像红妹当年的泪,带着
几许牵挂与无奈
8
军烈属王大伯的木箱,装着
旧村的几块瓦
搬新家那天,大雨落在箱上
他摸着瓦上的纹路,像摸
老房子的墙
儿子催他快走,他却蹲在箱子旁
把瓦抱得很紧——
那是他和老伴,当年
盖房时的心血
现在木箱放在阳台
雨,从窗子涌入
落在瓦上,映照着
新社区的楼
他喜欢给孙子讲瓦的故事
孙子摸着瓦片,好奇地问
爷爷,这上面怎么有盐呢
他苦笑了——
那是当年搬箱时,混着
雨的泪
9
雨依旧还在落,落了千年
落在耒柄的纹里
落在漕绳的疤上
落在蚌珠的光里
落在旧砚的涩中
每一滴呵都裹着泪——
是公元前农人的汗泪
是往年决堤的泪
是救生扣上的滚烫的泪
是瓦纹里的咸涩泪
淮河卷着这些雨与泪
一直往前淌
有时浪是哭的形状
有时涛是喊的模样
可岸上人,从不低头——
把泪种进柳苗的根
把雨揉进新麦的芒
让每滴混着泪的雨呵
都长成堤上的光
每道带着雨的痕,都刻成
心里的江
从此雨不是灾,泪不是伤
那是淮河两岸的魂
在浪里
轻轻歌唱……
11 ✦ 淮河赋(之七十一)
——朱元璋与花鼓灯:底层的呼吸
1
龙椅的影子,曾落在
凤阳的花鼓上
敲锣人把饥寒
打成三拍子的浪
灯影里的跳转
是苦难在踮脚起舞
淮河记得两种脚步声——
一种踏过金銮殿的金砖
一种踩在泥泞的田埂
最终都被大浪淘洗
只剩花鼓的节奏
还在河风里,敲着
众生的心跳
2
淮河潮漫过凤阳的垄
土粒里藏着
旧年的冻
朱元璋的草鞋曾陷进
泥缝
听饿殍的骨在地下轻碰
直到某夜,有人把破鼓
敲得嗡嗡
像惊蛰的雷,炸醒了
沉睡的冬
灯芯是从麦秸里抽出的虹
裹着底层的呼吸晃动
鼓点砸在冻土上
竟敲出了绿芽的萌
后来,龙袍加身,他总在
梦里闻见鼓风
混着麦香,漫过金銮殿的铜
原来帝王的根
还扎在花鼓的声中
每一声,都是故乡
在唤他乳名
3
凤阳的花鼓
在淮岸响
一声是春荒的饥
一声是冬寒的颤
敲鼓人的手冻得裂了纹
鼓点却
没漏过一个顿
朱元璋的愁藏在灯影里
是旧村塌了的土房
是老井枯了的石栏
是逃荒时
攥在手里的半块糠饼
早被岁月揉成了
渣粉。曾握过犁耙的掌
后来举过玉玺,指缝里
还留着泥土的温
却总在夜半被鼓响叩心
像有人隔着时空
递来旧年的碗
灯,转了千回,转不回
麦秸铺的床
转不回母亲缝补时的灯盏
转不回和伙伴们
在麦场打鼓的黄昏
鼓声飘了万里
万里都裹着故乡的尘
落在金陵的宫墙上
结成霜,落在他鬓角
染白了,曾经乌黑的发根
4
黑暗是帝王的锦袍
绣着金线,却裹着寒冷
也是底层人的茧
一层又一层缠着手腕
连呼吸都透着闷
花鼓是劈开黑暗的刃
鼓皮绷着倔强的劲
每一次敲击
都撞开一道缝,让风
灌进来,让光
挤进门
灯影是光的线
从破灯碗里牵出来
绕着敲鼓人的肩
绕着围观人的脸
把暖送
到每个瑟缩的身
朱元璋站在裂谷中间
一边是曾经的苦
一边是如今的权
他把鼓点抛向人间
像撒下
一把星星的籽,盼着
能发成春
我曾是饿殍,啃过树皮
喝过雪水,也曾是掌权者
定过律法,管过万民
他的话没说出口
全藏在这花鼓点的振
鼓不言语,只让底层的呼吸
渗进历史的缝
在每个朝代的背面轻轻喘
灯不声张,只把真相
照在时光里,让后来人
看见,鼓皮上的苦难与暖
都真真切切,没掺半分假
5
黑夜赐予我深沉的鼓槌
木柄磨得光溜溜
却没磨掉骨子里的韧
我攥着它敲,敲出黎明的
第一缕痕
朱元璋是执灯人
从濠州的夜里起身
灯笼,是用破布缝的
灯油,是用菜油兑的
却亮得能照见远方的村
灯影里的稚子
都唱着
岁稔年丰,声音脆得
像刚剥壳的花生
他们不知道饿肚子的苦
只知道跟着鼓点跳
脚步轻得像飘着的云
鼓点落处,野草长成了
庄稼的魂,饿肚子的日子
在鼓声里慢慢远了
逃荒的路
渐渐长满了麦,曾经
空着的囤,如今堆得冒了尖
能映见人的脸
后来,灯传给了百姓
盏盏都亮着当年的温
鼓成了岁月的根
代代都敲着
当年的劲,底层的呼吸
永远在灯影里跳着
不停,不沉,像淮河的水
永远向前奔
6
淮河的乳汁
养过敲鼓的手,那手
曾攥着糠饼盼过秋收
曾帮着母亲挑过水
曾扶着父亲种过麦
指节早被磨得粗又厚
朱元璋的泪
落在花鼓的绸上
那泪里
有少年时丧亲的痛
有逃荒时无助的慌
有带兵时
看着兄弟倒下的恨
也有坐上龙椅后
怕百姓再受苦的忧
鼓皮,蒙着苦难的纹
每一道都是百姓的愁
是春旱时裂开的田
是夏涝时淹了的院
是秋霜时冻坏的棉
一笔一划
都刻得深又透
灯芯,燃着希望的油
每一寸都是盼头
是种子播下时的期待
是禾苗拔节时的欢喜
是粮食入仓时的安稳
一星一点,都暖得厚又久
淮河的水啊,洗过
饿殍的骨,也洗过丰收的麦
洗过帝王的脚,也洗过
敲鼓人的手
它见过人间的苦,也见过
人间的求
帝王会老去,龙椅会蒙尘
朝代会腐朽,城墙会倒塌
只有花鼓的呼吸
还在人间奔流,不回头
不停留,把百姓的故事
一遍又一遍传下去
直到很久很久……
7
清明的雨打湿了凤阳的坟
有人提着花鼓来
跪在朱元璋的陵前
鼓皮上
蒙了层薄灰,却还能听见
当年的激情
敲鼓的人是老艺人的孙子
手他敲得轻,怕惊了
沉睡的魂,怕扰了
陵里的人。灯影在
墓碑旁晃,映着
大明太祖的字
也映着碑上刻的“民为贵”
雨丝裹着鼓音飘
像在说当年的恩
当年的仁
您减过租税,让咱凤阳人
少受了贫
您修过堤坝,让淮河
少淹了田
您虽然后来也有过严政
可咱知道,您从没忘过
当年的苦,没忘过
咱底层人
敲鼓人低声说
声音里带着颤抖
雨停时,天边露了点晴
鼓还在轻轻震
像陵里的人在回应
像淮河的浪在和声
像底层的呼吸
在共鸣
不高不低,却入人心
8
花鼓不是佛,却藏着
禅的真
敲鼓不是经
却能让人静下心
朱元璋坐在殿上听鼓
听着听着就出了神
像看见当年的自己
在麦场里
追着鼓音奔
灯影不是佛灯,却有
佛灯的温
晃着晃着就把心照透
照见曾经的贪
曾经的嗔,照见
如今的念,如今的仁
照见百姓的苦,百姓的辛
帝王也是人
会饿会冷会疼
百姓也是人
要吃要穿要安稳
这话,他没写进诏书
却刻在了
听鼓的时辰,刻在了
每次减免赋税的朱批里
刻在了修桥补路的旨意中
鼓点慢时,像在说“慢慢来
日子总会顺
鼓点快时,像在说——
加把劲,未来总会好
灯影暗时,像在说——
别慌,光总会来
灯影亮时,像在说
底层的呼吸是鼓的禅
不玄不虚,不深不沉
就藏在每一声敲
每一次震,藏在
百姓的笑里
藏在百姓的奔里,藏在
岁月的痕里
藏在历史的页里
让人悟,让人品
9
濠州城的夜,鼓点
比刀剑更锐锋
朱元璋握着鼓槌
指节因用力而泛青
兄弟们,敲碎这乱世的笼
让咱底层人,也能
挺直腰杆做人
他的话像惊雷,炸在
每个人的胸口
士兵们的血涌起来
握着刀的手更紧
听着鼓冲锋
忘了身上的创痛
忘了死亡的冷,只想着
把太平敲出来,把好日子打出来
灯影在城墙上跳
像千万个举戈的影
每个影,都带着底层的怒
带着对不公的恨
带着对明天的盼
一跳一跃,都透着狠劲
透着霸劲
后来,马踏中原,鼓还在
军营里隆,从濠州到金陵
从淮河到长江
鼓点没停过,锐气没减过
像一把永不卷刃的刀
劈开路上的坎
斩开前方的尘
天下平定那天,他站在
城楼上听鼓
鼓声里没了当年的怒
多了如今的稳
却还藏着当年的霸
藏着——
决不让百姓再受苦的誓言
这霸气
不是对人的狠
是对苦难的恨
是对百姓的真
10
敲了一辈子花鼓
才懂鼓里的悟
不是敲得响
不是敲得稳
是敲得懂百姓的苦
敲得进百姓的心
敲得能把暖
送到他们的身心
看了一辈子灯影
才懂灯里的真
不是照得亮
也不是照得远
是照得见岁月的痕
照得见历史的深
照得见底层人的呼吸
多沉多稳
朱元璋的故事
不是只有龙椅的尊
不是只有律法的严
是有过底层的苦
有过对百姓的亲
有过把鼓点当希望
把灯影当暖的辰
历史的页翻了又翻
朝代换了又换
只有花鼓灯的声,没断
只有底层的呼吸,没停
像淮河的水
不管旱涝,不管春秋
都向前奔,都向前涌
原来人间的道
从不是帝王的令
是百姓的脚
是百姓的声
是鼓里的那点劲
是灯里的那点温
是底层人活着的勇气
是底层人对好日子的盼
这才是最真的悟
最久的魂
12 ✦ 淮河赋(之七十二)
——渔网的疏密
1
晨雾把渔网泡软时
淮河正吞着昨夜的星子
渔人弯腰理网,指腹磨过
每道绳结——
密处是三岁娃哭着要的米
是漏雨的屋顶待补的草垫
疏处是
去年跑掉的大青鱼
带着钩痕,快速游向深涡
网眼晃荡,像未闭的眼
看水鸟啄食水面的碎光
突然一阵风扯动网角
露出河底沉睡的古陶罐
那是祖辈
失手遗落的炊具,此刻
正透过网孔,数着水面上
忽明忽暗的人间
2.
汛期来临时,渔网被绷得
发亮,每根丝都在发抖
密到能滤走上游冲来的碎木
却滤不掉渔人的愁绪
昨夜梦到网破了,鱼群
从破洞涌出来
像散掉的魂
今早把渔网补了又补
线脚叠着线脚,像叠着
岁月的日记
疏处漏下的水
带着河泥的腥气
溅在布满老茧的手背上
忽然摸到一根断丝
那是去年冬天冻裂的
至今还留着硬茬
渔人对着断丝叹气
风,把叹气吹进网眼
网眼忽然变大
漏下整片天空,和天空下
无言的淮水
3.
夕阳把渔网染成金红时
渔人坐在船头抽烟
密网捞起的虾蟹,在筐里
蹦跳,溅起细碎的水花
那是今天的收成
够换半袋面粉
和孩子们的作业本
疏网兜住的风,裹着远处的
狗吠,掠过渔人的白发
他忽然想起年轻时,网眼
比现在疏,却总能网住大鱼
如今网眼密了,心却空了
像漏了底的陶罐
烟蒂掉进水里,惊起
一群小鱼,从网眼钻过
它们并不知道
这疏密之间,究竟藏着
多少打不开的心结
4.
渔网晾在滩涂上
像展开的旧地图,标记着
河的秘密,草的渴望
密处的绳结磨得发亮
是无数次撒网收网
磨出的光
疏处的网眼,积着细沙
像岁月落在上面的灰尘
渔妇蹲在网边补网
针线穿过网孔,把晨光
缝进梦乡
忽然发现网丝上
缠着一根水草,水草里
竟然藏着一颗鱼卵
她轻轻把鱼卵放进水里
看着它飘向河心
网,还在滩上晒着
风拂过网眼,发出
沙沙的响
那响声里,有鱼卵的心跳
也有人间的欢乐与惆怅
5.
月夜的渔网最安静
浮在水面上,像半透明的纱
密处兜住的月光
在网眼里打转
那是困在人间的星
疏处漏下的波,带着
月亮的影子,流向远方的
芦苇荡
渔人躺在船上想心事
听渔网与水摩擦的声音
像母亲的低语
去年此时
父亲就是在这张网边
咳着咳着
就这么倒下去了
如今网还在,父亲却变成了
河底的泥沙,透过网孔看他
他伸手摸网,网眼冰凉
好像父亲最后垂下的手
水面泛起涟漪
网眼忽大忽小,像在诉说
那说不尽的念想
6.
枯水季的渔网,躺在船板上
沾着河底的硬泥
密处的网眼被泥堵住
像堵住了
往日的收成
疏处的网丝松垮垮的
活像没了力气的老人
渔人用河水洗网,泥块
顺着网眼直往下掉
露出网丝的本色
忽然洗出一片鱼鳞
那是春天网住的鲤鱼
留下的
那鱼鳞还闪着光
像落在网眼上的星辰
他把鱼鳞放进兜里
想带给孩子看
孩子总说,从没见过活鱼
网,洗干净了,却洗不掉
网丝上,岁月刻下的伤痕
7.
暴雨过后,渔网挂在船篷上
滴着水,它在流泪
密处的绳结吸饱了水
变重了,像压在心头的愁
疏处的网眼
被风吹得晃动,漏下的雨珠
砸在船板上
渔人盯着渔网发呆
想起前天网住的水蛇
从网眼溜走时
带走了一段网丝
那段网丝上,还缠着
他年轻时的梦呓
如今,梦像断了的网丝
飘在水面上,捞不回来了
雨停了,太阳出来
网眼映着阳光,像睁开的眼
可那眼里呵,只看见
浑浊的河,和河上漂泊的船
8.
渔网在水里张开时
像一朵巨大的花,朝着
河底开放
密处的花瓣,裹着希望
想网住生活的甘甜
疏处的花隙,漏着不安
怕又一次空网而归
渔人拉着网绳
手臂上的青筋凸起
像网丝的倒影
忽然感觉渔网变重了
以为是大鱼,心里一阵紧
拉上来才发现
是一捆泡烂的稻草,裹着
早已泡烂了的塑料袋
他把稻草扔进水里,网绳
从手里滑了一下
磨得掌心发疼
在疼痛中,打渔人忽然明白
这密与疏的博弈
从来就不是
鱼和渔网的事呀
9.
渔网收进船舱时,夜色
已经浓了,淮河静得像块墨
密处藏着的水,在船舱里
晃荡,溅湿了渔人的裤脚
那是今天的汗
混着淮水,凉得刺骨
疏处漏下的星,落在网眼上
像撒在上面的碎银
渔人划着船回家
橹声在夜里散开,惊起
水边长眠的虫
他忽然哼起老歌
是父亲教的,忧伤的调子
随着网眼晃
网在船舱里蜷着
像个疲惫的人,终于能
歇一歇了
只有河知道,这张网
装着多少没说出口的苦
10.
渔网挂在屋檐下
陪着渔人度过整个冬天
密处的网丝结着冰
像冻住的泪,硬得硌手
疏处的网眼
透着风,把屋里的烟火气
吹向淮河
渔人坐在火塘边,看着
渔网发呆,火光照着他的脸
想起春天撒网时,网眼
漏下的燕子,掠过水面
想起夏天收网时
网眼兜住的晚霞红得像火
想起秋天补网时
网眼积着的落叶黄得像愁
如今冬天来了
网静了,河也静了
只等着春天,再把这
密与疏的故事,重新讲起
11.
淮河的渔网,是深层的镜
密时照见欲望的膨胀
疏时照见心灵的空旷
我们在镜前审视自己
看清得失,也看清方向
网起的是外在的拥有
漏下的是内在的成长
在疏密之间,明白
真正的富足,在心里藏
网眼,永远是水做的筛子
漏过小鱼,留住大鱼
也漏过贫穷,留住
勉强糊口的希望
渔人收网时,指缝间
漏下的夕阳
比网里的鱼更沉
他懂得:
网太密,会困死明天的鱼
太疏,今夜的灶就冷——
疏密之间,是淮河
教会人生存的
基础哲学
12.
淮河的渔网,有神祇的光
密时是神的恩赐——
是鱼的多、粮的足
是人的悠
疏时是神祇的指引——
是留的种、保的生
是续的久
先民在网边祈祷——
祈祷风调、祈祷雨顺
祈祷岁岁安无忧
祈祷的声,从低到高
从近到远
从没离开过网的头
网起的是神祇的祝福——
是笑、是暖、是甜的酒
漏下的是神祇的期望——
是生、是长、是久的寿
在疏密之间,感受的
不是光的亮,是神的柔——
护着淮河、护着人
更护着所有
13.
渔网在淮河上,如历史的书
密处是厚重的篇章——
写着商的盛、周的礼
还有秦的赳、汉的霸
疏处是简洁的注脚——
标着三国的争、唐的盛
宋的秀、元的雄
每一页都写着故事——
有欢乐的歌、有痛苦的哭
有无奈的走
故事的字,从繁到简
从深到浅,没离开过网的头
网起的是精彩的片段——
是宴的乐、是节的闹
是喜的酒
漏下的
是悠长的余韵——
是思的深、是忆的久
是念的柔
读懂渔网的疏密,就真正
读懂了淮河的历史——
不是纸的薄,是网的厚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