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长白山的雪再次覆盖那段烽火岁月,当松花江的浪依旧诉说着不屈抗争,东北抗日联军将领周保中用20余年铁血生涯,在白山黑水间写下了荡气回肠的民族壮歌。他从滇西高原走来,带着白族儿女的刚毅;他在零下四十度的极寒中坚守,用信念点燃抗日火种;他面对酷刑宁死不屈,用伤疤刻下忠诚勋章,更以“主心骨”的担当,将分散的力量凝聚成抵御外侮的钢铁洪流。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作者强军同志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回溯了周保中将军组建抗日武装、率部浴血奋战、守护战友与百姓的动人历程,既展现了抗联将士在绝境中的坚韧抗争,也让这位“雪岭青松”般的英雄形象愈发清晰可感。
历史不会忘记,那些在黑暗中坚守的身影;民族不会忘记,那些用生命换得山河无恙的先烈。今日重读周保中将军的故事,既是对英雄的缅怀,更是对“不屈不挠、忠诚奉献”抗联精神的传承——愿这份精神,始终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397字)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刊19】
【散文】雪岭青松
——记东北抗日联军将领
周保中的铁血岁月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东北的雪,是刻在民族记忆里的凛冽。当1931年的寒风裹挟着日军的铁蹄踏碎辽河平原的宁静,那片广袤的黑土地便成了抵御外侮的疆场。在漫天飞雪与枪林弹雨中,有一道身影如长白山的青松般挺立,他便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周保中。从滇西少年到东北抗联的中流砥柱,他将20余年的热血年华洒在白山黑水间,用坚韧与忠诚,在零下四十度的极寒里,点燃了永不熄灭的抗日火种。
周保中的生命底色,自始至终镌刻着“抗争”二字。1902年,他出生于云南大理的一个白族家庭,原名奚李元。少年时,滇西高原的风沙磨砺出他刚毅的性格,也让他早早见证了家国的苦难。15岁那年,他投身滇军,从普通士兵做起,在军阀混战的硝烟中逐渐明白:真正的战场,不是派系间的争夺,而是守护民族尊严的疆场。192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周保中”这个名字与民族解放的事业紧紧相连。从北伐战争的枪林弹雨,到苏联学习的理论积淀,他的每一步成长,都在为日后奔赴东北抗日前线积蓄力量。
1932年,周保中奉命北上,抵达哈尔滨时,正值东北抗日武装陷入低潮。日军凭借精良装备对各地义勇军疯狂“围剿”,许多队伍溃散,百姓在日军的“归屯并户”政策下流离失所。面对如此绝境,周保中没有退缩。他穿着打补丁的棉衣,踩着没膝的积雪,走遍了松花江两岸的密林与村落。在五常县的一个小屯子里,他遇见了一群失去家园的农民,他们的房屋被日军烧毁,亲人惨死在刺刀下,却依然攥着生锈的镰刀,眼神里满是不甘。周保中蹲下身,用带着云南口音的东北话对他们说:“只要咱们还有一口气,就不能让鬼子占了咱的家!”那天夜里,他与三十多名农民在雪地里歃血为盟,组建起一支抗日武装。没有枪支,他们就用斧头、长矛;没有粮食,他们就煮雪水、啃冻土豆。正是凭着这份“豁出命也要抗日”的信念,周保中逐渐将分散的抗日力量凝聚起来,为东北抗联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东北抗联的斗争,是一场与严寒、饥饿和死亡的持久战。每年冬天,气温骤降至零下四十度,战士们穿着单薄的棉衣,脚踩露趾的布鞋,在雪地里行军作战。1938年的冬天,周保中率领部队在牡丹江下游的密林里与日军周旋。连续半个月,他们没有一粒粮食,只能靠挖野菜、剥树皮充饥。有一次,一名小战士因为饥饿晕倒在雪地里,周保中立刻脱下自己的棉衣裹在他身上,又把仅存的一块烤土豆塞到他手里。自己却穿着单衣,在雪地里来回踱步,给战士们打气:“同志们,挺住!咱们多坚持一天,鬼子就多一分恐慌!”深夜,他还在煤油灯下起草作战计划,手指冻得发紫,笔尖好几次被冻住,他就放在嘴里哈气暖一暖,继续书写。在他的感召下,战士们没有一个人退缩,这支衣衫褴褛的队伍,硬是在零下四十度的雪地里,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歼灭了一百多名日军。
周保中的铁血,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英勇,更体现在面对酷刑时的坚贞。1934年,他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俘,日军对他严刑拷打,逼他说出抗日武装的下落。鞭子抽在他身上,鲜血浸透了囚衣;烙铁烫在他的皮肤上,发出滋滋的声响。但周保中始终紧咬牙关,没有吐露一个字。日军军官气急败坏地问他:“你就不怕死吗?”他抬起头,眼神里满是轻蔑:“我周保中为抗日而生,死有何惧!你们这些侵略者,迟早会被赶出中国!”后来,在战友的营救下,周保中成功脱险,但身上留下了永远的伤疤。那些伤疤,成了他抗击日寇的勋章,也成了东北抗联将士们心中的精神图腾。
在东北抗联的队伍里,周保中不仅是指挥员,更是战士们的“主心骨”。他关心每一位战士的冷暖,记得他们的家乡、他们的亲人。有一位叫小李的战士,家乡在辽宁海城,父母都被日军杀害。周保中知道后,常常在行军间隙找小李谈心,给他讲革命的道理,还把自己的钢笔送给小李,鼓励他多学习。小李后来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临终前,他紧紧攥着那支钢笔,对身边的战友说:“告诉周司令,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周保中得知消息后,默默地站在雪地里,向着小李家乡的方向敬了一个军礼。雪落在他的肩上,他的眼眶却通红——在他心里,每一位牺牲的战士,都是他的亲人,都是民族的英雄。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加大了对东北抗联的“围剿”力度,抗联的处境愈发艰难。部队与党中央失去了联系,粮食、药品、弹药极度匮乏。许多战士产生了动摇,有人说:“咱们这样坚持下去,能有希望吗?”周保中没有气馁,他在一次全体战士大会上,指着长白山的方向说:“同志们,你们看那长白山,不管冬天多冷,夏天多热,它始终屹立不倒。咱们东北抗联,就是中国的长白山!只要咱们还在,抗日的火种就不会熄灭!总有一天,咱们会等到胜利的那一天!”为了保存实力,他带领部队转移到苏联境内整训,但始终没有放弃对东北的关注。他每天都会收听党中央的广播,记录下每一个重要的消息,还常常派侦察员潜入东北,了解日军的动向。在苏联整训的三年里,周保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像一位坚守阵地的哨兵,时刻准备着打回东北,收复失地。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周保中率领东北抗联将士随苏联红军一同挺进东北。当他们踏上阔别三年的黑土地时,百姓们纷纷走出家门,举着红旗,喊着“抗日胜利了”的口号,迎接他们的归来。周保中看着眼前的景象,眼眶湿润了——那些年在雪地里的坚守,那些牺牲的战友,终于换来了这一刻的胜利。他带领部队迅速接管了长春、哈尔滨等城市,肃清日伪残余势力,为东北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周保中担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职,依然为国家的建设事业操劳。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东北抗联的岁月,常常给身边的人讲起那些在雪地里战斗的日子,讲起那些牺牲的战友。1964年,周保中因病逝世,临终前,他对家人说:“我死后,把我的骨灰送到东北,我要和那些牺牲的战友们在一起。”
如今,长白山的雪依然每年如期而至,松花江的水依然静静流淌。在东北的许多地方,都矗立着周保中的纪念碑,碑身上刻着“抗日民族英雄”几个大字。每当有人来到这里,都会想起那个穿着单衣在雪地里行军的身影,想起那个面对酷刑坚贞不屈的硬汉,想起那个把战士当亲人的指挥员。
周保中的一生,如长白山的青松,在凛冽的寒风中挺立,在黑暗的岁月里燃烧。他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坚守,什么是民族气节。那些在东北抗联的岁月里,他与战士们一起吃的苦、一起打的仗、一起守的信念,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力量。
我们不会忘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有这样一位白族将领,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东北的雪地里,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他的名字,周保中,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而那片他曾战斗过的黑土地,如今早已繁花似锦,这盛世,如他所愿。(2729字)
【东北抗联将军周保平简介】
周保中(1902年2月7日—1964年2月7日),原名奚李元,号绍璜,白族,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市湾桥村。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经历了14年东北抗日斗争。
一、早年经历
周保中出生于云南大理湾桥村,幼时目睹家乡被兵匪劫难,立志改变命运。1917年辍学从军,加入滇军并参与北伐战争,1926年,在国民革命军第6军中任团长、副师长。后赴苏联学习共产主义思想,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东北抗日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周保中受周恩来派遣回国,任满洲省委军委书记,组织抗日武装。他率领中国国民救国军攻打宁安县城,腿部受伤后仍坚持指挥战斗,并亲自用刀子取出弹头继续作战。 1945年9月中旬,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扩建为东北人民自卫军,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三、历史地位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将东北抗联斗争与红军长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并列为“我党历史上三件最难的事”。1949年5月,毛泽东评价东北抗联干部的斗争“应当受到党的承认和尊重”。
四、晚年事迹
新中国成立后,周保中历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员会主任兼民政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2月22日,周保中在北京病逝。
周保中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始人和东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564字)
共3647字 2025年8月30日于宝鸡
2025年9月1日定稿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