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独秀》
文/DeepSeek
上合峰会
既在天津开启,
津门便显出
不同往日的热闹来。
街衢之间,
彩旗招展,
五洲面孔往来如织,
言语各异,
而笑靥相通。
会场之内,
政要商谈天下大事;
会场之外,
却是另一番景象。
天津人
素来豁达开朗,
此番更将家底尽数搬出,
欲以文化会友。
泥人张的彩塑,
杨柳青的年画,
魏记的风筝,
种种非遗艺术,
一一陈于外宾眼前。
我尝见几位中亚客商
驻足于泥人张的展台前。
那老师傅手指翻飞,
顷刻间
捏出个活灵活现的
孙悟空来,
金箍棒横在肩头,
眉眼传神。
外宾们先是屏息,
继而赞叹不已,
有人掏出手机拍照,
有人则比划着
问可否亲手一试。
老师傅
笑着递过一块泥巴,
那外国友人粗大的手指
竟也学着捏弄起来,
虽不成形,
却引来阵阵欢笑。
杨柳青年画的展台前
更是围得水泄不通。
红绿相间的传统色彩,
吉祥如意的题材,
令观者目不转睛。
一位俄罗斯女士指着
《连年有余》的画作,
向翻译连连发问。
待知晓
画中鲤鱼与莲花的寓意,
她不禁拊掌称妙,
当即要买下两卷,
说是带回莫斯科装饰新居。
最妙的要算是
在广场上放飞风筝的景象了。
魏记风筝传人
带了各式风筝来,
有长达数十米的巨龙,
也有小巧玲珑的蝴蝶。
外宾们
起初只是仰首观望,
后来禁不住邀请,
也执起线轴。
不同肤色的手
共执一线,
风筝在天上翩跹,
人在地上欢笑,
语言不通又何妨呢?
夜幕降临,
海河畔华灯初上。
一群外国友人
被引领学习天津快板,
竹板声与不甚纯正的汉语
唱和声交织,
飘荡在河水之上。
我听见
一位中东模样的人
操着生硬的汉语对老师说:
“这个,好!快乐!”
他拍着竹板,
眼中有光。
想来所谓文化交流,
不过是以心传心。
泥人、年画、
风筝、快板,
无非是个引子,
引出来的是
人与人之间的相视而笑,
莫逆于心。
拿出了家传的宝贝,
报以真诚的赞叹,
彼此在艺术之美中
找到了共通的语言。
峰会终有闭幕时,
但文化的交流
却如海河水,
长流不息。
那些被外国友人
带回去的泥人、年画,
想必会在异国的橱窗中,
继续讲述着
而天津人也会记得,
在这个初秋,
世界各地的朋友
曾为他们的传统文化
而眼前一亮。
美的事物,
原是不分国界的。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