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余乔梅,广东雷州人,现居珠海。广东省作协会员。深耕雷州歌与散文创作,作品屡获省级以上文学奖项。现任企业高管,兼任珠海市雷州商会常务副会长、雷州市政协委员。以商载文,以文润商,是兼具商业智慧与人文情怀的跨界代表。
苦难中绽放的生命之光
——评蒋生《漫漫人生路》
余乔梅/文
当一位仅读过四年小学的农村青年,在失明、饥饿、歧视的重重磨难中,用文字凿开命运的铁壁,最终成为作家、文联副主席时,这已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部关于生命韧性的史诗。《漫漫人生路》正是这样一部在命运泥沼中淬炼出的作品,它以质朴却滚烫的文字,将一位农村青年的坎坷与传奇铺展开来,让读者在字里行间看见坚韧的力量、文学的光芒与人性的温暖。
一、真实的力量:苦难书写的时代印记
这部作品最动人的底色,是"真实"二字。蒋生毫不避讳人生的困顿:童年家贫辍学、青年双眼失明、因家庭成分遭受歧视、治保主任的无端压迫、求医路上的颠沛流离……每一个细节都带着生活的粗粝质感。他写下饥饿时吃野菜、谷皮糠的艰难,写下父亲因"莫须有"罪名被折磨的屈辱,也写下自己尿裤子停学的窘迫——这些带着生活粗粝质感的叙述,像未经打磨的糙米,反而保留了最本真的营养。
这种真实不仅体现在物质匮乏的描写上,更在于对特殊年代人性复杂的呈现。书中对"大王"治保主任的刻画尤为深刻——他既是迫害者,又是被时代裹挟的可怜人。蒋生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通过细节展现人性的多面性,这种克制而深刻的笔触,让作品超越了个人回忆录的范畴,成为记录那个时代的珍贵文本。
二、文学的光辉:照亮人生的精神火炬
如果说苦难是这本书的底色,那么文学则是贯穿始终的灵魂主线。从小学未读完的农村娃,到发表百万字作品、著作被国家与省图书馆收藏的作家,蒋生的文学之路满是荆棘却始终执着。
书中那个在炭场守夜时仍坚持阅读的场景令人动容——昏暗的煤油灯下,年轻的蒋生如饥似渴地啃读《新华字典》,用指尖触摸每一个汉字的力量。这种对知识的原始渴望,正是支撑他穿越黑暗的内在动力。13岁时参与编写雷剧《狄青斩飞龙》,展现出过人的创作天赋;即便双眼失明,仍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复明后更是笔耕不辍。
文学不仅是他安身立命的支撑——让他从农民成为教师、镇政府工作人员、市文联副主席,更成为他照亮家庭的火种。妻子李意芬被他的文字打动,从千里之外的粤北前来结 为夫妻,女儿蒋瑞明在他的熏陶下成为少年作家。这种以文学为纽带的精神传承,让困顿的生活有了诗意与希望。
三、感恩的温度:人性光辉的温暖传递
如果说苦难是这本书的底色,文学是其灵魂,那么感恩则是贯穿始终的温暖线索。蒋生的笔下,在他艰难的人生路上,在不同时期给予关心,或为其伸出援手的人们,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成都中医学院的陈达夫医生、丰收旅馆的领导袁巧珍、服务员叶重义、雷州市文联原主席刘拔、主席梁永利、副主席何希春、《湛江日报》副总编何银华、雷州市政协副主席冯伟、卢彦培、莫廉、湛江市委副书记郑流、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等等,让蒋生总是念念不忘。
这种感恩不是简单的致谢清单,而是对人性善意的深情凝视。当蒋生写到何仁景大伯带他找医生,写到叶重义为他连夜赶制毛衣,写到妻子李意芬说"如果你失明,我愿意移植一只眼睛给你"时,这些细节中流淌的温暖,让读者看到:即使是多浓的阴霾,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穿透。
特别打动人的是蒋生对父母的感恩。父亲蒋益贞虽只读过四年私塾,却能用历史故事激励儿子;母亲何秀华在极端困苦中仍坚持教孩子唱雷歌。这些细节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在逆境中的精神韧性,也让读者理解蒋生精神力量的源泉。
四、文字结缘:亦师亦友的文学知音
1995年5月,在市里召开的"文代会"上,我与蒋生初次相识。那时我们都是市雷州歌研究会成员,常常聚在一起讨论文稿与雷州歌创作。蒋生老师待人真诚温暖,是我文学道路上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每当我完成新作,第一个想到的读者总是他。这份信任源于他独特的品评方式:对于文字中的闪光点,他总是给予真诚的赞赏;即便是标点符号的疏漏,他也会细心指出并修正,还会附上充满温度的建议。与其说他是我的第一位读者,不如说是我文稿的"专属审校员"。我们的情谊早已超越了文字交流,在生活中成为了亲密的朋友。平日里我们经常通电话闲聊,每次我回到家乡,总会约他一起吃饭叙旧。在他遇到困难时,我总是尽力相助:见他经济拮据,我资助他出版了《火红的心在燃烧》;得知他身体不适,我会寄去药品;当听说他妻子中风后,我特意前往香港购买了出口版的北京同仁堂安宫牛黄丸相赠。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朋友间应该做的平常事。而蒋生老师总是将他人的善意铭记于心。他在《漫漫人生路》中这样写道:"雷州才女余乔梅为人谦逊且事业心强,工作之余笔耕不辍,其创作精神令人敬佩。蒋生素来细心严谨,常为她审校文稿,斧正瑕疵,余乔梅心怀感恩,曾出资助蒋生出版《火红的心在燃烧》一书,情谊拳拳。"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让我读来倍感温暖。在漫漫人生路上,能够遇到这样一位真诚热忱、懂得感恩的朋友,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
五、瑕不掩瑜:真实的力量胜过技巧
若以纯文学的标尺衡量,《漫漫人生路》确有可斟酌之处:某些章节的叙事节奏略显平缓,部分过渡稍欠圆融。但正如青铜器上的斑驳反而见证其年代,这些所谓的"瑕疵"恰恰构成了作品独特的真实质感。当一个人的生命故事足够厚重时,技巧的考究反而显得次要——就像我们不会苛求一棵历经风霜的老树必须枝干匀称,因为它每一道扭曲的纹路里,都刻着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六、永恒启示:生命如歌的岁月回响
合上这本浸润着生命温度的自传,三个蒋生的身影在我眼前重叠: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农家少年,煤油灯下捧读诗书的倔强青年,病榻前仍执笔不辍的文学赤子。他用六十年光阴谱写的这首生命之歌,在某个晨曦微露的清晨突然让我顿悟:真正的生命之光,从来不是在晴空下闪耀,而是在风雨中依然能够照亮自己的那份坚持。
在这个追逐速成的时代,《漫漫人生路》就像雷州半岛特有的那杯老茶,初尝微苦,细品回甘。它不讲述成功学的捷径,只记录一个普通人如何在沟壑纵横的人生路上,用文学的微光为自己导航。当我们困在都市的钢铁丛林里焦虑徘徊时,这样的书应该放在案头时时翻阅;这样的故事,值得在每一个迷惘的深夜重新品读。因为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唯有那些用生命书写的真诚,才能穿越时光的尘埃,永远滋润着后来者的心田。
《漫漫人生路》是一曲用生命血泪谱写的壮歌。蒋生以近乎解剖刀的笔触,将饥饿的绞痛、失明的黑暗、歧视的刺痛层层剥离,却拒绝沉溺于苦难的沼泽。相反,他以文学为镐,在命运的绝壁上凿出一条生路——那些啃食谷糠的生存本能、盲眼摸读字典的倔强、雷歌与雷剧的文化根脉,共同铸就了蒋生生命的精神徽章。
余乔梅的文学评论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作品的三大灵魂:真实的粗粝感(不粉饰苦难,直面时代的疮疤)、文学的精神救赎(文字不仅是工具,更是黑暗中的火种)、感恩的人性温度(在绝境中依然向光而行)。她敏锐地指出,蒋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拒绝将苦难诗化,而是以冷静的笔锋,刻下时代的阵痛与人性的复杂。
更令人震撼的是,余乔梅将蒋生的故事置于当代语境,赋予其超越时空的启示:在这个物质丰盈却精神贫瘠的时代,这种“在泥泞中仰望星空”的生命力,恰是对功利主义最有力的反讽。她以“黑暗中的手指”为喻,道破一个真理——苦难磨砺出的感知力,往往比顺境中的完美更具穿透力。
这篇文学评论本身亦如一首精致的散文诗,理性与激情交织,既为《漫漫人生路》立下一座精神的丰碑,也为这个浮躁的时代注入了一剂清醒的良药。

都市头条 北京头条 天津头条
上海头条 重庆头条 雄安头条
深圳头条 广州头条 东莞头条
佛山头条 湛江头条 茂名头条
惠州头条 江门头条 沈阳头条
抚顺头条 大连头条 锦州头条
鞍山头条 本溪头条 辽阳头条
海城头条 盘锦头条 福州头条
厦门头条 圃田头条 三明头条
泉州头条 漳州头条 南平头条
龙岩头条 成都头条 绵阳头条
杭州头条 宁波头条 温州头条
廊坊头条 嘉兴头条 台州头条
金华头条 丽水头条 舟山头条
济南头条 青岛头条 枣庄头条
合肥头条 长沙头条 株州头条
湘潭头条 岳阳头条 衡阳头条
邵阳头条 常德头条 益阳头条
娄底头条 永州头条 武汉头条
南昌头条 九江头条 赣州头条
吉安头条 上饶头条 萍乡头条
新余头条 鹰潭头条 宜春头条
抚州头条 南宁头条 昆明头条
太原头条 大同头条 长治头条
阳泉头条 晋中头条 晋城头条
成都头条 雅安头条 乐山头条
资阳头条 绵阳头条 南充头条
临汾头条 运城头条 吕梁头条
朔州头条 呼市头条 包头头条
京港澳台世界头条总社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