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道孤独难耐,以为独处便是苦楚,须得寻些热闹来排遣。殊不知,孤独原是爱的试金石,倘若不能与自己安然共处,则他人终将成为牢笼。
我常见那些惧怕独处的人,他们日日呼朋引伴,夜夜笙歌不绝,仿佛一旦静默,便要被什么吞噬了去。他们脸上堆着笑,嘴里说着话,手舞足蹈地表演着欢愉,然而眼神深处却藏着一丝惊惶。他们惧怕的,不是外界的寂静,而是内心的空无。他们不敢面对自己,便只好逃入人群,用他人的存在来填补自身的虚无。
然而这般填补,终究是徒劳的。我曾见一位朋友,日日赴宴,夜夜不归,家中冷灶清锅,连只猫儿也不肯养。问他何至于此,他苦笑道:“独坐室中,便觉四壁压来,胸中空洞得发慌。”后来他结了婚,以为得了救赎,未及半年却又离异。问其故,曰:“二人相对时,竟比独处更觉孤独。”原来他寻的不是伴侣,而是逃避自我的盾牌。盾牌终会朽坏,而自我却始终在那里,不曾移动分毫。
真正的独处,不是寂寞,而是与自己的对话。夜深人静时,点一盏灯,沏一壶茶,不必有书,不必有音乐,只是静静地坐着,听自己的呼吸声,感受自己的心跳。起初或许会觉得不适,仿佛有千万只蚂蚁在心头爬动,恨不得立刻起身去找些事做。但若能耐住这不适,渐渐地,便会发现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己——那个被日常喧嚣掩盖了的本真。
能与自己相处融洽的人,与他人相处时反而更加自在。因为他们不再需要从他人那里索取什么来填补空虚,不再将他人当作救命的稻草。他们的爱不是牢笼,而是自由的赠予。他们能够真正地看见对方,而不是透过对方看见自己的需求。
而那些不能与自己相处的人,他们的爱总是带着贪婪的意味。他们爱别人,实则是爱别人眼中的自己;他们需要别人,实则是需要别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样的爱,终将成为牢笼,既囚禁他人,也囚禁自己。
孤独这块试金石,试出的不仅是爱的成色,更是灵魂的深度。能够安然独处的人,内心自有天地,不需要外界的认可来支撑自己的存在。他们的爱,如同山间清泉,自然流淌,不索取也不强求。
人生在世,终究是要独自面对自己的。与其逃避,不如早一些学会与自己和睦相处。待到那时,与他人的相遇才会成为真正的欢愉,而不是彼此的牢笼。
夜深了,灯花渐渐暗下去,我独自坐在窗前,不觉寂寞,反觉充实。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