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水杂文专辑---关于教育医疗产业化引发的思考》 (一)
刘文水杂文丨刘文水杂文专辑---关于教育医疗产业化引发的思考
教育、医疗产业化的实质是变相大肆攫取中国底层百姓的财富,中饱精英阶层私囊,加速两极分化!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石;医疗是国民身体素质的保障。教育和医疗都是纯公益性的,它们关乎国家的未来发展、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产业化会导致资源分配不公、信息严重失真、逐利行为丛生,从而加剧社会不平等和损害公共利益。
教育产业化破坏了教育惠普公平原则,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差距越来越大,“阶层”越来越难以突破,这既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更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目前的教育,虽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可是现实是上学的代价越来越大了,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层出不穷,比如订奶费、校服费、班会费、课后辅导费、教辅资料费等等,很多开销家长几乎都要承担,而且费用越收越高。还有私立学校的兴起,更让很多家长苦不堪言。因为公立学校学位有限,有的地方官商暗中勾结,有意减少公立学校学位,使不少孩子不得不必须上私立学校,但现在的私立学校纯粹就是为了“赚钱”,都是狮子大开口,每年2万学费都算是便宜的,十万以上的也比比皆是。
教育越来越功利化,都追求短期效益,通过延长学习时间和布置大量作业来提高学习成绩,不断给学生施压;对优秀生各种超级待遇,对差生各种嫌弃,有的甚至劝退不让考试。
教育产业化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主要体现在加剧社会不平等、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以及影响教育服务的本质目标。比如会导致学区房、昂贵的私立学校和教育军备竞赛的出现,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那些无法通过金钱获取额外教育机会的穷人,在教育方面将会比拥有更多资源的富人更欠缺,最终导致阶级固化贫富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在教育产业化的影响下,一部分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因无力负担高额费用而被剥夺平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而更多家庭只能减少其他开支,忍受过重的教育收费,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和社会的不公平。
医疗产业化会导致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使得一些地区或人群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还会导致医患对立,影响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病人的家庭财富被医院攫取,又未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加重了百姓经济负担。当疾病成为商品,也就开始了医疗这个迫害与掠夺的过程:被迫害的是生命的健康,被掠夺的是病人的财产。可以说医疗产业化从产生到发展,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造成严重恶果。
医院和医生千方百计创收,改变了医疗的公益牲特征,这不可避免地导致过度医疗;使得一些患者因疾病而陷入贫困;导致医患之间的对立和矛盾,甚至引发医患冲突;导致医院腐败现象丛生,损害了医疗服务的公正性和公益性;加剧了社会不公;扭曲医疗本质,导致医疗行业偏离了救死扶伤的宗旨,使得医疗服务变得功利化和商业化;导致医德和人性的沦丧;最终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稳定。
一部分精英阶层渗入到教育、医疗行业,大肆开办私立学校、私立医院,加上官商暗中勾结,以获利为目的,大肆攫取社会财富;而广大百姓为了生存,只能任其摆布,被掏空老百姓的那原本羞涩的钱包。因此我们说:教育、医疗产业化的实质是变相大肆攫取中国底层百姓的财富,中饱精英阶层私囊,加速社会两极分化!
教育、医疗不能产业化的原因在于它们的基本属性和社会功能决定了的。产业化会导致的不公平和社会不稳定是非常严重的,因此,保持其非营利性和公益性是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的重要保障。我们强烈呼吁,尽快取缔教育医疗产业化。
(甲辰春月刘文水于天府花园水城)
(二)
刘文水杂文丨教育、医疗产业化扭曲了教师、医生的灵魂,使中国的教育医疗步入了难以逆转的死胡同,遭殃的是中国广大底层百姓
文/流水
把学校当商场,把医院当公司——这从来不是改革,而是对两大公共领域的公然阉割。当教师和医生的工资单开始与“创收”挂钩,当他们的职业尊严被KPI和“生命价格”取代,所谓“产业化”便成了一场对灵魂的公开拍卖。
一、产业化把“人”标价,也把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教育医疗逼进死胡同
教育原本是人类精神再生产,医疗原本是生命最后的守门人。两者一旦被利润逻辑绑架,价值规律立刻露出獠牙:对濒临死亡的患者来说,急救医生的价格是他“能支付的上限”,而不是医生的劳动本身;对焦虑的家长而言,孩子读书的价格也是“能承受的极限”,于是学区房、培训费、择校赞助一路狂飙。教师、医生的劳动对象——人的精神与身体——被硬生生塞进市场柜台,贴上价签,明码售卖。
于是我们看到:
医生为了完成科室指标,给病人多开一盒药、多做一次CT,成了“创收英雄”;
教师为了绩效奖金,把课堂搬到校外补习班,课上留一手、课下收红包,成了“金牌销售”;
医院院长像CEO一样开晨会,分析的不是治愈率,而是“人均消费额”;
学校校长像投资银行经理一样跑融资,谈的不是育人,而是“品牌溢价”。
“人类灵魂工程师”“白衣天使”这些曾让人肃然起敬的词汇,在财务报表面前沦为笑柄。教师、医生被集体降格为“知识掮客”“生命贩子”,他们的职业神圣性被利润这把铁刷子刷得精光。
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早已踩了刹车,我们却猛踩油门
放眼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里,约九成把基本医疗、义务教育视为“非卖品”:英国NHS、加拿大全民医保、德国公立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一路免费……人家不是财大气粗,而是深知:一旦让利润染指人的生存与成长,社会成本只会呈几何级爆炸。
我们却在1990年代喊出了“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二十余年下来,人均卫生总费用涨了40倍,大学学费涨了近20倍,而医患纠纷、家校矛盾、师道不存、医德沦丧,成了年年上演的保留节目。当别国把“病有所医、幼有所教”写进宪法,我们把“做大做强教育医疗集团”写进招商手册——这不是差距,是讽刺!
三、扭曲的不只是价格,更是人心人格
教师本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现在却在家长群里“温馨提示”:本周末有“自愿”补课,名额有限;医生本该“但愿人间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如今却在手术台上“友情提示”:进口耗材自费,效果更稳。
更可悲的是,他们并非天生贪婪,而是制度逼良为娼:财政投入常年低于世界平均线,编制缩、任务增、考核硬,逼得他们只能向“市场”求生。当“白衣天使”要靠开药提成养家糊口,“灵魂工程师”要靠课外班补贴房贷,谁还忍心只用道德大棒去衡量他们去打他们?
但正是这种“制度性同谋”,让整座大厦滑向深渊:患者不再信任医生,家长不再信任教师,教师医生也不再信任体制——三输局面已成死结。
四、死胡同的尽头,只有回头路
有人辩解说:人口多、底子薄,不产业化哪来钱?——这是伪命题。免费医疗不等于高端医疗,免费教育不等于豪华教育,它首先保障底线,而非满足奢侈。国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至今徘徊在4%上下,远低于OECD国家5%—6%的水平;卫生支出更是只有世界平均的一半。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但更不是从学生、病人身上一刀刀割下来的。
把教育和医疗还给公益,并不是回到大锅饭,而是回到“人”本身:教师按课时、职称拿阳光工资,医生按技术、风险拿体面年薪;财政兜底,医保托底,学校、医院回归“非营利”本色。如此,教师才能挺直腰杆教书,医生才能放下算盘救人。
结束语:马克思早在一百七十年前就警告:资产阶级把一切职业的神圣光环都抹去,把医生、教师变成了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今天,如果我们仍执迷于“教育医疗集团上市”“医院学校连锁经营”的迷梦,就等着在死胡同里撞墙!
胡同尽头没有光,只有掉头。唯有把教育和医疗从GDP的战车上松绑,把教师和医生从KPI的绞索里解救,中国的孩子才读得起书,中国的病人才看得起病,中国的未来才谈得上未来。
(乙巳春月刘文水于天府花园水城)
(三)
刘文水杂文丨坚决取缔、抵制中小学生课外补课
文/流水
曾经看到一个报道:深圳市一个月就有一百个孩子跳楼!全国各地孩子跳楼事件此起彼伏,比战争伤亡还要大。有人大声疾呼:现在周末假日假期里,大街小巷上你看到过活泼可爱童真童趣的中小学生吗?!他们都去了哪里?他们课余时间都去了各级各类名目繁杂的补课班!
笔者是一个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近四十年的退体教师,看到中国教育面临的这一切,我惊愕我愤怒!如鱼梗喉不吐不快!
“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曾经饱含温度的话,如今被补课机构、学校、教师合伙改成了“再穷不能穷补课”。
一句口号,从“不能让娃娃输在起跑线上”一路狂奔,变成“不让钱包输在终点线前”。在这条金光闪闪的跑道上,被押着冲刺的是中小学生,而举着秒表、吹着哨子、沿途设卡收费的,正是那些口口声声“为了孩子”的教育食利者。
一、教育产业化:把童年拆成课时卖钱
教育产业化,说穿了就是“把知识做成罐头,再贴上价签”。原本国家用财政养学校、养教师,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免费获得人类文明的火种;现在倒好,学校白天上完“义务”,晚上就把课堂搬进写字楼、居民楼、甚至快捷酒店,“义务”之外另开价,知识成了按小时计费的“增值服务”。一个小学三年级数学寒假班,动辄三千;初中英语“冲刺班”,一学期上万;最魔幻的是“小升初衔接班”——小学还没毕业,就开始收“预科”的钱。把童年拆成45分钟一节课、两小时一场讲座、寒暑假一个“营”,连轴转的不再是机器,而是孩子。资本最擅长的就是制造焦虑:你不补,别人补,你就“掉队”;你补了,别人补得更狠,你就得“加钟”。于是,补课像毒瘾,剂量越滚越大,钱包越掏越瘪,童年越缩越短。
二、主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两只眼盯绩效
教育部三令五申“减负”,文件雪片一样飞,落到基层全成了“雪花屏”。为什么?因为主管部门的KPI里,既有“升学率”,又有“信访率”,唯独没有“童年快乐指数”。只要分数继续是校长的乌纱帽、局长的政绩单,他们就天然和补课机构穿一条裤子:校内“减负”一声吼,校外“增负”忙联手——白天学校“点到为止”,晚上老师“私开灶堂”,主管部门例行公事地“查”,培训机构大大方方地“送”,红包一递,检查秒变合影。更有甚者,某些教育局干脆把课后服务外包给自己亲戚的公司,左手出政策,右手收票子,把“双减”玩成“双赢”——他们赢两次。
三、学校与教师:讲台上是园丁,讲台下是镰刀
“春蚕到死丝方尽”?不,是“春蚕到‘补习班’丝方尽”。一些教师把课堂故意留一半,精华全藏到晚间小课;有的把考试卷子先拿到自己开的辅导班“透题”,第二天校内考,“猜题神准”的神话就用来招生。还有更赤裸的:不交钱补课,座位调到最后一排;不交钱补课,平时分给你“打点折”。师道尊严碎了一地,只剩算盘珠子噼啪响。原本最该守护教育公平的群体,摇身变成围猎家长的“狼群”。他们不再以桃李满天下为荣,而以“学生满教室、钱包满当当”为傲。孩子的眼睛不再被看作星星,而是闪着人民币符号的“小财神”。
四、被抵押的童真:没有课间十分钟的童年,只剩近视镜与脊柱侧弯
当时间被切割成课时,童真如退潮般消失。六点半起床,七点到校,下午五点半“正课”结束,六点到八点“延时服务”,八点半再到补课点“加餐”,十点半回家写作业……这不是学生,这是童工。
所谓周末,成了“周末班”;所谓寒暑假,成了“第三学期”。孩子们不会爬树、不会捉萤火虫,却熟练地在电梯里掏出手机打卡“今日课程”;他们没空读一本闲书,却对各大机构的价目表倒背如流。近视率飙升、脊柱侧弯、抑郁症低龄化,这些冰冷的医学名词背后,是教育产业链上每个人合谋的犯罪——他们把儿童的身体当耗材,把童年当燃料,只为烧出一纸漂亮的分数,照亮自己升官发财的前程。
五、坚决抵制补课,就是抢救童年!抢救中国的下一代!
国家层面:必须把“教育GDP”扔进垃圾桶,把童年还给儿童;把校长、局长的升迁与“补课率”反向挂钩——谁辖区补课泛滥,谁就摘乌纱,谁顶风作案就砸谁的饭碗。
法律层面:明确公办教师校外补课一次即吊销执照,并列入“教育失信黑名单”,终身不得从业;培训机构一次违规,直接罚到倾家荡产。
学校层面:恢复完整的课堂——45分钟必须干货满满,谁再课上留一手,就让学生家长当场举报,查实即开除。
家长层面:更要敢于掀桌子:补一节课,就向教育局实名举报一次;老师敢威胁“不补就穿小鞋”,家长就敢把录音放到网上,让全网围观“灵魂工程师”的铜臭味。
童年只有一次,错过便是终身截肢。今天,我们抵制中小学生课外补课,不只是心疼自家孩子,更是在向整个教育利益集团宣战:我们要把被贩卖的童真赎回来,把被污染的学校洗干净,把被铜臭熏黑的教育良心重新点亮。让校园重新成为孩子们奔跑、大笑、发呆、做梦的地方,而不是一台24小时运转的提款机。
孩子不是商品,童年不能上市。任何胆敢继续把儿童当韭菜的人,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那里早已预留好位置,只等他们自取钉锤。
(乙巳夏月刘文水撰于天府花园水城)
(四)
刘文水杂文丨警惕“联合收割机”!---致高考、中考家长们
文/流水
各位家长朋友:
高考、中考的硝烟刚刚散去,一场新的“战役”却又在悄然打响。在这场关乎孩子未来教育的“战场”上,不少家长已然陷入了迷茫与焦虑之中。大家一心只想为孩子寻觅一所好学校,却不知在教育产业化浪潮的裹挟下,一些学校早已变了味,成了名副其实的“联合收割机”,明里暗里收割着家长的钱包,却全然不顾教育的公益本质。
笔者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四十余年,深知各层级各类学生的成长之路四通八达,并非一味的考试状元才是人才。教育本应是神圣的事业,是培养人才、塑造灵魂的殿堂。然而,如今一些学校却将教育当作了生意,把学生当作了“客户”,把家长当作了“提款机”。他们打着各种高大上的旗号,承诺着“优质师资”“小班教学”“个性化辅导”等诸多看似诱人的条件,实则是为了吸引家长掏钱。这些学校,就像“鬼子进村”一般,四处搜刮,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榨取利益的机会。
看看那些私立学校,高、中考一结束,招生广告便铺天盖地向高考中考学生及家长袭来,仿佛自己就是教育界的“救世主”,能让孩子一步登天。他们精心策划着各种招生宣传,组织着一场又一场的校园开放日,用华丽的校园设施、精心编排的学生活动来吸引眼球。可背后呢?高昂的学费、名目繁多的杂费、各种所谓的“特色课程”收费,让家长们应接不暇。家长们以为花大价钱买到的就是优质的教育,殊不知,这些学校里,真正能为孩子提供高质量教育的师资力量却寥寥无几。很多所谓的“名师”,不过是挂名而已,真正上课的,可能是经验不足的年轻老师,甚至是临时招聘的兼职人员。
再看看一些公立学校,也在这股浪潮中逐渐迷失了方向。原本应该秉持公平、公正、公益原则的学校,也开始打起了“擦边球”。一些学校以“重点班”“实验班”为名,收取高额的择校费,美其名曰“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实则是在变相收费。这些班级真的能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教育吗?未必!很多时候,不过是将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师资分配上也未必比普通班级强多少。可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进入所谓的“好班级”,不惜一掷千金,殊不知,这不过是学校收割家长钱包的又一手段。
家长们,你们可曾想过,教育产业化真的能为孩子带来更好的教育吗?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培养孩子的品德、知识和能力,是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不是让孩子们在金钱堆砌的环境中迷失自我。那些被“联合收割机”收割的不仅仅是家长的钱包,更是孩子对教育的敬畏之心,对学习的热情。
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家长们一定要擦亮眼睛,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学校时,不能仅仅被学校的宣传所迷惑,不能只看学校的外表有多光鲜,更要看学校的内涵。要深入了解学校的师资力量,看看老师们是否真正有责任心、有能力;要关注学校的教育理念,看看是否真正以学生为本,是否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要考察学校的教育质量,看看往届毕业生的发展情况,特别要看看他的收费标准,而不仅仅是看学校的升学率。
高考中考分数线划定后,所有的学生,哪怕你考的是0分,也会先后收到各类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他们大肆标榜自己的学校是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地让你成才,这时你一定要擦亮眼睛,实地考察,综合评判再做决定,那些犹如"联合收割机"犹如"鬼子进村"的学校坚决不上。
教育不是商品,孩子不是客户。家长们,让我们一起警惕那些“联合收割机”,不要让教育在金钱面前失去它的本真。选择一所真正适合孩子的学校,让孩子在充满爱与关怀的环境中成长,这才是我们作为家长应该为孩子做的。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而不是在“联合收割机”的阴影下迷失方向。
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