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谷会盟地考察记
文/范修斌
2025年暑期,作者连续考察了夹谷会盟台三次。
2025年8月11日,由高延森做向导,范坤、范培国、范修斌陪同适值回乡省亲的中国海洋大学王海涛教授,接近夕阳西下时,一同实地考察了夹谷会盟地。
赋诗如下:
会盟台①
夹谷会盟处,一直有怀疑。
驱车南佐村,来考可信地。
岭似金字塔,雨冲露岩石。
山路何颠簸,小道满荆棘。
塔尖有残转,隐约见房基。
居高东南望,龟山镇东夷。
司寇掌盟事,中间谷十里。
阴田平川阔,不可藏强齐。
今日踏圣迹,实证解我迷。
点绛唇•离国②
(词林正韵第九部)
教授归来,驱车谷里西南佐。水冲岩裸,山路何颠簸。
再上盟台,孔子悲离祸。途坎坷,彼山如锁,子路追随我?
2025年8月16日,由于第一次考察比较匆忙,在夫人宋广娟女士的陪同下,烈日炎炎下,范修斌再次考察了夹谷会盟地。
赋诗如下:
会盟台怀古③
今日又游会盟台,大汗淋漓登山崖。
蝉鸣漫野秋草稀,打草惊蛇方可踩。
又见山巅旧石基,残砖断瓦四处埋。
会盟台出西南佐,子路守蒲十里外。
泉子南佐成夹谷,龟山翘首望东海。
鲁公曲阜出北门,浩浩荡荡北境来。
会盟台上观新甫,龟阴田中桃花开。
山下和圣柳下惠,不仕他国有胸怀。
齐鲁会盟还三地,孔子政声远边塞。
三桓弄权鲁君弱,手无釜柯奈何哉?
从此离国十五年,历尽坎坷岁月哀。
周游列国成大儒,六艺育人千万载。
再编诗经三百首,文脉相传永不衰。
多少君王皆泯灭,落魄孔子真主宰。
2025年8月30日,适值小雨天气,范修斌与高中同学王士力、郑茂强、董峰以及其夫人葛力娟女士、再次考察了夹谷会盟地。
赋诗如下:
第三次勘察会盟台
天气近九月,终有凉爽时。
勘察孤顶山,无惧风雨急。
三层皆取证,水珠透衣湿。
钎子击基石,犹闻春秋声。
断瓦呈弧度,残砖尚有字。
时光随泗水,空间同孔子。
夹谷会盟台位于新泰市谷里镇南佐村,第一次由高延森于文献[4]给出。并做导游,让作者实地考察。
有以下几个分析,可证明其观点可信。
(1)军事力量悬殊的原因
春秋初期,公元前684年长勺之战中,齐国动用三十万大军攻鲁,而鲁国仅以三万兵力迎战。此时齐国已通过工商业发展壮大,经济实力超过鲁国。春秋中后期,鲁国兵力持续衰减,齐国更加强大。鲁定公十年,即公元前500年,夹谷会盟时,龟阴田已经属于齐国,也就是说,谷里柴汶河北,已经不属于鲁国管辖,虽然为了对付吴国,齐国想与鲁国结盟,但仍有吞并鲁国的想法。因此,鲁国为了国君安全,两国协商的夹谷会盟地不可能定在柴汶河北,特别是齐国的管辖土地上。
(2)地理位置的原因
该夹谷会盟台,是南佐一座孤顶小山,又名孤顶山,海拔229.7米。北距新甫山约20华里,北望新甫山,一览无余。西距徂徕山约15华里,一马平川,也一览无余。在北、西两个方向上,若齐军有埋伏,可尽可发现。东距龟山约5华里,鲁国便于把守回撤之路。因此,鲁国国君可处于安全地理位置。
(3)尚存遗迹的原因
文献[5]指出,夹谷会盟地,筑坛三级。孤顶山上,有明显的三层人造台阶。作者每级都留有照片为证。孤顶山,形似金字塔,坡势缓缓,有利于两国国君登台结盟。孤顶山顶,有古亭建筑遗迹,残转断瓦比比皆是,无不充满历史的沧桑。
鉴于上述原因,作者认为高延森之结论,信焉!
参考文献:
[1]范修斌,会盟台,《泰安文学》总第473期。
[2]范修斌,点绛唇•离国,《都市头条•范修斌教授格律诗欣赏第136首到139首》。
[3]范修斌,会盟台怀古,《泰安文学》总第476期。
[4]高延森,一盟三千年,《泰安文史•专辑》,济南出版社,2024.10.
[5]陈 新,敖山集•随笔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