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 永放光芒
——参观苏南“小延安”红色李巷感悟
文/孙德江
今年是中国抗曰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单位组织部分人员参观了红色教育基地李巷。
李巷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这里曾是苏南重要的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苏南抗日指挥中心。1938年,新四军从皖南东进到江苏溧水后,李巷先后成为新四军一支队一团和二支队四团团部驻地,以及后来的四十六团团部驻地。1941年11月的塘马战斗后,新四军十六旅旅部和苏南党政领导机关转移至李巷及周边村子,新四军在此开设训练班,建立兵工厂、被服厂、医院等,溧水至此成为我党领导的苏南抗日斗争的中心区,李巷则成为苏南抗战的指挥中心。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曾三次住在李巷,江渭清、钟国楚、李坚真、梅章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此留下过战斗生活的足迹。
走进李巷的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这座被誉为苏南“小延安”的村落,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一个精神地标。青石板路上,我的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回响中,每一处遗址都在诉说着一个民族的不屈与坚韧。在这里,抗战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历史存在,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
李巷从房屋样式、建筑材质和村子规模上看,是那个时期中国大地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子了,面对国土沦丧和亡国灭种的危机局面,中国在这样众多普通的村子里,为什么会产生巨大的抗击外敌侵略的力量呢?走进李巷我强烈地感悟到,这是因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亿万劳动人民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人,骨髓里、血液里浸透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在指挥部旧址,我驻足良久,斑驳的墙面上有“抗日救国”的标语,简陋的作战室里有泛黄的作战地图,这让我看到了更深层次的历史真相:抗战的胜利不仅依靠军事,更依赖于每个炎黄子孙浓烈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在今天的国际竞争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物质力量,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
在医疗条件非常艰苦的抗战医院,新四军伤病员为什么仍然情绪安静,精神乐观,康复后积极要求重返前线?根本原因在于,历经几千年风雨洗礼的我中华民族“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已熔铸在每一个抗日官兵的骨髓里,铁骨铮铮,宁折不弯;民族气节不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而是一个民族永恒的精神基因。在和平年代,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保持这种气节永不褪色?我体悟:在新时代,民族气节表现为对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对民族尊严的坚决捍卫,个人、团队、国家、民族,皆应如此。
1941年11月28日,3000余日军对苏南溧阳塘马大“扫荡”,新四军十六旅指战员与日军激战终日,旅长、政委双双壮烈牺牲。斗争形势虽然异常严酷,但抗日军民更加顽强,在次日即重新聚集力量,新四军十六旅旅部和苏南党政领导机关与在李巷一带活动的四十六团团部会合,李巷成为苏南抗战的指挥中心。其实李巷距离被日本侵略者占领的南京也并不很远,为什么我们敢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反复聚集力量坚持斗争呢?最根本的原因无他,就是我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种英雄气概,在李巷许多遗址或文物中得以体现。新四军除同敌人斗智斗勇,浴血战斗外,在此地还开设抗战训练班,培训了大批抗战骨干,建立了兵工厂、被服厂,日夜不停地生产,供抗日之需。这些当然是为抗战的实际需要而必须做的,但它同时也反映了我抗日军民那种持久抗战的意志,准备同敌人血战到底,不获全胜决不罢休的英雄气概。
在李巷江渭清旧居里,讲解员还讲到一个小插曲:时任中共苏皖区委书记、苏南区行政公署主任的江渭清,长期在李巷工作,住在村民芮学德家,曾为房东和邻居的孩子取名,谐音“抗胜”“必赢”。这个小细节折射出在当时那样严酷的民族危机形势下,我抗日军民存来不畏强暴,始终心存抗战必胜的信念。在今天,这种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对我们仍然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它告诉我们,面对美国霸权主义打压、围堵、威胁和破坏,甚至战争叫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英雄气概,不信邪不怕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面对技术封锁和竞争压力,坚信靠我们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奋发有为,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实现突破,冲出重围,逐步登上世界科技高地。
抗战纪念馆里,一面满是弹孔的军旗和一位老战士的日记本,将我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十四年抗战,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种信念,在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提醒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戒骄戒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奋力前行,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
离开李巷时,这座英雄的村落在天光云影衬托下显得特别庄严和圣神。我的心中充满敬意,也充满思考。抗战精神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而是流动的精神长河。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强大,不仅需要物质力量的积累,更需要精神力量的传承。在新时代,我们要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创新的思维,赋予抗战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焕发新的光彩。
金牌主播简介
凤凰之歌 本名 钮凤,北京人,中共党员,原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公务员,中学高级职称。热爱文字写作,酷爱语言艺术,多次参加演讲比赛、文艺汇演、公益活动,现为多家朗诵团体成员和网上有声平台主播,《九江文学社》金牌主播。愿用诗歌传播正能量,用声音传递幸福温暖,让退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用心吐字,用爱归音,致敬精典,感谢诵读。
主编:洪新爱
组稿:放飞 石 慧
编辑制作:一束暖阳
图片主要来源于网络,侵权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