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顺学先生的《月亮山下》这部长篇小说是黄土高原西海固大地上盛开的一朵文学奇葩,是西海固新时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月亮山下》是一部反映新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变迁的作品。董顺学的《月亮山下》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横跨五十余年的西海固农村生活全景图。这部长达 66 万字的鸿篇巨箸,不仅是作者生活积累与文学才华的结晶,更是对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时期深刻变革的生动记录。
董顺学在四十余年的在生产队、大队乡镇及西域县城的工作生涯中,涉足二十多个工作单位,从事二十多种工作 。丰富的阅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文学创作素材源泉。他从行政部门到国有企业,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使得《月亮山下》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他对西海固地区的熟悉,不是浮于表面的了解,而是深入骨髓的感知,这使他能够在创作中将生活中的点滴转化为文学作品中的生动细节,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西海固农村生活的原汁原味。

《月亮山下》的主题围绕着时代变迁与平凡人的奋斗精神展开。它既是对农村巨变的深情歌颂,也是对普通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时代浪潮下,西海固从贫困走向小康,其中的奋斗与牺牲在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主人公知青周思甬的爱情与事业经历,探讨了礼教与现代文明、个人命运与家乡的关系,传递出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对乡土人情生活的深深眷恋。这种对乡土情怀的表达和对时代变迁的反思,使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发读者对个人与时代关系的深入思考。
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颇为出彩。主人公周思甬性格刚毅、责任感强,怀揣着改变家乡面貌的坚定信念与理想。他在面对命运的捉弄时,有妥协更有抗争,尤其是在三段情感经历中的挣扎与成长,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他不仅是家庭的支柱,更是乡村振兴的推动者,代表着一代有理想、有担当的知识青年。齐梦鹭美丽坚韧,象征着爱情中的美好与希望;杨春燕敢爱敢恨,反映出传统观念与新思想的碰撞;许桃花虽有先天缺陷,但她的无私奉献和对爱情的执着令人动容。这些女性角色丰富了小说的情感层次,也衬托出周思甬在爱情与人生选择面前的复杂性,展现出人性的多样性与美好向往的特质。
《月亮山下》采用编年体手法,按照时间顺序徐徐展开故事,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时代的发展脉络。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推进既有节奏感又具层次感,通过周思甬的人生轨迹,穿插描绘西海固的历史变迁,勾勒出一幅跨度宽广的时代画卷。在叙述视角上,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灵活转换,既能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传达人物的内心独白与情感状况,又能从宏观角度展现故事全貌,增强了故事的立体感,让读者从多个维度理解人物的动机与情感变化。
在语言风格上,董顺学,运用大量地道的方言和生动的地方习俗描写,使小说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在描写人物情感时,细腻的笔触和自然流畅的对话,让人物的情感波动与个性特征跃然纸上。这种接地气的语言风格,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西海固乡村,亲身感受着人物的悲欢离合,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强烈共鸣。
《月亮山下》并非完美无缺。在对西海固地域文化及其审美深度上还有挖掘提升的空间;在某些情节处理,特别是女性角色命运的展现上,细腻度和人性关怀方面还有进步的余地。但瑕不掩瑜,这部作品以其深厚的生活积累、深刻的主题、鲜活的人物形象、独特的结构和朴实的语言,成为展现中国西海固农村变迁史的佳作。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历史文献价值,为全国乃至世界广大读者了解西海固农村的历史与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激励着人们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守理想,奋勇前行。
《月亮山下》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它以文学的方式记录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展现了平凡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奋斗与挣扎,歌颂了人性的光辉与美好。董顺学用他的笔,为西海固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赞歌,为当代文学创作贡献了一部值得品味和研究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