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往日幽灵
鞭炮声在夜空中炸响,映得雪地忽明忽暗。陆亦明怔怔地望着那张电报,纸上的字迹仿佛在跳动、在燃烧。
“文远...”他喃喃念出这个名字,忽然想起林秀娥偶尔出神时低语的这个称呼,想起她摩挲那枚蝴蝶发卡时的哀伤神情。
原来那不是纪念亡父的遗物,而是丈夫的定情信物。
林秀娥瘫坐在椅子上,双手捂面,肩头剧烈颤抖。三年来,她以为早已逝去的丈夫,竟然还活着,而且在海峡对岸的台湾。
陆亦明艰难地开口,声音干涩:“你从未告诉过我...”
“我怎么说得出口?”林秀娥抬起头,泪眼婆娑,“他是国民党军官,四九年随军撤退到台湾。这在当时是...是反革命家属啊!”
她深吸一口气,继续道:“三年前,组织上通知我,他在金门战役中阵亡。为了自保,我只能假装他是普通士兵,战死沙场。就连那枚发卡,我也只能说是父亲留下的...”
陆亦明心中五味杂陈。原来她一直活在如此巨大的压力和恐惧中。
“那现在...”他不知该如何问下去。
林秀娥擦干眼泪,神情渐渐坚定:“我要向组织坦白一切。无论结果如何,我不能继续活在谎言中了。”
第二天一早,林秀娥就去了公社。陆亦明在学校焦急地等待,心中七上八下。
傍晚时分,林秀娥才回来,脸色苍白但神情平静。
“怎么样?”陆亦明急切地问。
“组织上考虑到我是被骗婚的,且多年来表现良好,决定从宽处理。”林秀娥轻声说,“但要求我写一份断绝关系的声明,登报公示。”
陆亦明松了口气:“那就好...”
“不好。”林秀娥摇摇头,眼中满是痛苦,“文远他还活着,还在盼着与我团聚。我若登报声明,等于在他心上插刀啊!”
两人相对无言。窗外,夕阳西下,将雪地染成一片橘红。
就在这时,又一阵敲门声响起。这次来的是村支书王建国——王老五的哥哥。自从王老五死后,他收敛了许多,但对林秀娥和陆亦明始终心存芥蒂。
“林秀娥,公社通知你去一趟。”王建国面无表情地说,“好像是你丈夫的事有了新情况。”
林秀娥心中一紧,急忙跟着王建国去了公社。
这一去,就是整整三天。
第十三章 海峡茫茫
第三天傍晚,林秀娥终于回来了。她看上去憔悴了许多,眼中却有一种异样的光芒。
“出什么事了?”陆亦明急切地问。
林秀娥示意他进屋,关好门窗,这才压低声音说:“文远他不是普通军官,是带着秘密任务回来的。”
“什么?”陆亦明震惊不已。
“他是通过香港转道,秘密回来的。”林秀娥眼中闪着泪光,“他说想带我走,去香港,然后去美国...”
陆亦明如遭雷击,半晌说不出话来。
“你怎么回答的?”他终于问出口。
林秀娥低下头:“我说需要考虑...陆老师,我...”
她的话被突然的撞门声打断。几个穿着中山装的陌生人闯了进来,神情严肃。
“林秀娥同志,请跟我们走一趟。”为首的人亮出证件,“关于你丈夫李文远的事,需要进一步调查。”
林秀娥脸色煞白,但仍保持镇定:“好,我跟你们走。但请允许我和陆老师说几句话。”
得到默许后,她走到陆亦明面前,深深望进他的眼睛:“陆老师,还记得你说过吗?有些事,明知后果也要做。”
说完,她迅速将一样东西塞进陆亦明手中,然后转身跟着那些人走了。
陆亦明低头一看,是那枚蝴蝶发卡。他紧紧攥住发卡,心中涌起不祥的预感。
接下来的日子,陆亦明四处打听林秀娥的消息,但都无功而返。村支书王建国一改往日的态度,主动来找他:“陆老师,我劝你别再打听了。这事牵扯很大,弄不好会引火烧身。”
“可是秀娥她...”
“林老师不会有事的。”王建国意味深长地说,“她是个聪明人,知道该怎么做。”
又过了半个月,就在陆亦明几乎绝望时,林秀娥突然回来了。她瘦了很多,但神情平静,甚至带着一种释然。
“秀娥!”陆亦明惊喜交加,“你没事吧?他们没为难你吧?”
林秀娥微微一笑:“没事了。都解决了。”
她告诉陆亦明,经过调查,组织上确认她确实不知情,且她丈夫已经返回台湾。作为条件,她需要配合完成一项特殊任务。
“什么任务?”陆亦明警觉地问。
林秀娥摇摇头:“不能说。但这是我能做的最好的选择。”
从那天起,林秀娥似乎变了一个人。她更加专注于教学工作,但对陆亦明却刻意保持距离。每当陆亦明想提及感情的事,她总是巧妙地转移话题。
春天来了,黄土高原上冒出点点新绿。一天,县里通知陆亦明去开会,说是关于教师调动的事。
回来后,他发现林秀娥正在收拾行李。
“你要去哪?”他惊讶地问。
林秀娥抬起头,眼中有着他看不懂的情绪:“省教育厅抽调我去参加一个特殊培训,可能要很久。”
“多久?”
“也许一年,也许更久。”她勉强笑了笑,“陆老师,保重。”
陆亦明心中涌起强烈的不安:“秀娥,到底发生了什么?你告诉我实话!”
林秀娥注视着他,忽然扑进他怀中,给了他一个短暂的拥抱:“记住,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好好的。”
说完,她提起行李,头也不回地走了。陆亦明追出去,只看见一辆吉普车扬尘而去。
那天晚上,陆亦明在林秀娥的办公桌里发现了一封信:
“亦明吾爱: 当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已经走了。不是去培训,而是去完成一项特殊使命——作为两岸沟通的秘密信使。 文远并非叛逃,而是奉命潜伏。如今形势需要,我成了唯一能与他联系的人。这是一条不归路,但我必须走。 请忘记我,开始新的生活。你值得更好的人生。 那只蝴蝶发卡,留作纪念吧。愿来生,我们能如蝴蝶般自由。 永远爱你的 秀娥”
陆亦明握着信纸,泪如雨下。原来她选择了最危险的道路,为了保护他,也为了心中的大义。
几天后,省里来了一纸调令,将陆亦明调回北京。他明白,这是林秀娥的安排。
离村那天,全村人都来送行。小芸也特意从省城赶回来,眼中含泪:“陆老师,保重。表姐她...一定会平安的。”
陆亦明点点头,最后望了一眼这片黄土高原,登上了北去的列车。
回到北京后,陆亦明被安排在一所中学教书。他试图打探林秀娥的消息,但都石沉大海。只有那枚蝴蝶发卡,日夜贴在他的胸口,提醒着他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岁月如梭,转眼到了1979年。两岸关系出现缓和迹象,陆亦明心中重新燃起希望。
一天,他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则不起眼的报道:“两岸秘密沟通渠道重要人物病逝台北”。文中没有点名,但提到此人曾多次冒险传递重要信息,为两岸关系做出贡献。
陆亦明心中一震,隐约觉得这与林秀娥有关。他多方打听,终于通过一位在统战部工作的老同学得知真相:林秀娥确实担任过秘密信使,但在一次任务中暴露身份,被迫滞留台湾,去年因病去世。
临终前,她只留下一个遗愿:将骨灰撒在杏花村的后山上。
第十四章 蝴蝶飞不过沧海
1980年春,陆亦明请了长假,再次踏上前往陇东的路途。
此时的杏花村已经大变样,包产到户让村民们脸上有了笑容。学校也扩建了,来了新的年轻教师。
只有后山的那棵老槐树,依然伫立在那里,仿佛在等待故人归来。
陆亦明按照指示,找到了负责此事的统战部同志。对方交给他一个精致的骨灰盒和一本日记。
“这是林秀娥同志的遗物。”那位同志神情肃穆,“她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陆亦明颤抖着打开日记本,一页页翻看。里面记录着林秀娥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对她的使命的坚持,以及对陆亦明无尽的思念。
最后一页写着:“此生最大的遗憾,是不能与亦明相守。最大的欣慰,是保护了他平安。若有来生,愿做一只蝴蝶,飞过海峡,飞到他身边。”
泪水模糊了陆亦明的视线。他抱着骨灰盒,独自登上后山。
春风拂过,满山野花盛开,无数蝴蝶在花间飞舞。陆亦明打开骨灰盒,让风带走那些洁白的灰烬。
灰烬在空中盘旋,仿佛真的化作了一只只蝴蝶,向着远方飞去。
陆亦明取出那枚珍藏多年的蝴蝶发卡,轻轻别在一株野花上。
“秀娥,你自由了。”他轻声说,“如你所愿,化作了一只蝴蝶。”
夕阳西下,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山脚下,杏花村炊烟袅袅,一如多年前他们初遇时的模样。
陆亦明最后望了一眼这片土地,转身踏上归途。衣袋里,那本日记贴着他的胸口,如同爱人最后的心跳。
蝴蝶飞不过沧海,但爱可以超越生死与海峡。
在那片黄土地上,一段传奇落下帷幕,但爱的故事,永远流传。
(全文完)
后记
《黄土情孽》至此终章,而心绪难平。每至夜深人静,恍若又见黄土高原上那抹纤弱却坚韧的身影,在风沙中茕茕独立。
这部作品之初,本只想写一段黄土高原上的爱情轶事。然笔墨落纸,人物自有其生命,故事自有其走向。林秀娥、陆亦明、小芸、王老五...他们从历史的尘埃中走来,向我诉说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往事。
写作过程中,我数次前往陇东地区采风。站在那片黄土地上,看千沟万壑,天地苍茫,方能体会其中人物命运的沉重与无奈。那里的风沙依旧,但村庄已然变了模样。当年的小学旧址尚在,只是墙垣斑驳,再无读书声。
特别要感谢几位老人,他们向我讲述了那个年代的真实故事。其中有位八十高龄的老教师,在杏花村教了一辈子书。他说:“那时候的感情,不像现在这么容易。一句话,可能就是一辈子;一个选择,可能就是生离死别。”
是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爱情往往要让位于家国大义,个人命运总是与时代洪流紧密相连。林秀娥的选择,今日看来或许难以理解,但在当时,却是无数人真实面临的困境。
写作时,我常常想起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个人的情感在大时代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珍贵。正是这些细微的情感波澜,组成了历史的底色。
如今,海峡两岸已是另一番光景。但那段特殊岁月中的爱与痛,不应该被遗忘。谨以此文,纪念所有在那个年代为爱坚守、为义牺牲的人们。
他们的故事,如同黄土高原上的野花,不起眼却顽强地绽放着。风沙可以掩埋它们的踪迹,但来年春风一吹,又会破土而出。
这就是生命的力量,也是爱的永恒。
——甲辰年仲春于北京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