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瑞秋。
每周三下午,我们家的三个孩子都会去一对荷兰老夫妇家中,由他们帮忙照看一个下午。
对于我们这样独自在海外带三个孩子的家庭来说,这样的帮助简直是雪中送炭,既实在又温暖。
我们是通过一个本地的非营利组织认识这对夫妇的。这个机构的理念特别棒,他们将有时间、有爱心的家庭,与需要支持和帮助的年轻父母连接起来,互帮互助,减轻带娃的压力。
与我们配对的这对荷兰夫妇,虽然已年过花甲,儿孙绕膝,却依然愿意每周抽出一个下午,陪伴我们三个来自中国的孩子。
对此,我们一直心怀感激。
老爷爷还没退休,但每周三下午会选择居家办公,因此能一边工作,一边陪着孩子们;老奶奶曾在遗传学领域工作,退休后依旧持续学习研究。
虽然生活节奏变缓了,但他们依然以一种踏实而有力的方式认真生活。
他们的家被打理得干干净净、仅仅有条,没有电视却有满墙的书柜,没有心浮气躁却有安静和睿智;孩子交给他们,我们很放心。
每次与他们交谈,都能感受到一种“对生活保持热情、对世界持续好奇”的生命力。
他们几乎什么话题都能接上,从育儿到教育,从社会到心理,总能在轻描淡写间给我启发。
上周我们聊到如何给孩子立规矩的问题。
老奶奶分享了一个不久前发生的片段:她三岁的孙女来家里时,正好她在和女儿聊天。
孙女不愿意等,情绪激动地要求奶奶立刻陪她去客厅玩玩具。
面对孙女的哭闹,这位奶奶并没有马上中断谈话,而是温和却坚定地说:“我现在在和你妈妈聊天,我答应你五分钟后结束,再来陪你玩。”
孙女听了后情绪更加崩溃,坐在一旁大声哭泣。
但奶奶并未被她的情绪左右,只是依然温柔却清晰地说:“你可以先哭一会儿发泄情绪,但我已经清楚地告诉你规则了。你要学会遵守规则,也要学会尊重别人。”
她的处理方式让我深受启发。
她的爱,不是软弱迁就的,而是冷静、坚定、带有方向感的。
她清楚地知道,真正对孙女好的,不是立刻满足她的要求,而是引导她学习等待、尊重和克制。
如果她立刻放下谈话转而陪玩,孩子当然会立刻感受到“奶奶重视我”;
但长远来看,她却错失了一个学习“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按我意思走”的机会。
孩子会逐渐习惯于用情绪操控他人,认为只要足够闹腾,世界就会围着自己转。
那不是爱,那是陷入了“以孩子情绪为中心”的陷阱。
所以,我们需要温柔坚定地给孩子立规矩,让他们知道如何与这个世界和其他人更好地相处。
我特别能理解这种心情。
因为我也曾是那个怕“起冲突”的妈妈,跟孩子相处时常常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默默做出妥协。
一时间看起来风平浪静,亲子间貌似相安无事,但实质上,大人在无底线地退让,孩子却在一点点地学会:我只要哭,就能掌控局面。
孩子的任性,是大人退让出来的。
“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
一棵树要长得好,需要被修剪;孩子要成长得稳,也需要有界限和引导。
这种修剪有时是带着“痛感”的,不是大声呵斥的痛,而是大人愿意忍下那一时的哭闹、坚持该坚持的原则的“理性之痛”。
没有规矩的宠爱,是对孩子最大的放任。
真正的爱,是舍得修剪,是在孩子哭的时候,也敢于坚定站立。
我们家有三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与需求。
如果每次都随他们的意来走,一家人就会像被三根绳子拉扯着,往三个方向乱跑。
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并不总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甚至不清楚界限在哪。
而大人的角色,正是要帮助他们建立秩序感和边界意识。
因此,在我们家,有一套全家共同遵守的“家庭规则”。
不是只针对孩子,而是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遵守的准则。
我们相信,规则不是限制,而是给予孩子安全感的“底线”。
当孩子知道什么可以,什么不行,就不会总在试探父母的情绪,也更容易安定下来。
以下是我们家的一些基本规则,分享给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