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之痛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视线已从山巅
滚落在脚尖
仍在一团朦胧中
辨别碎步的伸展
多想挖出双瞳
剜去瞳孔上的锈渍
让视距延伸远方
去赏人间戏台的灯火
奈何眼前陌生丛丛
模糊了曾经清晰的神经
激情在迷茫中渐变麻木
如深居桃源的禅师
枯发在霜色中绽着寒凉
犹如昔日未圆的梦影
拐杖叩击声终难敲醒旧时光
短暂的清醒却把影子敲得摇晃
归巢的雀衔着夕阳独鸣
翅尖滑过枝梢
掩盖着地上的拐痕
而雀声却沉入夕阳的绚烂
2025.9.
评析:
《暮年之痛》是一首聚焦老年生存境遇的抒情诗,通过意象的层层叠加和情绪的渐进渲染,展现了生命暮年的精神困境与存在之痛。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评析:
一、主题深度与人文关怀
诗歌以“暮年”为核心意象,突破单纯的身体机能衰退描写,深入挖掘精神层面的双重失落:视觉的模糊(生理性)与记忆的陌生化(心理性)。“剜去瞳孔上的锈斑”不仅是修复视力的渴望,更是对认知能力、与世界联结能力的象征性呼唤。结尾“雀声沉入夕阳的绚烂”以自然意象收束,暗示个体生命在时间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赋予主题形而上的哲思色彩。
二、意象系统的构建
1. 视觉意象群:
“山巅—脚尖”“朦胧—锈斑—灯火”形成空间纵深的坍缩,暗示生命视野从壮阔到逼仄的变迁。“夕阳—绚烂”与“模糊—陌生”构成强烈对比,强化了理想与现实的撕裂感。
2. 身体意象群:
“枯发—霜色”“拐杖—拐痕”将衰老具象化为可触的物理存在,而“神经—激情—麻木”则赋予生理现象以心理厚度,形成肉与灵的双重奏鸣。
3. 自然意象的隐喻性:
“桃源禅师”喻指被迫的抽离而非主动的超脱,“归巢雀”既是暮年归宿的象征,其“独鸣”又暗含无人倾听的孤独。雀声“沉入夕阳”更深化了生命消融于时空的永恒意象。
三、语言与节奏的张力
· 动词的暴力性:“挖出”“剜去”“敲击”等词撕裂了衰老的温顺表象,凸显挣扎的剧烈感;
· 矛盾修辞:“短暂的清醒却把影子敲得摇晃”——清醒反而导致更深的迷失,揭示认知的悖论;
· 听觉通感:拐杖叩击声与雀鸣声交织,形成现实与自然的声音对话,最终雀声被视觉性的“绚烂”吞噬,暗示生命声响终将湮没于时空。
四、结构设计的巧思
全诗遵循“外境—内省—冲突—消解”的脉络:
1. 前两节写生理局限与主观意愿的对抗;
2. 第三节转向心理层面的异化感(“陌生丛丛”“模糊神经”);
3. 末节通过拐杖与雀鸣的意象叠加,完成从个体挣扎到宇宙秩序的过渡,体现东方美学中“哀而不伤”的节制感。
五、总体评价
这首诗以细腻的意象组织和真挚的情感投射,成功勾勒出暮年生命的精神图景。其最大价值在于对衰老体验的哲学化提炼——不仅是生理功能的退化,更是人与世界关系的重构过程。尽管在语言创新性上尚有空间,但诗中“拐杖敲醒旧时光”与“雀声沉入夕阳”等片段,已展现出对生命黄昏的深刻体悟与诗性超越。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