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胡荽
文/李广昌
九月的第一天,随朋友去桥凤汤皮店吃早餐,无意中瞥见店后花盆中绿意盎然的天胡荽正蓬勃生长,郁郁葱葱,几乎要溢出盆沿。这一幕,让我不禁想起一个关于它的遥远传说。
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痴迷于长生不老之术。某夜,他梦见一位神女正在采食水中的星星状绿植。醒来后,他便命暗卫四处寻访。暗卫们在疲惫饥饿之际,于水泽边发现一种形似胡荽、叶片如星的小草,试食之后疲惫顿消。于是将此草禀报始皇。秦始皇认定这就是梦中之物,赐名“满天星”——也就是如今民间所称的“天胡荽”。
天胡荽最早载于孙思邈的《千金·食治》。除了这个学名,它还有许许多多充满意象的别称:破铜钱、翳草,落地梅花、遍地金、小叶金钱草、小叶破铜钱草、小金钱、烂金钱、小叶遍地香、鸡肠菜、千光草、滴滴金、铺地锦、肺风草、盘上芫茜、过路蜈蚣草、花边灯盏、伤寒草、鼠迹草、星秀草、克麻藤、地钱草、野川芎……每个名字背后,几乎都藏着一个生动而美丽的故事。
天胡荽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株带有特殊气味。其茎细长匍匐,平铺在地连片生长。叶片圆形或肾形,有不裂或5-7裂,边缘呈钝齿状。花序单伞形,常双生茎顶或节上,复伞形结构,开绿白色小花约10-15朵。果实为双悬果,略呈心形。
在饥荒年代,人们常采摘其嫩叶炒食或做汤以充饥。
它喜生于湿润之处:路旁石缝、草地、河沟边、湖滩、溪谷及山地均可见其踪迹。
天胡荽味辛、微苦,性凉,功擅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治黄疸、肝硬化腹水、胆石症、泌尿系感染、伤风感冒、咳嗽、百日咳、咽喉炎、扁桃体炎、目翳、痢疾等;外用可治湿疹、痈肿疮毒、带状疱疹、衄血与跌打损伤等症。
尽管天胡荽并非《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中药,仅为地方习惯用药,多为自产自销,但它在民间应用极为广泛:
急性黄疸肝炎:鲜天胡荽加白糖,以酒水各半煎服;
急性肾炎:配积雪草、野菊花,水煎服;
百日咳:鲜品捣烂取汁,调蜂蜜温服;
急性扁桃体炎:鲜草加盐捣汁,滴于咽痛处;
石淋:配鲜海金沙藤与猪瘦肉,炖汤服食;
热淋、血尿:配黄疸草、车前草,水煎服;
小儿夏季热:鲜品捣汁,每服三五匙,日五至六次;
目翳:配青壳蛋炒服,或以鲜草塞鼻(左翳塞右,右翳塞左);
天行赤眼:配野菊花、龙胆草,水煎服;
小儿疳积夜盲:加猪肝同蒸,去渣食肝饮汤;
荨麻疹:鲜草捣汁,开水冲服;
带状疱疹:鲜品捣烂,乙醇浸后涂患处(皮破者忌);
湿疹糜烂:鲜天胡荽捣泥外敷; 毒蛇咬伤:配鲜连钱草,内服汁液,外敷药渣;
蛇头疔:加冷饭、红糖或雄黄捣敷;
鼻息肉:鲜草取汁加白糖,滴息肉上,日数次;
衄血:鲜品捣烂塞鼻;
跌打瘀肿:捣烂后酒炒热敷。
现代研究表明,天胡荽全草含黄酮类、木脂素及香豆精等成分。其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变形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亦有一定抑制效果。动物实验显示,香豆精类成分具有显著降血糖作用。
尽管天胡荽在民间应用广泛,却仍未跻身官方药典。这株承载数百年民间用药智慧的小草,能否乘着中医药振兴的春风,真正走入正统药学视野,被庄重地镌刻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之中,如一朵金灿灿的花,绽放在中药的百草园?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天胡荽不再只是民间的星星草,而能成为被广泛认可的一味良药,继续在更广阔的土地上,温柔而坚定地守护人们的健康。
莫求仙药赴秦梦,但唤翳草入典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