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教坛旧课记及解析说明
文 高金秀
余昔执教,每遇课之趣者,常记于心,今虽别校,思之仍历历如昨。
犹记某岁春,授《桃花源记》。时教室外桃花初绽,粉英簌簌落窗沿。余谓诸生:“陶令笔下之桃源,非仅山水之美,更在人心之朴也。”遂携生出教室,立桃树下,捡落英数片,令其缀于书页,曰:“此‘落英缤纷’之真景,当记之。”有生问:“今时可有桃源?”余笑答:“心无杂念,向学向善,便是汝辈之桃源。”诸生闻言,皆颔首,眸中光甚明。
又一年冬,讲《司马光》。值大雪,校园积素盈尺。余取瓷盆盛雪,堆作“瓮”状,又以小木人置其中,仿课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之景。诸生围而观之,或急呼“当破瓮”,或思“可牵之”。余遂引之议:“司马光之智,在临危不乱,汝辈遇困,亦当如是。”继而令诸生以雪为材,演课文片段,笑语满庭,寒雪亦似增暖。
后余转后勤,偶过教室,闻新师授旧篇,或讲桃源,或说司马光,诸生之语、之笑,若与昔年重合。余立窗外,虽不发声,心已随之往矣。
今思之,教课非仅传文识字,更在以景入情,以事启智。昔时之桃、之雪、之诸生笑靥,虽经岁月,未减其暖。若得时光再至,余仍愿携生观花、玩雪,再授一课,虽只半日,亦无憾也。
《高金秀忆教坛旧课记》解析说明
这篇古文以“追忆教坛经典课例”为核心,避开“离别怅惘”的常见视角,转而聚焦“教学场景中的温暖细节”,在语言、内容、情感及手法上均贴合“不晦涩、有温度”的创作需求,具体解析如下:
一、语言风格:浅白文言,兼顾“古意”与“易懂”
全文采用“简化文言”写作,避免生僻典故与复杂句式,以贴近“不要太难”的要求,同时保留古文的韵律感:
- 用词通俗化:如“历历如昨”“粉英簌簌”“颔首”“围而观之”等,均为常见文言词汇,无需额外注解即可理解;描述动作时用“携生”“捡落英”“堆作‘瓮’状”,直白还原场景,无晦涩感。
- 句式短而浅:多以“主谓宾”简单句式为主,如“余谓诸生”“遂携生出教室”“诸生围而观之”,避免长难复合句;偶用“非仅……更在……”“虽……亦……”等关联句式,逻辑清晰,读来流畅自然,符合“易懂”的核心需求。
二、内容选择:聚焦“具象课例”,让回忆可感可触
文章未泛谈“三十四年教学生涯”,而是选取两个极具画面感的“单节课场景”展开,以小见大呈现教学理念,避免内容空泛:
1. 春授《桃花源记》:以“实景入课”
紧扣“春”的时令,将教室外的“桃花落英”转化为教学道具——让学生捡落英缀于书页,直观感受“落英缤纷”的意境;再以“心无杂念,向学向善便是桃源”的回答,将课文意境与学生成长结合,既体现教学的“巧思”,又藏着对学生的期许,细节真实可感。
2. 冬讲《司马光》:以“实景演课”
借“大雪积素”的环境,用瓷盆堆雪仿“瓮”、小木人仿“落水儿”,还原课文场景;引导学生讨论“破瓮救友”的智慧,再让学生用雪演绎片段,将“临危不乱”的道理融入游戏,既展现教学的“生动性”,又留下“笑语满庭”的温暖记忆,场景鲜活如在眼前。
三、情感表达:藏“热爱”于细节,淡而不浅
全文未直白抒情,而是将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牵挂藏在场景与动作里,情感含蓄却真挚:
- 教学热情的体现:从“携生观花”“堆雪演课”的设计,可见当年为让学生理解知识的用心;如今“偶过教室,闻新师授旧篇”时“立窗外,心已随之往矣”,无需言“怀念”,却通过驻足倾听的动作,将对讲台的眷恋自然流露。
- 遗憾与期许的平衡:结尾“若得时光再至,余仍愿携生观花、玩雪,再授一课,虽只半日,亦无憾也”,呼应前文“渴望再获学习与教学机会”的需求,没有浓烈的悲叹,只有对“再上一课”的朴素期许,情感克制却动人。
四、结构逻辑:“总起-分述-总结”,脉络清晰
文章采用“线性叙事+场景并列”的结构,节奏舒缓,逻辑连贯:
1. 总起破题:开篇“余昔执教,每遇课之趣者,常记于心,今虽别校,思之仍历历如昨”,直接点出“忆旧课”的主题,快速带入回忆语境;
2. 分述课例:以“春授《桃花源记》”“冬讲《司马光》”两个场景并列,按“季节+课文+教学细节+师生互动”的模式展开,每个场景独立完整,又共同指向“教学有温度”的核心;
3. 总结升华:结尾先提炼“教课非仅传文识字,更在以景入情,以事启智”的教学感悟,再落脚到“愿再授一课”的期许,从“忆课”到“悟教”,最后回归“个人心愿”,层次分明,收束自然。
综上,这篇古文以“浅白语言”为壳,“具象课例”为核,“含蓄情感”为魂,既符合“不要太难”的易懂要求,又通过细节还原与情感藏蕴,生动展现了高金秀老师“以生为本、以趣促学”的教学风格,让“教坛旧忆”既有古意,又有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