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冀鲁豫四省交汇的中心地带,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在此深情对望,有一处宛如遗世明珠般的胜地 —— 响堂山。它不仅是自然的宠儿,更是历史文化的厚重载体,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铺陈开来。

踏入响堂山民俗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独具特色的民宿窑洞。这些窑洞仿佛是大地与人类智慧共同孕育的杰作,从屋中功能布局到颜色调度,从细节打磨到物品安置,无一不体现着以人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小桌、木椅、浴缸、沙发、茶台,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物件,更是一种理想生活方式的象征。当你坐在小桌旁,品着香茗,透过窗户欣赏着窗外翠竹的摇曳身姿,或是在静坐中聆听雨滴轻敲窗棂的声音,那一刻,你会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空间之间的和谐共鸣,仿佛时间都为这份宁静而驻足。这种和谐,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契合,更是一种情感上的交融,让你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一片心灵的净土。

而东方红大食堂,则是时光隧道的入口,将人们瞬间带回到上世纪 60 年代的 “人民公社时期”。青砖墙斑驳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老照片上人们质朴的笑容,充满了对生活的憧憬;木桌椅散发着淡淡的木香,承载着往昔的回忆;黑板报上鲜艳的粉笔字,写满了那个时代的口号与理想;红标语和老电视,更是那个特殊时代的鲜明标志。当你坐在食堂里,品尝着劈柴炖柴鸡、和村熏肉、小酥肉、大葱炒皮渣、精品合碗、炸灌肠等传统老味道时,每一口美食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这些传统老味道,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怀念与致敬,让你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能够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如果说民宿窑洞和东方红大食堂是响堂山民俗村的温暖表象,那么 “响堂山村故事馆” 则是其文化内涵的核心所在。“响堂山民俗村” 这一名称,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前辈们艰苦创业、重建家园的奋斗精神。走进故事馆,就像是翻开了一本尘封已久的历史书籍,每一页都记录着山村的发展变迁。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先辈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披荆斩棘,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的家园。这种奋斗精神,是响堂山民俗村的灵魂所在,它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传承和弘扬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响堂山民俗村里漫步,随处可见漂亮的墙画打卡点,它们就像是镶嵌在村子里的一颗颗璀璨明珠,一步一景,让人应接不暇。这些墙画既有自然的清新之美,又有人文的巧思之妙。自然的清新,让你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人文的巧思,则让你领略到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随手一拍,都是一张充满治愈系的画面,这些画面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更是生活中的小确幸,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够停下脚步,感受生活的美好。
走出民俗村,响堂山景区的壮丽景色更是让人叹为观止。它西接太行山脉,东望华北平原,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拥有被考证为 “中国三大皇家石窟之一” 的北响堂石窟,那一尊尊精美的佛像,雕刻工艺精湛,神态各异,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辉煌与荣耀。每一尊佛像都是古代工匠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人们的信仰与希望。被誉为 “中华第一刻经” 的刻经洞,洞内的刻经字体工整、笔画刚劲,每一笔刻痕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研究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在北响堂山石窟的山脚,一片被草木浸润的土地上,常乐寺遗迹如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鼓山的晨钟暮鼓,也守着一段与石窟相生相伴的佛缘往事。这里没有重建的金碧辉煌,只有裸露的石基、散落的碑刻和漫过脚踝的青苔,却比任何复原的殿宇都更能让人触摸到时光的肌理。香烟早已熄灭,但那淡淡的檀香味仍在空气中弥漫,仿佛是古人的诵经声还在这寂静的夜里回荡。

如今,响堂山景区秉承 “一体两翼” 发展思路,以响堂山石窟文化为主体,以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为两翼,深度融合了佛教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户外运动等多种文旅元素。响堂寺、金鼓广场、菩提广场、拈花坛、祈福台、响堂山石窟数字展示中心、箫韶水秀、儿童游乐园、响堂山居酒店、柿柿如意湖等景观设施,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能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这些景观设施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响堂山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片神奇的土地。

千年响堂,神山福地。响堂山,这座集自然美景与历史文化于一身的风景名胜区,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和发现。在这里,你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可以放松身心,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与宁静;可以体验民俗,领略人文的风情与魅力。响堂山,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让我们走进响堂山,去感受它的独特魅力,去探寻它那无尽的文化宝藏,让心灵在这片梦幻桃源中得到滋养和升华。(张海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