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姑奇观
杜稚水
天下大大小小的神庙,有一个普遍的格局,即一座神庙只供奉一尊或主祀一尊神像。不过也有例外,福建泉州北郊有一座顺济宫,并列供奉着三尊女神,成了远近闻名的独特奇观。
这座顺济宫位于洛江区马甲镇蔡内村。据有关资料显示,顺济宫建于宋朝,至今年代久远岁月悠长,其间历经风摧雨袭、自然灾害、战火洗劫等各种因素的破坏,几经修葺或重建,延续至今。2014年翻建落成的顺济宫,宫庙规模和用地面积都有所扩大。现在的顺济宫还是依山而建,坐东朝西,背靠大墘山脉,面临泉榕大道,环视蔡内全境,远眺前方群山,为典型的闽南宫庙建筑风格。整座宫庙气势恢宏,庄严肃穆,流光溢彩。这座宫庙的独特之处,是它一口气供奉了三尊女神,即天上圣母林默娘,顺天圣母陈靖姑和衍圣崇福夫人苏姑,当地村民亲切地称她们为大妈、二妈和三妈。
一座宫庙同时供奉三尊女神,不仅泉州少有,在全国也极为罕见。人们最感兴趣的,也是最想了解的,是三位女神来自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地区,为什么会聚首在蔡内这座宫庙,协力显圣,共同造福人间。
妈祖原名林默 ,福建莆田湄洲岛人。关于妈祖,《莆阳比事》记载:“湄洲神女林氏,生神异,能言人休咎,死庙食焉。” 据传林默生前能预测人的祸福,在当地群众中颇有影响,死后人们建庙奉祀,称“通贤灵女”。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首赐“顺济庙额”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首封“灵惠夫人”。之后自宋至清各朝加封不断,前后42次追封不同封号。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圣祖封其“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达到巅峰。之后清朝还有几位皇帝继续对其加封,都以“天后”为极限。到了现代的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称号,成为全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和全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知名天下。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扬名世界。妈祖俗称“海神娘娘”,中国沿海各地的渔民和航海者都把妈祖奉为海上保护神。自宋高宗首次为妈祖封神后,妈祖信仰便在福建各地迅速传播开来。泉州至福州的泉榕大道贯穿马甲、通过蔡内,大道上人来人往,消息灵通,传播迅速。另外,湄洲岛虽属莆田辖区,但它的对面便是泉州的惠安,而惠安与马甲只有一山之隔,空间距离很短,传播速度很快。总之,不管是从哪一个方向,哪一种途径,妈祖信仰要传播到马甲都是容易的事。妈祖最早在马甲境内落脚,就是蔡内的顺济宫。后来,蔡内人多有下南洋谋生的,他们在漂洋过海时,出行前总要先拜谒妈祖,希望得到她的保佑,这也加大了妈祖信仰的热度和传播的速度。

二妈陈靖姑,据《闽都别记》和《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出生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正月十五日。其父陈昌为福州仓山区下渡人,是朝廷户部郎中。陈靖姑受母亲葛氏影响,自小学法,斩蛇驱妖,为民除害。陈靖姑后来嫁到宁德古田临水,并在当地祈雨、斩蛇除害,古田临水宫成为其信仰核心地之一。陈靖姑信仰始于唐代,现存主庙为宁德古田临水宫,始建于唐贞元八年,各地分庙超过4000座。2008年,陈靖姑信俗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靖姑更为突出的,是为保胎护幼、拯救难产孕妇做出了不懈努力和重大贡献。于是,陈靖姑又被誉为“妇女儿童保护神”。在医疗卫生条件极其落后的年代里,女人怀孕分娩时刻是个危险的难关。在人们自觉人力无助的情况下,往往会借力于神助。陈靖姑被封神后,在福建各地逐步传开,信众们建宫立庙,祭祀不断。在泉榕大道旁的大榕树下,蔡内人从过客口中得知陈靖姑的神功和灵验消息后,特地推荐人选,前往莆田,恭请先前已在那里落脚的陈靖姑神灵,并把她与妈祖一起,供奉在顺济宫里,让二位女神同庙而居。
三妈苏夫人姑是晋江县常春乡,即现在鲤城区常泰街道常春村人。明洪熙元年(1425年)冬日,苏夫人姑出生,在家排行老六,故称苏六娘。苏六娘自小生而神异,天资聪颖,花容月貌。传说,5岁时,她在晒谷场上用谷粒摆出龙凤鸟兽,活灵活现,鸡鸭都不敢偷吃谷粒。她还可以给龙凤点睛,一点睛龙凤便腾飞而起,村里人都说她是仙女下凡,身带神功。一日,她突然拜别父母兄弟,说夜间神人召见,明晨寅刻将辞世。果然至期而逝,其时祥云缭绕,天乐遥闻。苏六娘去世时年仅16岁。她生前乐于为人治病去痛,深得老百姓敬重。乡里人痛惜之余,于其墓前垒石为庙,塑像祭祀,尊称其为“苏夫人姑”。苏夫人姑不但生前能为人治病,死后还能屡屡显灵发威,帮助勘平战乱、击退倭寇,先后被封为护国卫士、衍圣崇福夫人,广为人们所信服祀奉。当年,晋江有一位书生要前往省城参加乡试,为了得到苏夫人姑的保佑,争取考上举人,便包了苏夫人姑的香火,随身带上。走到路上,才感到多有不便,于是在途经泉榕大道顺济宫时,把香火寄奉在顺济宫里,并许愿考中后要为其雕塑金身。之后,那位书生果然中举,并践诺还愿。于是,顺济宫里又增加了一尊女神。从此,三位女神端坐一殿。人们认为,三位女神共聚一庙,是神明缘分,也是人间福祉。
三位女神来自不同的方向,妈祖来自东边的莆田湄洲岛,陈靖姑来自北边的宁德古田,苏夫人姑来自南边的晋江紫帽。三位女神来自不同年代、通过不同途径,先后进驻,同祀一庙,肯定会引起后人对她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以上所谈,并非完全根据文字记载的史实,也非按照文物考古的推断,或者纯属传说,或者近乎臆测,难以框定结论。但根据目前摆着的情况,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关注的。
其一,与顺济宫面前的泉榕大道密切关联。泉榕大道贯通顺济宫所在的蔡内,从泉州到福州乃至北方各地,南来北往的人员流动带来了更多更快的消息,包括民间神话、民间信仰等的传播必然裹挟其中。当然,区域内的民间信仰更容易认同,三位女神都是福建省内的,信众更愿意接受,传播起来也就更快。
其二,与女性的温柔善良、仁慈母爱的共同天性以及各自的高招密切关联。在信众心目中,三位女神信仰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亲和性和包容性,把她们共祀一宫,具有很高的协和度。且她们各自有不同的封号、高超的法力。妈祖作为海上女神,侧重于海上救助;陈靖姑作为陆上女神,除驱邪镇妖,突出的是保胎护幼、振救孕妇;苏夫人姑突出的是治病救人、解除病痛。三位女神都有拿手高招,且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共同点是为人消灾、保民平安、服务大众,这就是万千民众俯首膜拜的原因所在。
其三,与财力物力匮乏、经济条件限制直接关联。几百年前,在民间经济非常落后的农村,要建造一座宫庙谈何容易?试想,如果分别为三位女神各建一座宫庙,区区一个村落,实在是不堪重负。聪明的人们,把三位女神供奉在一起,统一管理,便于祭祀,不失为一种巧妙的构思,一个妥帖的创设。
从泉州通往福州的泉榕大道,南来北往的人员流动,不仅给蔡内村带来方方面面的便利和信息,也给顺济宫增加了形形色色的善男信女。各色人等或安居乐业,或旅途平安,或仕途顺畅,或商道发达,都祈盼三位女神保佑助力。由是,香火也就更加旺盛。
顺济宫香火旺盛、声名远播,与明、清两朝三位朝廷命官的过往也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按时间顺序来说,第一位就是陈瑞山。
陈瑞山(1504—1562年),南安五都麻坑(现南安洪梅)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陈瑞山28岁中了进士,历任云南道监察御史、河南道监察御史等,官至潮州知府,曾任七省巡按。相传陈瑞山小时候经常随母亲回娘家罗溪,途中要经过顺济宫前的这条泉榕大道。陈瑞山10岁那年,他的母亲带他进入顺济宫拜神,说长大以后若能高中为官,必前来还愿,在宫前树立旗杆。科举时代,秀才一旦成为贡生,就可以在宗祠或家宅前面竖根旗杆,以示荣耀。后来陈瑞山真的高中进士,前来还愿,陈瑞山在顺济宫前树起旗杆,并在庙前立碑为记。时过物移,400多年前的旗杆和石碑早已不见踪影。2014年重建时,蔡内人重新树立旗杆,刻立石碑,意在重现历史原貌。新树立的旗杆不用木材,而是不锈钢管,光滑锃亮,坚固耐用,只是少了点古朴韵味。回头看看那方石碑,石碑原件经过多方探查、反复寻觅,确已无法找到,只好凭着老辈人的记忆,重新刻了一方,留个实物性的纪念。
另一位与顺济宫过从甚密的人,是明朝的杜应楚(1551—1610年)。杜应楚就是蔡内本村人,家住蔡内村西侧的西垅,站在家门口往东一望,就可看见顺济宫。杜应楚生于斯长于斯,自小聪颖,勤奋读书。孩童伊始,杜应楚就和村里的孩子一起,经常行走在境内的泉榕大道上,走过石拱桥,拜过顺济宫,在大榕树下听大人们讲故事。那些步履匆匆的过客,特别是那些举止有度,言谈斯文的读书人,更让他欣赏和羡慕。陈瑞山在顺济宫前树立的旗杆和刻立的石碑,让杜应楚不知多少回在那里凝神注目、伫立仰望,懵懂的少年心荡起了青春的波澜,树立了人生的志向。杜应楚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考中乙未科进士,正式步入仕途。那年,他已经44岁了。虽有点大器晚成,但在泉州郡朋山岭以北地区,他是开天辟地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为凤栖杜氏荣膺“郡北簪缨第一家”的美誉夺得重彩。杜应楚先后任河南孟县知县、江苏丹阳知县、户部郎中和南昌知府等职。任职期间,展现了卓越的治理能力,政声远播,口碑甚佳。杜应楚在家乡为祖姑杜晦首建“贞义姑祠”,续编《杜氏贞义姑传》和重修《凤栖杜氏族谱》,为宗族乡亲做了许多善事,惠及后世。在顺济宫遗存的资料和实物中,却未能找到与他相关的实证,实在有点遗憾。
还有一位朝廷命官,也与顺济宫结缘甚深,他就是马甲凤栖坑的杜中士(1801—1847年)。公元1823年,杜中士高中进士。1834年呈折奏请道光皇帝旌表自己的十二世祖姑杜晦。道光皇帝于当年十二月下旨,旌表杜晦的高义亮节,赐建贞孝牌坊,并传令杜中士督建。皇帝赐建的姑坊要建在哪里,值得推敲。杜中士经与乡绅及贤达商议后决定,把建坊的地址选在蔡内的泉榕大道上,且跨路而建,以扩大其受众面和影响力。这个牌坊的选址,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靠近顺济宫,两者都在泉榕大道上,距离只有百步之遥,便于路人瞻仰和朝拜。此外,还与古老的石拱桥和百年大榕树连成一串,形成一条景观带,使它们互为呼应,相映成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杜中士为官后回乡时,亲自为顺济宫拟写签诗。现存的一块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木板,上面刻有27首签诗,从木板的记录文字可知,所有签诗均出自杜中士之手。一般的签诗数量都是整十整百,顺济宫的签诗为何只有27首,这是由求签的方式决定的。在顺济宫求签,不是直接从签筒里抽签,而是通过三次抛掷信杯,按得出的“信、阴、笑”的组合情况决定签诗的序号,再按序号里的签诗内容进行解卜,得出“吉、平、凶”等寓意,比普通的抽签要复杂一些。还真是别出心裁,别有意蕴。
一座宫殿,承接沿海山区、南北信仰,成为三种女神信仰传播的交汇场所,展示了泉州宗教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顺济宫默默站立,与泉榕大道数百年厮守,见证了大道的繁忙与衰微,诉说着人间多少世事沧桑的悲喜,也积淀了丰富的民间文化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泉榕大道逐渐衰微并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顺济宫的女神们却不改初衷,一如既往地关注人间疾苦,守护一方平安。三位女神端坐殿上,雍容华贵,慈眉善目,注视前方。法眼所及,远远近近,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山是青的,田野是碧绿的,房屋是崭新的,道路是宽畅的……这些,正是太平盛世的美好景象,也是神祇们梦寐以求的千年夙愿吧。
作者简介:
杜稚水,福建泉州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常年与书为伴,乐于阅读写作。多年来陆续在各级各类报纸、刊物、网络发表散文、诗歌、论文等。已出版散文集《错位欣赏》《秋日逐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