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体验“莲花美学”
作者:刘 萍
7月23日,天高云淡,我们应小妹同事之约去南昌郊区采莲。一听采莲,就想起“采莲南塘秋,莲子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里的动人画面,遐思翩翩,满心期待!
车驶过喧嚣的市区,在郊区的公路上疾驰。青山如奔,江水如流,空气越来越澄清,田野越来越开阔,如鸟儿脱离藩篱的欢欣充溢身心。
我沉浸入于这种喜悦。“到了!”小妹同事把车停在了一排瓦屋前——她的老家,好大的院子!院前碧绿的禾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偶尔一棵树一丛草错杂在田埂上,田野一望无际,火车在院前不远处轰隆而过,划破这绿的世界。没想到,江西有这样辽阔的平原地带,好一个富庶的水泽之乡!
来不及多寒暄,时间已近中午。中餐十分丰盛,一道道菜少有不见麻辣不算菜的江西菜品,倒是多了几道广东菜(足见主人的善解人意)。端上那盘凉拌藕茎,主人说这茎刚从荷塘采摘回来,叫我们尝尝,果真鲜嫩爽口,引得我们大朵快颐,欲罢不能,对采莲更增向往。
饭后,吃着刚采摘的新鲜莲子,翠绿翠绿,满嘴生香。于是决定——采莲!
正午的太阳毒辣而残酷,明晃晃的似乎能把一切都侵蚀消融。但我们采莲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于是,全副武装:太阳镜、防嗮衣、遮阳伞、口罩全都用上。踏着凹凸不平的田埂,嗅着田野的馨香向荷塘出发!
尽管见过许多荷塘,但当站在那经过精心照料的几亩荷塘前,我还是惊艳不已,莲塘如碧玉镶嵌在田野间,无喧闹驻足之声,任清风明月滋养,别样风情:安谧、清新、嫩绿、超然、如诗如画!
美,醉入心扉的美!
大朵大朵如盖的莲叶层层叠叠在高高的莲杆上,挨挨挤挤,叶叶相连;白如珍珠红似火焰的荷花亭亭玉立在莲叶间,闪闪烁烁,清丽脱俗;莲蓬亦隐藏在绿叶间探头探脑……四周树木葱郁,野花点点;杨柳轻拂,蝉儿鸣唱……没有一丝风,只有阳光碎金般撒在这“一荷一叶一莲蓬”上,似一幅灼目的明丽的画铺展于眼前。
一池荷花,一季盛夏,一抹清香,一份悠然自得的心境。涤荡灵魂,我久久沉浸其中!
“姐,你不是要采莲蓬吗?”我欣喜小妹的善解人意。
于是,丢下伞,脱掉鞋子,走过菱角地(荷塘前有一片菱角),伸手去采莲蓬,可头上莲叶田田,“莲子过人头”,脚底淤泥漫脚,茎蔓丝丝连连,难以迈步,水气里氤氲着各种混合的气味,太阳也一如既往地炙烤得人难受,我有些昏昏然。始知采莲是非常艰辛的劳动,并不富有诗意。我晒得满脸通红,莲蓬没采几个自己却弄得灰头土脸,只好狼狈地回到了岸边。主人也在采摘的过程中一不小心摔倒在泥地里,全身湿透,我们满怀歉意,坚决阻止他再采。
莲农是如此辛苦,看着这里还有好几亩莲等着去采,我很为他发愁!世上任何的美好从来不是从天而降,采莲更不是诗词描写的那般惬意与浪漫。
尽管辛苦但还是采摘了不少莲蓬,依然满载而归。抱着莲蓬,捧着莲花我们满心欢喜,踏上了归途。
回到家,我和小妹把那呈倒圆锥状,表面密布着蜂窝状孔洞,孔洞里嵌着一粒粒莲子有着独特的几何美感的莲蓬一个个交错放好,组成漂亮的三角形,拍照留念,而后放置于冰箱,久久没动。把莲花插入花瓶,但愿她长艳不衰。
那莲蓬上面的孔洞里的莲子既是美食也能入药,但那裹着莲子的碧绿的孔眼更像一双双秀美的眼睛,是荷花之延续,荷花之魂,灵动飞扬,显现着荷花深邃的思想、品质、智慧与灵气。
在杨万里的笔下,她“接天荷叶无穷碧”,是一碧千里的画卷,是荷花自然美的画卷。
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赋予荷花傲岸高洁的品格,自此,荷花从自然景物升华为精神符号。
在周敦颐的眼里,她“出污泥而不染”,品德高尚;“中通外直,不枝不蔓。”她正直。
在佛教中,释迦牟尼步步生莲的传说,观音菩萨脚踏莲花,她是圣洁的超凡脱俗的象征;荷花花谢根不死的特征象征佛法不灭与生死轮回,宗教捧她为圣花。
在现代,“并蒂莲”喻夫妻恩爱;“藕断丝连”喻爱侣深情难断;由于莲蓬里有许多“莲子”与“连子”谐音喻多子多福,幸福绵长; 还因为“莲”与“连”、“鱼”与“余”谐音,莲子与鲤鱼的组合图案喻年年有余,生活富足……
莲花既是佛教的圣花,也是君子品格的象征,更是爱情与吉祥的文化符号,形成了东方独特的“莲花美学”。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卧剥莲蓬的生动画面!可我不敢、不能、也不忍去剥去吃,生怕这承载着荷花之魂之美好意寓与灵气的载体消散。
“心如莲花不着水,意如止水静无波。”
“心若莲开一尘不染,浅笑安然时光清浅。”
“背负禅囊行走红尘,以青山为幕流水为台。”
我精心浇灌着莲花,愿与莲花为伴,修心养性,不负此生!
(2025年8月28日晚补记)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