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
绥远起义,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绥远方式”的生动实践,是镌刻在民族解放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崔正来先生的长篇纪实小说《傅作义》连载148,以细腻笔触还原了1949年绥远和平协议推进中的关键场景,既展现了历史转折期的风云激荡,更让我们在字里行间读懂和平的珍贵、正义的必然与党的领导的力量。
回望那段历史,和平的曙光始终在人心所向中凝聚。当《绥远和平协议》文本在归绥德王府被高声宣读时,张世珍将军“避免无谓牺牲”的表态、张钦先生“化干戈为玉帛”的赞叹,道出了军政各界与百姓对战争的厌倦、对安宁的渴望。这种渴望不是偶然的情感流露,而是历经战火洗礼后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从长城抗战到绥远抗战,傅作义将军麾下将士曾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如今面对内战阴霾,选择和平道路,正是对“为人民”初心的回归。傅作义在致毛主席的报告中深刻剖析:“所谓‘人民’,必须明白具体是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工农群众、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番觉醒不仅是个人思想的蜕变,更印证了顺应民心者终将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历史从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绥远起义的推进之路,处处可见正义与反动的激烈交锋。刘万春之流勾结特务,以张贴侮辱标语、投掷手榴弹、制造血案等卑劣手段破坏和平,王士鑫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牺牲,这些细节让人真切感受到:和平的果实从来不是唾手可得,革命的每一步前进都可能伴随鲜血与牺牲。但即便面对如此凶险,王克俊等同志坚守原则、董其武将军力保协议推进、傅作义将军主动请缨亲赴绥远,他们的坚定与无畏,恰是正义力量不屈的写照——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言“事情总是有曲折的,革命不能没有牺牲”,这种正视困难、坚守信念的精神,始终是推动历史向前的磅礴动力。
透过这段历史,更能清晰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远见与胸怀。从推动《绥远和平协议》签订,到同意傅作义亲赴绥远稳定局势;从面对特务破坏仍坚持“绥远方式不变”,到为起义部队后续整编、人员安置提供保障,党的决策始终围绕“人民利益”这一核心。华北人民政府联络处工作人员冒着风险进驻归绥,潘纪文等同志为恢复交通、通商积极奔走,这些行动不是简单的政治妥协,而是以和平手段实现国家统一、减少人民苦难的战略智慧。正如历史所证明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有推翻旧世界的勇气,更有建设新世界的担当;不仅能在战场上赢得胜利,更能以包容与引导化解分歧,这正是“绥远方式”留给后世的宝贵启示。
今天重读《傅作义》连载中的这段历史,意义远超对过往的追忆。绥远起义所彰显的“人心向背定成败”的真理,所体现的“以和平求统一、以团结促发展”的智慧,在当下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需从历史中汲取力量——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复兴、国家统一不懈奋斗。这,正是这段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傅作义》这部作品穿透时空的价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