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山塬》是一部全景式展现宁夏南部山区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该书以一百年来的山乡巨变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赵志福、赵志强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社会各阶层群像。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社会冲突纷繁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历史进程中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以及他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这些故事不仅感人至深,更带给我们启示和思考,希望可以让每个人都能够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同时,在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下,该书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乡村建设的宝贵思考和启示。它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学研究资料。作者以朴实的文笔,通过讲述贫困家庭中两兄弟在不同人生道路上的奋斗历程,反映了陇山农村的时代变迁。

前言(序)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是个不断历练成长的过程。悟得越深,越透,活得就越有滋有味。人要往长远看,不能只盯着眼前脚下的路。
人的一生是个不断追求梦想的过程。有了梦想就有了奔头和盼头,否则如同行尸走肉,浑浑噩噩。要追梦就要直面困难,不怕挑战,敢于战胜它。许多人一遇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实际上困难是真正考验和检验一个人能力的试金石,只有跨过一道又一道的坎坷,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值得让人尊敬的人!
人生就如一个漩涡,生活就是那个推动你离开漩涡的阻力,你努力地往你设定的目标前行,漩涡却总是把你卷向不同的轨道。一个人要想成功,需要百倍的努力,离不开机遇,离不开经济基础,离不开一个人的才学品德。所以一个人的成功,需要运气,财力,技能,人品,简称德行,多重技能品德加持的结果;决定一个人结局的不只是一个因素。常言说,一个人首先要修身、养性,才能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急不得,唯有加紧修炼自己的德行,机会才会尽快地到来,才能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
常言道:人的命天注定。这多少有些迷信,但是一个人的命运,和一个人自小养成的人品,学习能力,家庭背景,经济基础,所选道路,所处行业,朋友圈,社会环境……有关,如不能看清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就很难逆天改命。所以一个人的成功,实属不易,必须不断地努力前进,才能打破命运的“束缚”,实现自己的目标。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努力奋进的人,才有机会改变自己既定的命运。生活中,我们常羡慕、忌妒某某人“走了狗屎运”,某某人得到贵人的扶持,可你何曾想过别人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个人能力、适合他的机遇。《陇山塬》的故事梗概是,农村小伙赵福、赵强两兄弟,因家庭贫困,早早地选择了人生不同的两条路,最终得到不一样的结局,得到不一样的成绩,受到人们不一样的尊重。一个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一个成为一位被人尊重的文化人。祖孙几代人为了“出人头地”,努力追寻着自己的梦想。在这过程中,他们经历了种种不同的苦难和家恨情愁,使人读起来荡气回肠,回味无穷,倍感励志。兄弟俩在成功之路上都经历了什么?从他们的成功中,我们又能受到什么样的启发?从兄弟俩身上,我们又能看到怎样的品质?从本书中,相信你都可以得到答案。
《陇山塬》小说主人公有:赵福、赵强、马红梅、赵恒、赵作鹏、张芳芳、赵万里、吴秀莲,等等。
不同时代,一个人的命运就如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许多时候都有一种人无法改变命运的悲哀,但人绝不能认命,随波逐流,只有昂首前行,才是人生真谛。人的一生只有奋斗过,努力过,拼搏过,尝试过,才显得丰满,决不能以成败论英雄,钱多钱少论贫富。有人得到了高官,却失去了亲情;有人得到了财富,却失去了自由;有人得到了显贵,却失去了平凡;有人得到了地位,却失去了平静的生活……如何才算活得洒脱圆满,在不同的时间总有不同的论断,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意义。大多时候,人一生先苦后甜,总好于先甜后苦。晚景凄凉是人生最大悲哀。大多时候,我们一个人一生很难平安出头。真正能平安一生者,实属大富大贵之人。一生中大多时候,我们都活在梦想、欲望和追求的执迷中不能自拔,尤其是年轻人,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往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急功冒进,最终迷失自我,失去真善美,丧失人品,最终跌得很惨,才明白做人的道理。只有能及时吸取失败教训的人,做到及时回头,埋下身子,扎实做事,诚实做人,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作为人父人母,要“克己复礼”,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育好年轻人,前进,前进,再前进,就是最好的答案,否则放纵了自己,放纵了孩子,最终晚景凄凉,才是最大的失败。
俗话说,人生有三件大事,一是金榜题名时,二是洞房花烛夜,三是他乡遇故知。人生要是处理好这三件大事,终生是幸福的人,往往好多人处理不好,一路充满辛酸与眼泪。这句话不能从表面字意去理解,否则大错特错。简单地,通俗地,明了地说,一要有一个好的事业,或工作;二要有一位好的妻子,或好的丈夫;三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
陇山地处宁夏南部的黄土高原之上,甘肃省东部,南段延至陕西省西端宝鸡以北,横贯陕甘宁三省区,呈东南——西北走向,历来就有“山高太华三千丈,险居秦关二百重”之誉,既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岭,黄河水系泾河、清水河、葫芦河的发源地。陇山地处西北,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是历代兵家屯兵用武的要塞重镇,也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部,古代多民族在这里聚居。文化遗存具有“古”“贵”“多”的特点。古陇山为今六盘山的泛指,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有耕读传家之风,喜好文学、诗书画、武术,民风淳朴,有边塞彪悍之风。方言有浓重的古汉语之基,思想上有厚重的乡土气。本故事就发生在宁夏南部陇山市陇吉县陇堡乡陇川村赵家川。老大赵龙,老二赵飞,老三赵福、老四赵强几兄弟自小就承受着赵氏家族强加给他们家的精神侮辱与压力:“三代不出人才,后代就变成驴了。”如何改变家庭命运,如何摆脱这种精神枷锁,龙飞福强四兄弟努力地践行着,诠释着。
真是风水轮流转,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赵家大房头一百年来,从当地最富有,最有威望的大富汉,变成了阶级敌人,沦落到社会最底层,为了改变家族命运,几代人不断地努力奋斗,感人至深。赵恒老太爷活着时就说:“砸锅卖铁也要供娃娃上学,要成为新时代的人才。”这句话几乎成了家训,虽然祖上一百年内出过秀才、保甲长,但一直没有出过高官,企业家,直到第四代,赵龙、赵飞、赵福、赵强这一代。大哥赵龙因为政策原因,被拒之中考大门外;二哥赵飞干脆不上学,回家务农;三哥赵福上学成绩优良,想吃官饭,却因家贫辍学,走上创业路;四弟赵强另辟蹊径,成功进入大学,圆了家族梦,成为知名记者,自此鲤鱼跃龙门,后代人才频出。
《陇山塬》国际、国内双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