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雨中的墓碑
雨下得和二十年前那个梅雨季一般大。陈江河站在荒草丛生的河岸,面前是块无字墓碑——芳姐临终前指认的合葬墓,下面埋着白兰母女。
他蹲下身,用匕首撬开墓碑底座。淤泥里埋着个铁盒,盒盖上刻着:71023。打开后,里面是本塑封的日记和一绺用白兰花缠着的头发。
日记最后一页添了新字迹,墨色尚新: "2023年清明 当您读到这些时,基因麦种已随季风播向全球 母亲们用二十年布这个局 每一粒麦子都是活着的墓碑"
雨幕中忽然传来孩童的嬉笑。陈江河抬头,看见个穿蓝布衫的小女孩正在河面漂莲叶,每片莲叶上都摆着朵白兰花。
"叔叔找谁呀?"女孩赤脚跑过来,耳后有朵白兰花刺青,"奶奶说今天会来个看碑的人。"
她说的"奶奶"竟是阿棠!如今坐在轮椅上,披着白兰花样式的披肩:"就知道你会今天来。"她指向远处,"看河面。"
混黄的河水突然泛起银光,无数麦穗破水而出,穗尖都开着白兰花。花海中升起全息投影,再现出1971年那个雨夜:白兰母亲把真正的原种麦藏进女儿襁褓,然后走向河水深处。
"张总裁偷走的是假原种。"阿棠咳嗽着说,"真原种一直在我们血脉里传承。"她拉开衣领,心口的白兰花疤痕正在微微发光。
小女孩突然唱起童谣: "白兰花,开两岸 基因雨,洒人间 一粒麦,千朵花 朵朵开遍艳阳天~"
对岸粮站旧址响起轰鸣声。新落成的粮食博物馆突然墙体剥落,露出里面巨大的生态舱——舱里种满发光的白兰麦,麦穗组成清晰的文字:"每粒粮食都该归于饥民"
全球直播的镜头前,麦田中央升起水晶棺。白兰母女安详地躺在白兰花丛中,身边堆着1971年的账本原件。棺盖上刻着: "这里长眠着真相 她终将破土而出"
陈江河走到河边,将日记一页页撕下折成纸船。每只船都载着朵白兰花顺流而下,渐渐铺满整条河流。
雨停时,夕阳给河面镀上金光。二十年前那个梅雨季的潮湿气息终于散去,取而代之的是白兰花清冽的芬芳。
小女孩往他手心放了把麦粒:"奶奶说,该播种了。" 麦粒上的白兰花刻痕微微发烫,像沉睡二十年终于苏醒的心跳。
陈江河望向对岸。新生的麦浪在风中翻滚,浪尖上站着个穿蓝布衫的姑娘,手里捧着永不凋谢的白兰花。
她的微笑穿越二十年光阴,终于落在他的掌心。 那里,第一株白兰麦正破土而出。
(全书完)
《河岸边的呼喊》后记
这篇小说始于梅雨季潮湿的河岸,终于二十年后阳光下的麦浪。当我写下最后一个句点时,窗外的梧桐树正飘散着茸毛,像极了故事里那些永不凋谢的白兰花。
写作过程中,我常常想起余华老师《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节奏——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小人物,如何用微光点亮黑暗。但这次我想尝试不同的走向:让苦难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开始。于是有了白兰花这个意象,它既是苦难的见证,也是希望的载体。
最难忘的是写哑妹这个角色。原本设定她只是个线索人物,但在写作过程中,她一次次挣脱我的掌控:在洪水中举起账本,在批斗会上唱起童谣,最后化作基因麦种的精神象征。或许这就是创作的美妙——人物自有其生命力。
关于粮食安全的主题,取材于我童年真实的记忆。小时候常听老人说起饥荒年景,说河岸的观音土能充饥,说榆树皮磨粉能熬粥。这些故事沉淀多年,终于在这个故事里找到了出口。
技术细节上,特意查阅了七十年代的粮站账目格式,以及早期基因工程的发展历程。没想到两个看似不相干的领域,竟能编织成跨越五十年的叙事网络。最惊喜的是发现现实中的确存在"荧光麦种"这项技术,为故事增添了科学依据。
最后要感谢各位读者的陪伴。每次看到你们对情节发展的预测和讨论,都让我感受到文字连接人心的力量。特别是对白兰花象征意义的解读,有些见解甚至启发我调整了结局。
故事会结束,但白兰花永远盛开。希望这个发生在河岸边的故事,能在某个时刻给你带来一丝温暖和力量。
——作者于白兰花开的清晨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