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不姓孔
乡音乡情 罗天明
1952年,毛泽东游孔庙时,问同行人员:“你们知道孔子姓什么吗?”“孔子不就是姓孔吗?”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可毛泽东却笑着摇了摇头说:“不对。”
孔子不姓“孔”?那姓什么?难道姓“子”不成?没错,孔子还真是姓“子”,但此“子”非“彼“子”。
说来话长,我们且从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姓氏说起。
古代的姓和氏有所不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通志·氏族略》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俗地说,“姓”代表女所生,也就是代表母系血统的祖先出处,而“氏”则代表子孙后代族群的分支。
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比如上古的八大姓,姬、姜、妘、嬴、妫、姚、姒、妊,它们都带有女字旁,都是上古母系社会的产物。
《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姓代表家族血缘,也叫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同血缘近亲婚配而产生的识别标志。
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到父系社会后,子女才随父姓。
氏,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是为了区分同一个姓里不同子孙族群而设立,比如以分封的国家、属地名称为氏,如齐、鲁等;或者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等;或以居住地为氏,如西门、东廓等;或以职业为姓,如庖丁、阍人……《通志·氏族略》明确记载:“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先秦时期,只有男性贵族才可有氏,而平民百姓没有资格有氏,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因此,贵族们在各种派对中,大多称呼对方的氏,以示尊敬。
《中国的百家姓》云:“直到春秋战国,由于礼崩乐坏和战乱的影响,姓与氏之间的界限慢慢变得模糊不清,出现了姓氏走向统一的势头。
至秦朝统一天下以后,‘废封建,虽公族亦无议贵之律,匹夫编户,知有氏不知有姓久矣’。
从此,人们有时称姓,有时称氏,有时姓氏并称,完全没有了以前的界限。于是,姓氏便开始合而为一,进而发展演变到今天。”除姓和氏外,人还有名、字、号。
名是每个人的私人代号,是区别于他人的标识;字是一些有身份人的象征,一般用于让他人来称呼;号是别名或别号,多为本人自取,彰显个人的性格情操等(如李白,李姓,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现代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替代。
古代女子地位较低,只有姓(防止同姓为婚),一般既没有氏,也没有名和字,甚至出嫁后还要改随夫姓。再说孔子为何不姓“孔”,而姓“子”?这还得从他的祖上说起。
《新编百家姓》云:“孔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历史传说时期。
清人张澍(姓氏寻源)云:‘黄帝史孔甲作盘庚’,这是说远古黄帝时代已有孔姓,因当时有个史官叫孔甲,曾作盘庚一书。
但因孔甲之后无孔姓世系资料。”商汤(子姓,名履,又称天乙、武汤、成汤,契的第14代孙)是中国历史上商王朝的开国之君,他的先祖契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在商地,赐姓“子”。
另有传说契的母亲吞食了燕子蛋而孕生契,所以舜帝就赐契姓“子”,这就是“子”姓的来源。
商王朝第三十代君主帝辛——商纣王,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终致众叛亲离,被周武王讨伐而覆灭。
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和他们的族人,把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子姓,宋氏,名启)分封在商朝的旧都商丘,成为了宋国的开国始祖。微子启卒后,其弟微仲衍(子姓,宋氏,名仲衍)继位。
微仲衍的九世孙孔父嘉(子姓,名嘉,字孔父)官至宋国大司马,在宋国内乱中被害,其独子孔防叔携家眷从宋国逃到了鲁国陬邑(山东曲阜),成为孔氏家族在鲁国的始祖。后裔以孔父嘉名字中的“孔”为氏,尊孔父嘉为孔氏家族始祖。另说孔父嘉身居高位,能力出众,深受国君喜爱,特准他另立氏,因为“孔”字有高大美好的意思,孔父嘉觉得自己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就选了“孔”字作为氏。
《中华全史演义》载:“嘉生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防叔避华氏之乱而奔鲁,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就是孔子之父,可见孔父嘉是孔子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即孔子的六世祖。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子姓,名纥,字叔梁)做了鲁国的大夫(先秦诸侯国中仅次于卿的官员,贵族阶层),是鲁国身材高大,威武英俊的大力士。
根据历史记载,叔梁纥曾经凭个人的双手撑住千斤重的城门,救出被困城内的将士,被时人赞为“像老虎一样有力气”的人。
叔梁纥娶了个施姓女子为妻,接连生了9个女儿,就是没有儿子,为了赓续家族血脉又娶了一个小妾,虽然如愿生了个儿子,取名孟皮,脚却有先天残疾。按当时礼仪,凡有残疾的男子不能继嗣。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文能为大夫,武能治群雄,又是圣人(当时人们称商汤为圣人)之后的贵族叔梁纥虽然已有一妻一妾,但因年事已高无继嗣而颇为焦虑,于是请求有三个女儿的博学官吏颜襄为嫁一个女儿给他做小妾,祈愿能够给他生一个儿子,延续家族香火。
叔梁纥向颜氏求婚之事,《中华全史演义》和《孔子家语》皆有记载,尤以《孔子家语》讲述明白:“颜氏问三个女儿:‘陬邑大夫叔梁纥,虽然父,祖为卿士,先圣王裔。此人身长十尺(身高2.3米。孔子先祖成员如商纣王、孔父嘉、叔梁纥等皆身材高大,孔子身高也是2.2米),武力绝伦,我很喜欢他。虽然岁数有点大,性情有些严厉,但这些都没什么问题。你们姐妹三人谁愿意做他的妻子?’两个大女儿都默不作声,小女儿徵在回答:‘一切听从父亲安排,不用再问了。’颜氏听得明白,便说:‘你能行’”。
公元前552年,仅16岁、年轻漂亮的颜徵在不惧世俗眼光,毅然嫁给68岁的老汉叔梁纥为妾。
中国古代礼仪认为结婚生育的合适岁数,男性应该在16至64岁之间,女性应该在14岁至49岁之间。凡是在这个范围之外的婚姻都不合礼仪,都称之为“野合”。
叔梁纥与颜徵在的婚姻显然不合礼仪规矩,属于“野合”之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叔梁纥与颜徵在求子心切,曾往尼丘山祷告,《中华全史演义》讲述:颜徵在“是夜梦黑帝(中国古代神话五方天帝中的北方之神)见召,嘱曰:‘汝有圣子’,觉而有孕。”
《史记·孔子世家》云:“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老夫少妻如愿以偿,时年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其时母18岁,父已古稀。因为是在尼山祷告而来的孩子、叔梁纥的第二个儿子,故而取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虽然出生于贵族家庭,但其时家族已开始衰落,3岁时父亲叔梁纥油尽灯枯而去世,家道更是一落千丈。由于叔梁纥已去世,施氏将孤儿寡母的颜徵在母子赶出了家门。年仅21岁的年轻寡妇颜徵在与儿子相依为命,穷困潦倒中艰难地把孔子抚养长大,亲自教导孔子识字读文、算术礼仪,并送其入鲁国官学学习《诗经》《尚书》等经典,奠定了孔子的知识基础(颜徵在因培养了一个伟大的圣贤儿子之功,被后世追封为“启圣王夫人”)。
孔子16岁时,年仅34岁的颜徵在因多年过度忧思劳累而英年早逝。
为了生活,孔子什么杂活都干,看牛羊,管库房,据说还当过丧礼上的吹鼓手。孔子从小勤奋好学,十五岁便立志做学问,刻苦钻研,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知识闻名于鲁国。
孔子中年开始从事教育,聚徒讲学;50岁时曾担任鲁国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不久愤然辞职离开鲁国,偕弟子周游列国14年,宣传他以“仁”和“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主张;晚年回到鲁国,编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同时致力于教育,教授弟子3000余人,其中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72个弟子被誉为七十二贤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去世后,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并把他的言行思想整理成《论语》,迄今流传。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创始人,万世景仰的“大成至圣先师”(现代入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对后世影响深远,故而像老子、孟子、庄子一样,被尊称为“孔子”。
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不只影响中国,对东南亚的日本、韩国、越南等亦影响深远,如今传播东方文化的“孔子学院”更是遍布全球。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曾对弟子子贡说:“余始殷人也”,可见孔子认定自己是殷(即殷商,商朝)人的后裔。
孔子之姓与舜、禹、商汤等帝王有关联,属于远古时期贵族“子”姓;以“孔”为氏始于他的六世祖孔父嘉。因为氏为有身份男子的标识,故而人们对孔子的称呼是“孔丘”“孔仲尼”,对他的“子”姓基本不提。从孔子开始,其家族后代皆以氏“孔”为姓氏。
经历了2500多年的沧桑变迁,文化伟人孔子家族的“子”姓早已被淡忘,但因为孔氏文化底蕴深厚,岁月中早已成为中国的圣贤姓氏,故而历代关注。由此而知,孔子是远古时期“子”姓后裔,孔子之“孔”,并非他的姓,而是他的氏;孔子之“子”,既不是他的姓,也不是他的名或字号,而是古代对有学问、有德望男性贤达的尊称。
孔子全名由“孔”“丘”“仲尼”组成,故而其称谓应是:孔丘,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历史演变中形成孔子的称谓已2500多年,让后世认为孔子当然姓“孔”,但从历史严格性而言,孔子姓“子”而不姓“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