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女人是歌》:
在黑土地的褶皱里听见女性的回响
吕松筠
近日,欣闻董艳菊老师的长篇小说《女人是歌》已经带着墨香付梓,发自内心的替她高兴,并表示真诚的祝贺!特别是当艳菊老师微信相约的那一刻,一个熟悉又质朴、落落大方、性格豪爽的的面庞立刻映入眼帘......
打开董艳菊老师长篇小说《女人是歌》的电子版书稿,字里行间流淌的不仅是黑土地上的风,更是一代女性在时代浪潮中舒展的生命韧性。
这是一部充满乡土气息的精品佳作,书中共汇集了25个章节,其中第 24 章《建水库》与第 25 章《回家乡做主人》,我更喜欢。通过反复且认真的拜读,我觉得,这两个章节如同两段紧扣心弦的乐章,既写尽了黑土地的厚重,更唱透了女性从 “参与者” 到 “掌舵者” 的蜕变,让我在读完之后,仍久久沉浸在那片黑土地的温度里。
第 24 章《建水库》是一曲 “苦与韧” 交织的合旋。没有华丽的辞藻,作者只用朴素的笔触,瞬间把读者拉进那个夯土成堤的冬天,文中的主人公林凤鸣是东北贫困山区的一位女强人,为了使她的家人及她的父老乡亲早日脱贫致富,她绞尽脑汁,呕心沥血,规划出一幅宏伟的蓝图,修建水库,这是她二十年前就有的设想。现在,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乡村振兴放在了首要位置,这正是建设家乡的大好时机,也是她了却多年心愿的时机。于是,她多次组织开会,并且在会上布置代理村书记的焱焱负责起草项目审批报告等相关材料。
接下来,林凤鸣又开始给自己、给大利村设立新的目标。她和吕强等村干部一起,早出晚归,联合下游的五个村子,共同规划旱田改水田的项目,希望能给村民们增加收入,让下游几个村子的旱田也能种上水稻,让家家户户都能吃上自己种的大米。下游几个村的干部们听了,都说这是百年大计,表示一定全力支持,百分之百支持!林凤鸣听了很高兴。正当林凤鸣觉得终于可以松一口气的时候,村民们的议论声却又悄悄响了起来。开始,一部分村民说:“林凤鸣真是能人啊!修了那么大的一个水库!,为大家做了一件大好事”但也有一部分人说三道四,打消她的积极性。
面对来自于正反面的各种议论,林凤鸣不但没有任何动摇,反而更坚定了她改变贫困山村面貌的决心。
如果说第 24 章《建水库》是 “共担”,那第 25 章《回家乡做主人》便是 “觉醒” 的宣言。让人敬仰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让人纪念的,是为乡亲们做了多少实事儿。
这一章里没有 “英雄” 的刻意塑造,只有一群女性在生存与责任面前的本能选择。
2022 年,林凤鸣迎来了她的六十岁生日。生日宴由大利村现任村支书邵焱焱主办,地点选在了龙凤水库西岸新建的“悠闲居”山庄。
基于林凤鸣对大利村的卓越贡献,村支部特意为这位老书记送来一块匾额,上书:“带头致富第一人”;镇里则送来一幅字:“巾帼楷模”。
读这一章节时,我常常想起身边那些扎根乡村的女性,她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耐心和坚持,一点点改变着家乡的模样。林凤鸣的 “主人” 身份,不是靠谁赋予的,而是靠自己的双手挣来的:她懂土地,懂村民的难处,更懂 “要让日子好起来,得先让人心聚起来”。这种清醒与担当,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
合上书,本书的作者董艳菊以及《女人是歌》里的主人公林凤鸣,仿佛还在那片黑土地上忙碌着,她们的身影映在水库的波光里,映在果园的绿荫里,也映在每一个为生活努力的普通人心里。这两章让我明白,所谓 《女人是歌》唱的从来不是柔弱的调子,而是在苦难里不低头、在机遇前不退缩的生命之歌。她让我们看见,女性的力量从来不在别处,就在她们对土地的热爱里,对生活的坚守里,对 “要让日子过好” 的信念里。
这样的故事,没有激烈的冲突,却有着直抵人心的温度。她让我们相信,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只要心中有光,手上有力,就能把日子过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
这或许就是《女人是歌》留给每一位读者最珍贵的礼物。
同时,也是在黑土地的褶皱里所听见的女性的回响!
作者简介:吕松军,中共党员,文学爱好者,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诗词学会会员,诗与远方国际交流中心理事,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朝阳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春老年文友会副会长,渝山诗词文学社顾问,长春百姓学习之星,长春日报特约通讯员,桑榆文学社社长,桑榆文学周刊总编。
近年有150余万字的作品散见于国家、省、市、县级报刊杂志,著有个人文集《松涛》《回眸》《松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