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里的叔侄情
——毛远耀在延安的日子
赵志超
谨以此文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毛远耀百岁寿辰纪念画册
1937年10月的延安,黄土坡上的秋阳带着暖意,风里飘着小米粥的香气。来自韶山的毛远耀,与堂叔毛泽全、毛泽青,还有弟弟毛远翥,踩着刚过脚踝的黄土往坡,辗转抵达延安。
窑洞初见三叔
到延安的第三天,有人来传话,说四叔毛泽民要见他们。
毛泽民是毛泽东的大弟,生于1896年4月,此时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此刻,他正站在边区政府国民经济部的窑洞前,等着家乡来的亲人,魁梧的身材挺立着,刚毅的脸庞显得精明干练,灰布制服的袖口还沾着墨迹。
“你们好!”见到毛远耀等人,毛泽民笑着迎上前去,与大家一一握手:“可算到了!路上没受委屈吧?”
“还好。”大家笑着说。其实,他们平生大都是第一次出远门,心中都不免有些感慨。
毛泽民把大家往窑洞里迎,望着又高又瘦的毛远耀,说:“远耀,好多年没有见面了!”他拉着毛远耀的手往炕沿坐,窑洞里的木桌上摆着个粗瓷茶壶,“三哥(毛泽东)听说你们来了,让我先问问情况,下午带你们去见他。”
“是啊,好多年没有三叔、四叔了!”自从1929年在天津分别后,毛远耀已经八年没见到四叔毛泽民了;至于三叔毛泽东,那还是十年前在韶山见过的。
“四叔,三叔(毛泽东)忙不忙?”弟弟毛远翥忍不住问道。
毛泽民给大家倒茶,热气在窑洞里绕了个圈:“忙是忙,可家乡人来了,再忙也得见。”他摩挲着茶碗沿,又问毛远耀,“在上海那几年苦不苦?我听钱希均(毛泽民的妻子)说,你们后来去了山海工学团?”
毛远耀点头,指尖蹭了蹭磨破的衣角:“还好,就是1935年跟组织断了联系那阵,心里慌啊!这次能到延安,多亏了四婶给的信。”
“这么多年不见了,你长结实了!”毛泽民拍着毛远耀的肩膀说:“这些年过得怎样?快给我说你的经历。”
“好的,四叔。”毛远耀清了清嗓子,娓娓道来。
毛远耀在延安
毛远耀(1912—2013),字卓夫,号振国,1912年10月18日生,韶山冲蔡家塘人,毛泽东的远房侄子。1919年至1926年在韶山冲读小学,期间于1925年加入共青团。1928年毕业于湘乡县立乙种农业学校,其后到韶山毛氏宗祠任教。1929年,由毛泽民安排到上海参加秘密印刷所工作,由毛泽民、钱希均介绍加入中共国产党。1930年至1931年在天津建立秘密印刷厂。不久,调回上海继续从事秘密印刷工作及党的地下工作。
1931年春,毛泽民曾要毛远耀回过一趟韶山,让他找几个可靠的人到上海工作,并且把爱人胡觉民也接过去。那次,除胡觉民外,毛远耀还带去了杨金生(平里冲人,后在中央苏区牺牲)、庞绍生(与毛特夫有亲戚关系,后来回乡病逝)。毛远耀和胡觉民一直在上海做秘密印刷工作,直到1935年秋。
1935年秋,毛远耀夫妇来到上海大场“山海工学团”当辅导员。山海工学团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平民教育机构,曾经从事过教育的毛远耀又找到了自己爱好的职业。在这里,他们每人每月可领到4块钱的伙食费,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他们以辅导员的名义,对平民进行革命理论教育和抗日救亡宣传。后来,随着国内情况日益恶化,山海工学场举步维艰,辅导员每月4块钱的伙食费都发不下去了,毛远耀只好另谋出路。
1935年冬,毛远耀通过在上海开小酒店的本家毛韶春介绍,找到湖南回乡会弄到一张难民船票,让妻子胡觉民送孩子先回韶山,了解乡下情况,再作抉择。于是,胡觉民带着长女毛海英、次子毛世奇回到了韶山。
胡觉民在韶山住了一段时间后,于1936年秋重新回到上海,与毛远耀重聚。夫妻商量,认为当时形势下,他们可以回韶山去。于是,毛远耀把山海工学场党的工作交给了另外的同志负责,便与胡觉民回到了韶山。曾一同去上海工作的地下党员毛伟昂、毛特夫,因没有去山海工学场,已先期回到了韶山。毛远耀回到韶山后,仍在震公祠小学教书,办夜校。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人民抗日声浪不断高涨。毛远耀在韶山收到毛泽民从上海给发妻王淑兰寄来的信。毛远耀把信转给了王淑兰,并由此获知毛泽民在上海的通信地址,便立刻写信到上海,告诉毛泽民,说自己已回到韶山,在乡下从事教育工作。不久,毛远耀收到了毛泽民的回信,要他去南京八路军办事处,找钱希均的哥哥钱之光接洽。
接到毛泽民来信后,毛远耀立即带了弟弟毛远翥,还有堂叔毛泽全、毛泽青,一共四人,辗转到达南京,找到南京八路军办事处办事处主任钱之光。本来,钱之光打算让他们留在南京,参加《新华日报》的筹办工作。后因上海战事告紧,南京政府要撤退,他们随八路军办事处到了武汉。
到了武汉后,钱希均也到了。当时,钱之光已决定毛远耀与毛远翥、毛泽全、毛泽青四人都去延安。就这样,毛远耀等人才踏上了他们向往已久的延安之路......
正说着,窗外传来马蹄声,毛泽民起身掀开门帘:“走,大哥在凤凰山那边等咱们了。”
前往凤凰山的路上,传来一阵喊杀声,抗大的学员正在黄土坡上练刺杀,声声在黄土崖上回荡。
下午3点许,一行人来到凤凰山毛泽东的住处。窑洞外,秋风萧瑟,黄土飞扬,但毛远耀等人的心中却充满了温暖与期待。毛泽东身着朴素的军装,站在窑洞门口,微笑着迎接他们,灰布棉袄的后领沾着点黄土,头上的五星帽徽却在熠熠闪亮。
“泽民,是远耀、泽全他们吧?”毛泽东手里握着半截铅笔,笑着说道。
“是!”毛泽民答道。
毛远耀赶紧上前叫了声“三叔”,其他人也分别喊着“三哥”“三叔”。
“离家多年了,很想家乡的人呐。你们是韶山冲第一批走出来的人,欢迎,欢迎!”毛泽东用熟悉的韶山土话说道。
毛远耀激动地说:“三叔,家乡的人们也十分想念您,并托我们向您问好!乡亲们还常常说起您当年带领家乡人民搞农运、闹革命的故事呢。”
“好,你们都来了!”毛泽东把铅笔往兜里一揣,高兴地拉着毛远耀等人往窑洞里走。
窑洞不大,靠墙摆着张木板床,床头堆着摞书,桌上摊着张地图。“坐,都坐。”毛泽东往木凳上拍了拍,“好多年不见了,家里人还好吗?”
“还好。”几个人异口同声答道。
“智居大哥还是在蔡家塘(翠嘉堂)作田吧,身体怎么样?”
“父亲身体还好,就是有点风湿病。”毛远耀、毛远翥答道。
“韶山的稻子割了没?我听人说,今年秋收比去年强点?”
毛泽全接话道:“强些了,就是鬼子的飞机总在天上飞,乡亲们心中不安呐。”
毛泽东拿起桌上的搪瓷缸喝了口水,眉头皱了皱又松开:“总会好的。”他看着毛远耀,关切地问:“远耀,你1925年入了团,后来在上海跟着泽民搞印刷,是吧?”
毛远耀心里一紧,连忙点头:“是,四叔带我们在天津、上海的秘密印刷厂待过,学了点排版、校对的手艺。”
“好啊!”毛泽东笑了,“延安正缺懂印刷的人。你们先去抗大学习,学了本事好干活。”他指着窗外的老槐树,“这地方比不得上海,吃的是小米,住的是窑洞,可这里的人心齐——咱们要在这里把革命的火种往全国传。”
毛泽东在抗大讲课
随后,毛泽东又问了韶山的一些情况。当谈及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韶山的农民运动和韶山党支部成立时的五位党员时,他尤其感慨毛福轩烈士为革命做出的贡献,神情庄重地说:“福轩同志是好样的,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一切,我们不能忘记他!”
“远耀等在此甚好”
那天从凤凰山回来,毛远耀翻来覆去睡不着。没过几天,他揣着笔记本走进了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的课堂。抗大的教室在露天土台上,黑板是用墨汁刷过的木板,他总坐在第一排,听教员讲《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时,笔尖在本子上跑得飞快。
下课后,毛远耀正蹲在地上整理笔记,同学拍他肩膀:“毛远耀,听说你要去秘书处工作了?”
毛远耀抬起头来,阳光落在笔记本上,映着他的脸庞。
抗大学习结束,经中央组织部审查批准,毛远耀恢复了党的组织关系。
1938年3月,毛远耀调中央军委秘书处任干事,来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同时调去的还有何培元、柴珠、华明。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为毛泽东讲话、报告作记录,抄写文稿。
去秘书处报到那天,毛泽东正在窑洞里约人谈话,见毛远耀来了,便指了指桌前的木凳道:“远耀,先帮我把昨天的讲话记录整理下。”桌上堆着摞稿纸,最上面那张写着“论持久战”几个字,“别急着动笔,先琢磨琢磨,哪些话是乡亲们能听懂的。”
毛远耀抱着稿纸往旁边的小窑洞走去,身后传来毛泽东的叮咛:“晚上要是熬得晚,就去伙房拿两个窝头,别饿肚子。”
在军委秘书处的日子里,毛泽东十分关心毛远耀的进步成长。每逢参加延安哲学研究会、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研究会时,毛泽东都会带毛远耀等人一同去旁听。去延安哲学研究会时,毛泽东会把他推到前排:“仔细听,回来给我讲讲你的想法。”毛泽东还常常派他们到陕北农村进行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并撰写报告,并嘱咐跟着老乡下地:“别光记本子上,问问他们冬天缺不缺柴火。”
有一回,帮助毛主席整理《论持久战》的记录,毛远耀抄到后半夜,窑洞里的油灯快烧尽了,他揉着眼睛打哈欠,突然听见身后有动静,毛泽东披着棉袄站在门口,手里端着一碗热粥:“歇歇,趁热喝。”
“三叔,我还没抄完呢......”
“抄不完明天再说。”毛泽东把粥碗塞他手里,“文章是写给人看的,你要是熬糊涂了,写错个字怎么办?”他看着稿纸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又说,“你在天津搞过印刷,知道一个字错了,印出去就是几百几千张错的。革命的道理可不能错。”
1938年春夏,对抗战局势深思熟虑后的毛泽东,多次为延安高级干部作报告,毛远耀等人认真做好记录,整理成文送给毛泽东批阅修改。著名的《论持久战》便是经过这样反复十来次的整理、修改、誊写,才正式定稿付梓。
1938年5月的一天,毛泽东叫住正要去送文件的毛远耀:“你伯父毛宇居先生来信了,问你们好。我正回信,替你附句话?”“好,谢谢大伯和三叔!”毛远耀十分高兴,将笔递过去。毛泽东接过笔,在信尾添上一句“远耀等在此甚好”。这句话也代表了他对毛远耀工作的认可。
写完,毛泽东又笑道:“这话是真的,你干活踏实,我放心。”
1938年5月,毛泽东给延安军民作报告
从事印刷工作
1938年秋,八路军总政治部了解到毛远耀在白区搞过地下印刷工作,便经毛泽东同意,将他调去创办总政治部印刷所。
向三叔辞行时,毛泽东正站在窑洞里看地图,听见动静,回过头来:“远耀,去搞印刷也好,笔墨就是你们的武器。”他往坡下指了指,“去西安、武汉采购机器,路上小心。记住了,印刷所不光要印文件,还要印老百姓看得懂的传单——让他们知道,咱们为什么要打鬼子。”
毛远耀一家在延安。左起:毛远耀、妻子胡觉民、小女毛小萍、长女毛海英。
总政治部印刷所起初设在延安清凉山麓,后因战备需要,搬到延安90里外的安塞县。毛远耀随即前往西安、武汉采购印刷机器与原材料、招聘工人,回到延安后成功创办总政治部印刷所,并担任所长兼支部书记。
当毛远耀带着人去西安的时候,延安的秋风吹起了他的衣角。等他带着印刷机、油墨和十几个工人回到延安时,已经是1938年冬天了。印刷所坐落在土崖边,窑洞改成的车间里,油墨味混着煤烟味飘得老远。
有一回,毛泽民来视察,摸着刚印好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点头:“比在上海时印得清楚。”
“四叔,就是纸有点薄。”毛远耀指着纸页上的墨痕,“我再去跟后勤处说说,能不能多给点好纸。”
毛泽民拍他肩膀:“不用。能让前线的同志拿到手就行。你三哥说,朴素点好,朴素才离老百姓近。”
1940年6月,毛远耀离开总政印刷所,调到总后勤部政治部当军事工业科科长,负责延安附近各军事工业和军需工业的政治工作以及党团、工会工作。临走前,他去看毛泽东,正碰上他在跟战士们掰玉米。毛泽东把玉米棒往筐里一扔,问道:“去管兵工厂了?知道该先干啥不?”
毛远耀答:“先看机器能不能转。”
毛泽东笑了,用袖子擦了擦汗:“不对。先去跟工人师傅握手,问问他们住的窑洞漏不漏雨。”他蹲下来剥玉米皮,声音轻了些,“工人师傅手里的扳手,比你们手里的笔还重要——他们造的枪,能打鬼子。”
又一天,毛远耀去毛泽东住的窑洞汇报工作,毛泽东留他吃饭,小米饭蒸得软乎乎的。聊到与同志间的相处,毛泽东突然放下筷子:“远耀,听说你跟厂里的同志闹了点别扭?”
毛远耀脸一红:“是我性子急......”
“急没用。”毛泽东夹了块土豆给他,语重心长地说,“远耀啊,共产党员对党内有不同意见的同志要团结,我们对党外有统一战线,党内的同志也要有统一战线呀!他有他的想法,你有你的道理,坐下来说说就通了。就像你印文件,总得校对几遍才能印吧?”
毛远耀听后,羞愧地低下了头。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改正自身缺点。毛泽东的话也让他记了大半辈子。
1942年,因后勤部政治部机构变动,军事工业科撤销,毛远耀调任八路军军事工业局第一兵工厂厂长,该厂也在安塞县境内。从此,他在安塞扎下根来,埋头工作。
许多年后,毛远耀还记得延安的油灯、小米粥和窑洞里的笑声。那些日子像黄土里扎了根的草,不管后来走到哪里,想起时心里总暖烘烘的。因为他知道,那些在窑洞里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早跟着印出去的文件、造出来的枪,变成了照亮前程的光。
踏上新的征程
1945年6月的延安,骄阳似火,杨家岭窑洞前的枣树郁郁葱葱,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毛远耀站在窑洞前,望着远处连绵的山峦,心中思绪万千。两个月前,他报名参加了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第二梯队,即将离开这片他生活和战斗了八年的地方。他深知,这一去便是踏上了新的征程,前方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因此,部队出发前,他特意去杨家岭看望三叔毛泽东,并请求指示。
窑洞内,气氛温馨而庄重,毛泽东正坐在桌前,手中拿着一份文件。看到毛远耀进来,他放下文件,站起身来,脸上露出亲切的笑容,招呼毛远耀坐下。 “远耀啊,听说你要报名参加南下支队了?”毛泽东用浓厚的韶山口音说道。
毛远耀挺直身子,坚定地回答:“是的,三叔,我想为革命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到斗争的第一线去锻炼自己。”
毛泽东点点头,目光中充满了赞许和期望,勉励他到斗争第一线锻炼:“好啊,年轻人就是要有这样的决心和勇气。你这次随军南下湖南,那里是我们的家乡,你要去开辟新的根据地。”毛泽东停顿了一下,继续说,“你这次随军南下湖南,到那里去开辟新的根据地。你如有机会回到韶山,见到家乡父老,代我向他们问好!”
“好,我一定转达您的问候!”毛远耀坚定地说。
“要告诉乡亲们,革命是肯定能胜利的,一定会成功,大家一定要有信心!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共同奋斗,革命就一定会胜利!”听了毛泽东的话,毛远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将毛泽东的话牢记在心上。
毛泽东又拍了拍毛远耀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在外面工作,要注意团结同志,遇到困难不要退缩,要多动脑筋。你在我身边工作了这么久,我相信你有能力完成好各项任务。”
毛远耀认真地听着,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郑重地回答:“三叔,我一定牢记您的教诲,到了南方,我会努力工作,不辜负您的期望!”
“路上多保重,到了前线给我写封信——不用写别的,就说你们平安就好!”毛泽东又叮嘱道。
毛远耀眼眶微微湿润,站起身来,向毛泽东敬了一个军礼:“三叔,您放心吧,等革命胜利了,我再回来看您!”
毛泽东微笑着回礼,看着毛远耀,缓缓地说:“去吧,祝你一路平安,期待你的好消息!”
毛远耀回头望了望那座熟悉的窑洞,然后踏上了南下的道路。此时,延安的天空格外湛蓝,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仿佛在为他送行。他知道,自己即将迎来新的战斗,而毛泽东的教导将永远铭记在他心中,指引他在革命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1992年10月,毛远耀与夫人胡觉民在武汉。(赵志超摄)
然而,这次随军南下形势发生了变化,部队到河南时,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于是部队掉转头,奉命向东北前进。毛远耀站在路边给毛泽东写信,风把信纸吹得哗啦啦响,他一笔一划写:“三叔,我们平安。等全国解放了,我再回延安看您!”
1945年11月后,毛远耀历任大连物资管委会副主任,大连市公安局局长、党委书记,大连市委委员。
1949年3月,毛远耀任旅大市南下干部大队大队长,奉命率部从辽宁旅大进关南下,“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途经天津休整时,毛远耀和夫人胡觉民夤夜赶到北平香山双清别墅,看望分别近四年的三叔毛泽东。毛泽东见他们去了,非常高兴,慈祥地说:“夜深了,没有什么好吃的,就吃点蛋糕吧!”
接着,毛泽东亲切地拉着他们的手说:“远耀、觉民,你们来了,快坐下,给我讲讲你们离开延安后的情况。”毛远耀汇报了在旅大的工作和与苏联红军合作共事的情况,同时也向三叔报告:他们要到南方去工作了。
毛泽东听后,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全国形势很好,整个南方都快要解放了,你们随军南下,要去接收广大的新解放区。那些地方,有我们的地下党组织,有我们的地下党干部,有我们的同志,他们了解当地情况,与当地群众有联系。你们初到那些地方,不了解情况,一定要与地下党的同志取得联系,团结起来,一同工作。那些地方,还有民主党派和开明的进步人士,要团结他们一道工作,取得他们的帮助。要知道南方地区广大,我们派去接收的干部是很少的,只要紧紧依靠当地的干部和群众,同心协力,是一定能把新区的工作干好的!”
毛泽东还提到:“要好好向苏联学习。我们现在还没有海军和空军,为了保卫海上和空中安全,将来我们也要建立海军和空军。另外,还要向他们学习管理城市的经验。”
毛远耀连连点头,将毛泽东的话牢记在心。
告别毛泽东,毛远耀回到天津,随即率1000多名干部南下。1949年9月,毛远耀到达湖南,先后担任长沙市副市长、衡阳军管会副主任、中共衡阳市委书记、衡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及中共湘南区党委常委,湖南省委委员。
此后,毛远耀调任湖南省工业厅厅长,青岛国营第二橡胶总厂厂长、青岛市委委员,化工部办公厅主任、部党组成员等职。1957年9月,毛远耀调任武汉测绘学院党委第一书记,直至1987年12月离休。在北京工作期间,他曾多次去中南海看望毛泽东。每次见到毛泽东,对毛远耀来说,都是一次深刻的教育。
毛远耀98岁生日时在武汉与家人合影。左起:侄儿毛大年、女婿康文龙、毛远耀、女儿毛小萍、侄女毛小湘。
写于2024年7月
2025年8月修改
(本文节选自赵志超最新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光明在前•宝塔山下》)
作者简介:赵志超,湖南湘潭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党史联络组副组长。著有《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毛泽东一家人》《走出丰泽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