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对照考证
在刘立身先生《 张三丰与福建、邵武考略》的基础上加以整编增补。
【1】成书于1341-1370年间的元末明初陶宗仪编纂的原始版《说郛》100卷本中原文记载为: “张子充字元实,邵武人也”。另一段记载:“会仙馆,真仙张三丰所筑也。真仙去今百四十年,追寻遗迹于山水间无复存。” 迄今为止原始版《说郛》也是能查阅到张三丰史记的的最早史书。元末明初陶宗仪个人原编《说郛》时,陶宗仪只想将各种文献(尤其是那些已经散失或不完整的文献)的碎片、篇章或内容收集、汇聚、编辑起来,以达到保存和流传的目的,防止它们彻底湮没在历史中。只是记录历史真相,不受政治背景的影响,所以陶宗仪只是如实记载。
【2】《张神仙祠堂记》碑 蒋夔(撰文) 宣德二年(1427年): "大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丁酉春正月,上请道士臣吴伯理,钦奉太宗文皇帝玉音赉香暨御书。入蜀之鹤鸣山天谷洞,结坛诵经,祈告山灵,迎请真仙张三丰先生,所冀惠然降临,以副拳拳仰慕之怀云,是年夏始至兹山。" 位于四川大邑县,碑文记录了明成祖永乐年间遣使赴鹤鸣山寻访张三丰之事,是张三丰曾于蜀中活动的重要旁证。
【3】成书于1431年的《太岳太和山志》载:“张全,字玄玄,号三丰相传留侯之商,不知何许人。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顶上作一髻,手中执一方尺,身披一纳,自无寒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傍若无人。有请益者,终日不答一语,及全议论三教经书,则络绎不绝。但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或三五日一飡,或两三月一食。兴来穿山走石,倦时铺云卧雪,行无常行,住无常住,人皆异之,咸以神仙中人也。洪武(1368—1398]初来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遍历诸山,搜奇览胜……。洪武23年(1390)拂袖长往,不知何止”。注明:自张三丰到武当山就是农历7月26日过诞辰日。
【4】成书于1461年的《大明一统志》载:“张三丰不知何许人?洪武初至太和山修炼,结庵玉虚宫五树边。身长七尺,美髯如。经书一览,即成诵。寒暑惟一箬笠,日行千里,静则瞑目。旬日所啖斗升辄尽,或辟谷数月,自若也。应显不测,莫知所在,时称张仙云”。
【5】成书于1461年的《明一统志》载:“张三丰永乐间,隐于青州云门山之阳,修炼洞中。太宗赐号三丰,莫知所终。今青州山有张仙洞。” 又载:“张三丰,居宝鸡县东三里金台观。本朝洪武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頌而逝。民人杨轨山等置棺验讫,临葬发视之,张三丰复生。后入蜀,见蜀王,又入武当山,或遊襄邓间。永乐中遣使,寻访不遇,为官以待之。”
【6】成书于1473-1481的明《青溪暇笔》载:“太祖问刘基曰:“我朝文章,何人为首?”基对当以宋濂为第一,又问其次,乃曰:“则臣不敢多让。”本朝所谓神仙者,有二人。基一曰周颠仙,江右人,风狂如颜者。每见官长,则跪曰:“告太平。”元末,太祖起兵,迎于军门,曰“告太平”。将征陈氏,问于颠人。颠仰视久之,曰:“上面无他的。”随军所言皆验。天下将定,遂不复见,上自为碑以旌之。其一日张刺阘,名三丰,宝鸡人。尝死矣,数曰复生,言人未来事,无不验。长身古貌,须髯如戟,行及奔马。太宗尝命数十人乘传天下访求之,不获。常居秦、蜀间,为人治疾,吹呵抚摩,应手而去。人有得其贵物,至今宝之。福谓神仙非无,然皆天纵,观二人可见矣。
【7】1500年成书的明《贵州图经新志》载:“张仙人,不知何许人?以洪武间来寓高真观,与指挥张信善,教信以葬地曰:远远长龙自北来,脉流成右建僧台。前峰凹处堪为冢,若葬真泉步玉阶。已而别信曰:武当山再会。信恳留闭之室中,未久寂然,不知所往。后信以功封隆平候,监修武当宫观,果再会其人焉。”
【8】成书于1537年的明《辽东志》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云张仲安第五子,名君实,字全一,一字玄玄,别号保和、容忍。三丰子生有异,质龟形鹤,骨大耳员,目须髯如戟,顶作一髻,手持方尺,一笠一衲,寒暑御之。不饰边幅,人目为张邋遢。日行千里,静则瞑目。旬日所啖斗升辄尽,或辟谷数月自若也。处山林,遊城市,嬉嬉自如,傍若无人,有请益者竟日不答一词,经籍典文过目成诵,与人议论三教等书,如決江河。洪武初至太和山修炼,结庵于玉虚宫,庵前古木五株,师栖其下,久则猛兽不距,鷙鸟不搏。人益异之。又入武当谒玄帝於天柱峰。遍历诸山,搜奇览胜……。至二十三年拂袖游方而去。
注明:
任洛等修的《辽东志》,该书内容基本与《太岳太和山志》与《大明一统志》所记载大致相同,只是添加了“辽东懿州人,云:张仲安第五子,名君实,字全一,一字玄玄,别号保和、容忍。云:张仲安第五子是独特提法。张仲安何许人,元初刘祁(1203年1250年)《归潜记》载“张翰林仲安,字管臣,燕山人。贞佑六年词赋魁也。为人谦谨有礼法,时辈称焉为文亦平得体,尤工词赋自居太学有声,入翰林为应,奉秩未满卒,士论皆惜之。金宗只有贞佑四年(1213-1216),贞佑六年有误,张仲安是燕山人今北京人,并非懿州人。张仲安在金国为臣,张仲安又是在金国时当翰林任上1213至1216年之间去世的。如果张三丰是张仲安第五子,那么张三丰最迟也要在1216年之前出生。张仲安怎么生出现在网传,出生于1247年农历4月初9的辽东懿州张三丰,按照1247年农历4月初9出生计算,1368年初入武当山,已经121岁了。这与多部史书记载的,张三丰活动地点和年龄段相差太大。完全是不切合实际的虚构。
作为地方志,没有半句涉及张三丰在辽东事迹,内容出自其他史记。迟于《辽东志》三十年写的《全志》,及清康熙时纂写的《辽阳志》,均没记载张三丰事迹。编纂的“人物志仙山释”部分《全辽志》没这一章节。清康熙《辽阳志》记载:“仙:前代,丁令威。释:元,雪庵。明,行荣。”没记载张三丰。而在《辽东志》卷四为:“仙释:丁令威白仲理。国朝:张三丰,黄花老人。元:雪庵国朝:行荣。”“张三丰”独一版页,为什么既写为国朝明代,又放在元朝之前,而之后又是国朝的呢?似后人再刻本印刷时,有另刻一版面加入。修于康熙二十三年的《盛京通志》卷三十一分为“仙”与“释”两部分,其中“仙”部分载“张三丰,相传为懿州人。”
《东志》、《明史》、乾隆版《盛京通志》三本书,在“张三丰篇”中写法一致,更显现《辽东志》中“张三丰”入志内容有出处不实之嫌。金毓先生(1887-1962)辽宁辽阳人,中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金毓先生(1887-1962)辽宁辽阳人,中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在重印《辽东志》的序中:“盖《辽志即东志》之重修本,凡《辽东志》之所阙略伪误,悉可依据《全辽志》补正之。”作为张三丰出生辽东懿州的主要史记依据的《明史·列传·方伎》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 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
【9】成书于1543年的《邵武府志》载:“翠云庵:俗传张子冲创建。题其梁曰金谷翠云峰开山。张子冲官添儿,择日王朗墨绳,工其后,修庵以所题。梁刨削亦迹犹存。新志云:张子冲又号张三丰,邵武四十二都下人。卖樵事母,常曰一心无尘碍,愿见吕先生。一日冲砍柴未回。忽一道衣衫缕至其家,以饥告其妻,妻答未炊,惟炊糯米一斗,待夫回酿酒,汝可食些,道食之妻怒曰:夫嗜酒回,必见责。道曰:休累尔。可汲水一缸,余粒浸,盖。拂袖而去。顷冲回,妻以此告,遂开缸,果酒味。冲惊曰:吾师纯阳至矣。遂赶至山涧小桥边得遇,悬度。道答:无缘。期以明年中秋,建阳龙游桥相遇,三人共一目为记。冲依期往,见二者搭扶一目人,肩已过桥。道责:迟,复期明年。冲复往,偶桥中相遇,乃曰:汝母今日死矣,无棺。遂於掌中画一屋,令冲视以为何所?冲答:似北胜寺。道曰:我寄棺在彼西廊,汝取殓母。冲过掌到家,僧俗不知其中。冲弃妻儿,寄迹北胜寺。创建翠云庵,居址无定处。国初法严,县以为妖,械车解南京,兵部开车不见子冲。惟满城皆破笠蔽衣,竹节冠道人,凡以钱施之,只取一文,云:但得一钱足,何犹身外身,或隐或见。后不知所终。
注: 光绪《重纂邵武府志》卷之三十《杂记·方外》记载与之相同。
【10】成书于1579年的明《万姓统谱》载:张三丰不知何许人?洪武初至太和山修炼,结庵玉虚宫五树边。身长七尺,美髯如戟。经书一览,即成诵。寒暑惟一箬笠,日行千里,静则瞑目。旬日所啖升斗輒尽,或辟谷数月自若也。洪武二十六年九月二十日,自言辞世留颂而逝,民人楊軏山等置棺殓讫,临葬发视之三丰复生。后入蜀見蜀王,又入武当或襄邓间。永乐中遗使寻访不遇,为宫以待之,应显不测,莫知所在,时称张仙云。”
【11】成书于1597年的明万历《贵州通志》载:“张三丰,不知何许人。洪武间寓高真观,与指挥张信善。指城南月山寺右地曰葬此后必封候世禄,张信从之。后果以功封隆平候,奉命修武当山,偶遇三丰,接谈少顷,忽然不知所往。常自叙曰:幼年慕道,长岁求玄,识至人之奥旨,悟义理之深玄识取梦中之梦钩探玄上之玄。自从见了娘生面,笑指蓬莱在目前。又诗云:少年立志道心坚,跳出樊笼出水莲。散尽锦云空似洗,一轮明月挂长天。
【12】成书于1629年的《闽书》一百三十八卷《方外志·仙道》亦有载:“张子冲, 卖樵事母。常曰:‘一心无挂碍,愿见吕先生’。 一日,判木,忽有道者,衣衫褴褛,至其家,以饥告其妻。妻答云:‘未炊,惟蒸糯一斗,待夫归酿酒可食。’少许,道罄食之。妻大恨曰:‘吾夫嗜酒,吾被责矣!’道曰:‘不尔累也,可汲水一缸,以余粒浸盖。’寻拂袖归。顷之,冲归,其妻告之,开缸,酒也。冲惊曰:‘吕先生至矣!’追及涧桥,恳其见度,答曰:‘今日无缘。来年中秋,可于建阳龙游桥中相遇,三人共一目为记。’冲如期往,见二瞽者搭一眇一目人肩,已过桥矣。道责迟,复期来年。冲复往,偶桥中相遇,乃曰:‘汝母今日死矣,无棺可敛。’遂即掌中画一屋,语冲曰:‘请视之,似何所也?’冲答曰:‘似北胜寺。’道曰:‘我有棺寄西廊下,往取之。’冲遂舁到家。僧俗囗不知其中有棺也。后冲弃妻子,寄迹寺中,创建翠云庵,居址无定处。凡有钱施者,第取一文,云:‘但得一钱足,何忧身外身。’国初,县以为妖,械椟车中,送至京师,开车无见,惟破笠敞衣,竹节冠满椟而是。” 《闽书》的仙释卷中(636 页)记载:“宋时,张三丰遇到吕洞宾点化,张三丰母亲去世,殡于邵武坎头北胜寺”。
【13】1698年刻本的《古欢堂集》载:“张三丰,闽人。明洪武间以审籍皮平越蓬头草履,四时惟一破纳,行可市上,人呼为仙。自於高真观,后隙地结茅亭,昼则闭户静坐,夜则礼斗与指挥。
【14】1713年首版的《万历野获编》卷27释道篇载:“张三丰在国初灵迹,纪传所载甚著,而于隆平事尤奇,则时所罕传,今志之。张三丰名,初为闽狱吏,洪武中以罪成四川平越卫。未至,伪浴沉于水,尽得各司回文,与解者归人始神之。及居平越,其长为千户张信,故直隶临淮人,以功得今官,待三丰曰:“汝入当有所见,亟置口中,其后贵不可言。甚厚。一日谓信云:“吾已为汝父得葬地,以报汝德。”命负其父骨入一岩穴,信如所教,入有石牛,欲相啖,甚怖,仅挂其角而出。三丰叹曰:止可得封侯耳。又命持金椎击洞门石令断,且嘱以止可出二三击。信往击至七方断,则见金鱼凌空去。归而告之,三丰又叹曰:“惜乎!汝今八口且死当尽,仅留汝乃贵”后十年,一家亡七人,信以孑身从文皇靖难,洪武三十五年封隆平侯世爵至今二百年不绝也。信封后,至永乐十二年,奉命祭武当山,复见三丰于山中,饮以茶,饲以一枣。信袖之出山,取视,则已长尺许矣。其异如此。一云三丰即张,未知然否。又云三丰为辽东懿州人,名君宝;一云陕西宝鸡人。
【15】1736年出书的《元明事类抄》载:“本朝陈鼎《黔纪游》,平越城内有张修道故迹。通进名三丰,人。”
【16】成书于1737年的《福建通志》载:“张子冲号三丰,那武下人,卖柴为业,常遇吕岩於建阳龙游桥上,归遂弃妻兒,寄北胜寺,又创建翠雲庵,居止无定处。明初,禁左道甚严,县以为妖,械续车中解京,忽开车不见,惟破笠敝衣而已。自后或隱或现不知所。《福建通志》还载:“崇安县御茶场,武当张真人至此饮。”
【17】成书于1735年《明史·列传·方伎》第一百八十七原文:“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尽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太祖故闻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永乐中,成祖遣给事中胡濙偕内侍朱祥赍玺书香币往访,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既成,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印以守,竟符三丰言。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邑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天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终莫测其存亡也。”
【18】1739年始基修的《明史》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如戟。寒暑惟一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或言三丰金时人,元初,与刘秉忠同师后学道于鹿色之太清宫。然皆不可考。
【19】1751年《武夷山志》记载:“张三丰俗呼张邋遢,当游武夷饮通仙井水,曰:不图茶美,亦水之力也”。也应证了张三丰出生地与和平镇存在关联性。
【20】1821邵武金坑大常村三修编撰《张氏宗谱》“宋故华州掾子冲公传”:“族自唐初迄今,合五季,历拾余代,年壹阡贰佰,孝廉之裔遍天下。名公卿外,离尘绝俗之士亦代不乏人。而最异者,则莫若子冲公。《陕西通志》云:“孙碧云,冯翊人,入华州半截山,爱张三丰之教,碧云结茆书堂山,成祖召见,赐袍笏,敕听归山。临别赐赞及诗,又命访张三丰,赐敕四道,其徒为建万寿宫,贮赐法物。”《长安县志》云:“永乐时,长安西廓土室中有道人,神情朗异,须张如戟,身垢不堪,自曰姓张,西廓人,因号为邋遢。张喜与廓民刘寡荡游,尝以身垢为丸治人疾病。后他适。给事中刘杰奉命访张三丰,遇寡荡,言状,以为即张三丰也。”《岐山县志》云:“永乐间,三丰遇生员张恪于周公庙朝阳洞,敞衣垢面,恪不为礼。时大雪,方炊饭三丰。须臾自外持菜如新,撷于圃,云自成都取来。恪出视,雪中无迹,知为仙。将别去,乃告恪曰‘吾元元子张三丰也。’问所欲,曰苦无记性。乃吹耳连,嘱曰‘吾令汝聪明’。自是,读书过目辄不忘。后举永乐甲午解元。”《名山藏方外记》云:“张君宝,人目为邋遢。张在金时,修炼于宝鸡山之金台观。洪武初,复来宝鸡,与西关道士李白云交契。有童子张朝用者,君实问知其先祖,谓曰,吾识尔高祖始生时。童子善自爱,越月,比行,朝用与白云送之。其后,时往来长安土洞,徐桢卿异林云:张剌达,相传宋时为华州掾,尝从州守入华山谒陈抟,抟叙坐讫,复设榻于左,似有所俟。已而一道人至,出枣三叁枚,以青者投守,守持以与掾,掾啖之,自后得道。国初时往游人间,每显异迹。”郡志云:“张子冲,号三丰,俗名张邋遢,邵武坎下人。业樵,善事母,然性好道,尝自言曰:‘一心无挂碍,愿见吕先生。’后果遇吕而得度。母卒,殡于北胜寺,遂弃妻子,葺翠云庵居焉。踪迹无常,所至多异,后不知所终。”又志:翠云庵梁题有二十字云:“金谷翠云峰,开山张子冲,官添儿择日,王朗墨绳工。”后修庵,砍削其梁而字迹不灭。传是唐天佑间建。
乾隆时,和平丞韦公者,浙江人,尝述其乡外里许道左有古树数株,钜干乔枝,蔚茂荫数十亩。忽空中出虎蜂满树,鸣声骇听,过者被蛰立毙。行者皆远避之不敢近己。有道人状貌甚古,至其树下,拈蜂内口,如啖果,一日而尽。视之,壳核盈前,固荔枝也。咸惊,问其姓名,道人曰:“吾邵武和平张子冲也。”语毕,忽不见。后韦隶任,访得其详,为叹预知其丞和平故也。为修其墓而礼祀之。
族侄孙文瑾敬撰”
【21】1855年咸丰《邵武县志》如是记载:“乾隆时,和平丞韦公者,浙江人,尝述其乡外里许道左有古树数株,钜干乔枝,蔚茂荫数十亩。忽空中出虎蜂满树,鸣声骇听,过者被蛰立毙。行者皆远避之不敢近己。有道人状貌甚古,至其树下,拈蜂内口,如啖果,一日而尽。视之,壳核盈前,固荔枝也。咸惊,问其姓名,道人曰:‘吾邵武和平张子冲也。’语毕,忽不见。后韦隶任,访得其详,为叹预知其丞和平故也。为修其墓而礼祀之。”卷一《山川·西南之山》载:观星,即“武阳峰”,又名“官尖山”。来自殊山,特障西南。有庙,上有石塔,登之东望闽海,西瞩豫章,千里云山如绘。山半有寺名‘翠云庵’,张子冲炼丹处。”卷五《物产·货之属》记载:“又邑人张孟玫诗‘村醪如水说南门,五斗岂堪供奉吞。倘是三丰仙去后,方传粒米至今存’。” 卷九《祠庙》载:“北胜寺,明道者张子冲尝居此。国朝乾隆三十四年毁,嘉庆初重建。” 卷九《祠庙·民祠》亦载:“翠云庵 旧志载,唐天祐间建,一云张子冲建。有题梁二十字:‘金谷翠云峰,开山张子冲,官添儿择日,王郎墨绳工。’后修是庵者,砻削其梁,而字迹不灭。”卷十四《仙释》载:“母卒,殡于北胜寺。” 第 31 页记载:“有翠云庵,张子冲炼丹处”。第114 页中记载:“神仙桥,在旧墟街(现和平村)尾,俗传张三丰飞升处”。第128 页中记载:“仙婆墓,在旧墟南关外升仙桥,葬张子冲之母”。第240页中记载:“北胜寺,道者张子冲尝居此”。“翠云庵,张子冲建,有题樑二十字:金谷翠云峰,开山张子冲,官添儿择日,王朗墨渑工”。在第439页中记载:“张子冲食马蜂”。
【22】1882年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张氏族谱》载:“子冲,绍定公长子,生于宋景定甲子五(1264)年,公后去红尘,于翠云庵修炼数载,忽然白日昇天,脱凡于旧市圩尾神仙桥,至大元至正甲辰,勅封三封忠孝神仙。妣黄氏,生于宋咸淳丙寅二年(1266年),殁失考,葬井里窠,生子一:五十。”
《张氏族谱》卷一《碑志》载:
和平旧市街董家坪仙母碑志
仙人张子冲,和平坑池人,生元末时。闻从樵城遇仙授予丹术,归翠云峰修道,于明初永乐年间道成,白日昇举。仙母去世日,,仙人自葬其母于此,塚无砖迹,三百年来无碑无碣,隐躍犹存。爰于今大清丙子岁立石于墓。仙踪遗事在人传述,难以悉记,略志所自,俾后人见而生敬仰云。
时在
大清康熙丙子年夏月吉旦同里旧市 敬立
【23】1898年清朝光绪《邵武府志》记载:“明张子冲,号三丰,俗名邋遢,邵武勘下人。” 卷之二十八“冢墓”载:“仙婆墓 在旧市南关外升仙桥。葬张子冲之母,康熙中,里人立石碣。”
【24】旧志记载张三丰在留仙峰有炼丹,前人曾作《炼丹台》诗:留仙峰上炼丹台,岁久台荒遍草莱。羽客已登云路去,时人犹摘菊花来。磴堆黄叶喧孤鸟,洞夹清溪点绿苔。薄暮西风斜日里,苍茫吊感独徘徊。
【25】以上所摘史料,按成书出版时间为序。
【26】注明:自张三丰到武当山就是农历7月26日过诞辰日。而非近几年才开始网传的农历4月初9。
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坑池张氏家谱记载:1364年敕封三丰忠孝神仙,元朝至今敕受封忠孝神仙的只有张三丰
史记张三丰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武当山最早的张三丰神像也是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特别值得说明的是:斗笠和蓑衣都是江南特有。
坑池张氏家庙里有一张超出帝制的古壁画:张三丰身穿白色道袍端坐正中,明朝官员百官来朝;以及张三丰教授太极拳等古壁画。
2022年11月16日邵武市获批“中国历史人文旅游地标基地”“中国历史人文旅游地标证书”2022年11月16日獲批“中國歷史人文文旅地標基地”“中國歷史人文旅遊地標證書”。
对福建省邵武市张三丰史记的考证发现,邵武市有关张三丰的史记,正好补足了张三丰1368年上武当山之前在出生地事迹史记。这也是其他所有史记都没有的,而且是最重要。
综上史记,可以确定张三丰出生地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坎下村坑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