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月湖文学/李克峰】年过半百,看透了人世间很多事情,悟出了做人处世的很多道理,感到一个人无论是权倾天下还是富可敌国,无论是赫赫扬扬还是寂寂无名,最终将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中,变成一粒尘埃。惟有“积善之家”“慈善家”“大善人”青史留名,子孙膜拜,世代传颂。恰恰认证了清朝学者金缨的话: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世事让三分,天空地阔;心田培一点,子种孙收。

我做慈善主要受母亲的影响。从我记事开始,母亲就教育五个孩子要做个好人、善良人。母亲常说:“人之初,性本善”“头顶三尺有神灵”“多做善事,莫问前程”“家有四宝:贤妻良母、孝子贤孙”“学习雷锋好榜样”。
五六岁的时候,清楚地记得母亲做善事,一家人省吃俭用,经常挪出钱粮资助困难的邻居、亲戚。逢年过节的时候,母亲经常让我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送馒头、米饭、肉菜、水饺、粽子、月饼等。母亲还给衣不遮体的乡邻女孩做新衣服穿,这些女孩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后,遇见我还和我说起母亲当年赠送新衣服的事情,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困难时期,乡邻们来我家借钱、借粮,母亲总是慷慨大方,满足乡邻的要求,而且从不催还,乡邻们什么时候有钱有粮再还。有的乡邻实在困难不还了,母亲也不要,说“行善积德必有福报,等于帮助他们过难关吧。”这些乡邻们都非常感动、感恩。

“百善孝为先”。父母亲对父母、长辈都非常孝敬。我的奶奶50多岁去世,子欲孝而亲不待,成为我父母亲永远的痛。因此,父母亲极为孝顺我的爷爷,我的叔叔、婶婶们同样孝顺,让我的爷爷安享幸福晚年,86岁含笑去世。父亲的五叔生病卧床不起,住在我家的隔壁,父亲经常去照顾他,喂水喂饭,擦洗身体,从不厌烦。
母亲教育五个孩子要传承“孝文化”,要“尊敬长辈”,树立长辈地位,对宗族中的家事、纠纷,要找长辈调解处理。要“孝敬父母”,如果对父母不孝不敬、不管不问,天理难容。要“团结族人”,水有众脉,木有分枝,族人都要一心一意,以善孝传家,互相帮助,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父亲的奶奶70多岁的时候,母亲包了牛肉水饺送给老人家吃,老人家又喝了红糖水。母亲忽然记得有人说过“吃了牛肉水饺不能喝红糖水”的话,怕老人家身体不适,赶紧让我去看望老人家。我一溜小跑来到老奶奶家,老奶奶问我来干什么?我说了母亲担心的话,老奶奶慈祥地笑了,说“没事,没事,那是人家说着耍的(我老家的方言,玩的意思),俺这不好好的吗。你长大了要好好孝顺年老的(指我的父母亲),俺这个孙媳妇(指我的母亲)可是个孝顺的孙媳妇。”我点点头答应了,从此,慈善、孝顺的种子扎根在我的心里。

母亲对五个孩子上学读书非常重视,种地之余养鸡、猪、牛换钱,给我们交学费。我从小喜欢读书读报,青少年时期就通读了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古典文学;当代、现代作家的代表作、外国作家的名著也读了不少。对书中的慈善故事、慈善名言记得十分清楚,有的都抄录下来。
譬如三国刘备白帝城托孤留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不要因为坏事很小而去做,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这句话对我影响最大,成为我的座右铭,这也是我做善事、做义工的思想基础。我想,虽然母亲做的善事都很小,但是常年做、年年做,就积成了“大善”,非常值得我学习。
譬如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新制布裘》一诗: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譬如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说: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等等,始终给我做慈善的力量和勇气。

“慈善”是一盏灯,温暖别人,照亮自己。1996年,我在莒南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工作。这一年中考过后,我听说莒南县相邸镇中学16岁的学生何峰,以902分的成绩考上莒南一中,却因为家庭贫困交不上840元的学费,面临着失学。我立刻骑着自行车去这个学校采访,原来何峰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当时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十分令人同情。我连夜加班写出了《贫穷不坠青云志,历尽艰难亦求学。但以902分考取了莒南一中的何峰,却被——840元钱挡住了求学路》一稿,分别投递到《临沂日报》《齐鲁晚报》《大众日报》等报社。一周之后,这些报纸都刊发了这篇稿件,尤其《齐鲁晚报》在二版头条予以发表,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许多读者纷纷来电来信和我联系,愿意捐款资助何峰上学;《大众日报》编辑部20多名编辑、记者联合捐款帮助何峰。一篇稿件,引来这么多“善人”奉献爱心,我也为我的善举而高兴。如何使用这一笔笔捐款?经过和学校负责人商量,由何峰的班主任和老师保管捐款,何峰如用钱,向班主任申请。何峰不用为三年高中的学费和生活费发愁了,他愉快地在莒南一中读书,顺利地考上了大学。从此,“崇慈尚善”“扶危济困”成为我记者生涯中的自觉行动,也成为我的人生指南。

《资治通鉴》有言: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2002年夏天,临沂市“波司登羽绒服”总代理邵世友先生慷慨捐资助学,帮助50名困难小学生上学,一直资助到他们大学毕业。当时我是沂蒙生活报的记者,前去采访,被邵世友先生的大爱之心感动,也资助了3个小学生。从此以后,我一方面做“义工”,参加了多个市、县的爱心组织,利用业余时间去做公益活动;另一方面,“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去采访报道慈善人物、公益组织,弘扬慈善文化,挖掘感人故事,为营造崇慈向善的浓厚社会氛围,尽心尽力做点实事,感动了一部分企业家,引导了一部分慈善人士,募集善款400多万元。我积极为村里争取扶贫资金5万元通自来水、安装路灯;村里修水泥路,我带头捐款2000元;村里修族谱,我义务摄像、撰写文章,踊跃捐款500元支持。2019年7月,我出资3000元在临沂市慈善联合总会设立了“李克峰、仓雪华家庭慈善基金”。2020年出资4000元支持临沂市象棋协会举办赛事。2022年出资两万元赞助“喜迎二十大·讴歌新时代 兰山区老年书画教育分会书画艺术作品展”。2023年捐赠价值两万元的字画,帮助莒南县洙边镇石门小学筹建“书画室”。
慈心慈怀慈天下,善济善德善万家。自2017年以来,临沂市慈善联合总会在慈善募捐、网络建设、项目救助、志愿服务、文化营造、自身建设等各方面都走在全省的前列,慈善系统累计募捐并发放款物超过20亿元,救助困难群众120万余次,名列全省第1、全国第13位。

身处临沂市慈善联合总会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每天都发生感天动地的“慈善故事”,常常被鼓舞,时时被感动。2021年7月,我和爱人仓雪华一起向市慈善联合总会捐赠价值100万元的名家字画。组织上给了我和爱人仓雪华许多荣誉,2018年至2023年连续6年分别被临沂市慈善联合总会授予“优秀慈善工作者”“优秀慈善义工”“优秀慈善志愿者”“先进慈善工作者”“建党百年、慈善功勋”“临沂市捐资助学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可是,相比临沂市各位慈善大家的巨额捐赠,我和爱人的一点捐赠好比沧海一粟。2022年9月24日,在临沂市慈善总会第五届理事会换届大会上,我当选副会长。

半个世纪以来,我的成长得益于父母亲的言传身教,得益于良好的家教和家风。一个好的家庭,一定要有好的家风,好的家风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家规是家风的组成部分。《陇西堂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家规”以“报效祖国”“敦睦乡里”、“尊长敬上”“团结族群”为大义,具体有以下十二条 :“报国家”“睦乡邻”“尊长上”“敦孝行”“笃族群”“和夫妻”“重幼教”“尚勤俭”“济贫困”“慎丧祭”“正嫁娶”“崇师友”。“李氏家规”传承了数千年,仍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父母亲含辛茹苦将五个孩子拉扯大,都成家立业了,母亲却累垮了身体,患上了肝病、糖尿病,倍受病痛的折磨。母亲躺在病床上,除了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来看望以外,原来帮助过的庄邻们都来了,带着各种土特产。有的还了多年的借款,有的给联系医院,有的给介绍大夫,有的给介绍偏方。五婶子紧紧握住母亲的手说:“大嫂子,您是个好人、善人,您一定会好起来的。”嫁到外地的乡邻女孩赶来了……

母亲虽然去世多年了,但是她的善行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砥砺前行的路。村里至今还流传着母亲做善事的许多故事,我至今忘不了母亲脸上菩萨一样的笑容。我做善事是对父母亲养育之恩的回报。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念,撰善言,着善书,尽善尽美;行善举,办善事,做善人,有始有终”。我会将这些哲理名言做为好家风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慈善为怀,多做善事,种福于民,普天同济,流芳百世。

作者简介:李克峰,现任临沂市慈善联合总会副会长、高乡书院院长助理、《双月湖文学》编辑部主任、羽白泽明(山东)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1997年7月1日加入共产党。先后在莒南县团林镇党委、莒南县委宣传部、莒南报社、沂蒙生活报社、沂蒙晚报今日临沭编辑部、临沂报业集团等单位工作,先后担任专题部副主任、记者站副站长、地方版主编、策划部主任等职。先后出版两部新闻作品集《春歌晨唱》和《春华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