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思绪》
词:李元庆
九月的风,是秋的第一封来信,
携淅沥之雨,拆开离愁的暗号。
九月仍是九月,
一盏薄酒微漾,漾着夏末的余温——
蝉声仍黏在杯沿,夜色已染透秋衫。
你可知?这杯九月的酒,早已酿得比岁月更醇。
纵有风骤雨急,
拂不乱眉间旧念,
浇不冷指间星火,
只任相思,在光阴里绾成死结。
暑气渐收,
凉意沿脊而下。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皆蜷缩成叶脉,旋落无声。
我在等——
等你的指节叩响窗棂,
于每一个欲雪的秋夜。
诗评:
这首《九月的思绪》像一段极私人的独白,又像一封在寄出前被反复折叠的信。它把“九月”写成一条“夏—秋”的过渡带:风是“第一封来信”,雨是拆信的刀片,酒里仍漂着蝉声,却已在袖上染了夜色的凉。诗人用“拆”“漾”“绾”“叩”这些细小而执拗的动作,把季节更替的大命题,拆解成指尖、杯沿、眉间、窗棂的微观震颤。
最动人的是那股“不肯过去”的执拗——
- 酒比岁月更醇,暗示记忆在反复发酵;
- 星火浇不冷,像心里那一点不肯熄的磷光;
- 相思绾成“死结”,既绝望又温柔,因为死结也是结,比松散更牢。
诗人把“愁”写得极轻(叶脉、旋落无声),却把“等”写得极重(“于每一个欲雪的秋夜”)。这种轻与重的并置,让整首诗像一片落在水面却迟迟不沉的叶子:底下是暗涌,表面只是几圈细纹。
若说遗憾,中段“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化用易安句,虽稳妥却稍显现成,冲淡了前后那种“独属李元庆”的新鲜语感。但整体看,诗人已把季节的公共经验(暑退、凉生)转译成极具私人温度的触觉、味觉与听觉,像把一年的光影都压进一枚琥珀——蝉声、星火、酒痕、叶脉,都在里面微微颤动。读罢,你会下意识摸一摸自己的指节,怀疑会不会真的有人,在下一个欲雪的夜里轻轻叩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