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南记事(三)
卫艾云
德银回堰南了,大包小包地压弯了腰。这一回,他和往日回来的感觉不同。过年回来时,还想装装门面,大皮鞋、新西服之类都要套上。这回,他只想赶紧见到他老娘。
都说养儿防老,这回要不是老三和彩芳救得及时,他可就要后悔一辈子了。德银的妈经过这么一折腾,竟然讲不出话了。她这岁数毕竟是摆在这,德银和媳妇俩带母亲去医院检查,医生也只是说年纪大了,要慢慢恢复。至于哪一天能恢复,也没给个准信。
德银把这事跟兄弟也说了,这兄弟之前干打井的活伤了腰,现在老夫妻俩还在张家港帮儿子卖菜。德银结婚迟,他兄弟成家早,儿子初中上完就出来闯荡。这孩子名叫国庆,学习成绩差了点,但是人不像他爸,为人可麻溜了。在温州厂里干了几年,就出来贩菜。贩菜这活辛苦,但这孩子是一点不怕苦。在温州干活的那几年,据说后背背东西都勒出了血印子,这孩子都能咬牙坚持。后来又跟着厂里的人去了张家港,阴差阳错发现了贩卖蔬菜的商机。一个人忙不过来,就让双亲都过去帮忙。德银跟兄弟商量了伺候老娘的事,兄弟的意思是找个护工,钱他出。德银一听这话,那怎么行。老娘是兄弟俩的,哪能让他一个人出钱请护工。兄弟在电话那头劝,德银在电话这头推。两人讲着讲着就哭起来,兄弟俩知道老娘这么多年的不容易。
德银媳妇心直口快,在旁边嚷着让他俩不要推了,医药费兄弟俩平摊,她学校和家来回跑来伺候老娘。“我自己伺候老娘,还什么钱不钱的。”德银媳妇一句话就把这个难题解决了。
德银在家陪了他老娘几天,给买了一个轮椅,时不时让老娘出来晒晒。老娘虽说不出话,但是心里明镜一样。她怕耽误德银干活挣钱,毕竟孩子上学和一家人生活都要靠他这双手。
德银临走那晚,媳妇在帮他收拾东西,边收拾边掉眼泪。这一走,德银也只能过年回来了。老的老、小的小的担子就在她身上了,哭归哭,她麻利地很,一会就把东西收好了。第二天一大早就骑个毛驴把德银送到了高铁站。
堰南这个地方好。德银媳妇从高铁站回来,一路上,心里就这一句话。是啊,当初要不是德银父母的收养,她早就不在这人世了。堰南,对于德银的父母来说是第二故乡,她是多么幸运能遇到他们。德银媳妇每天天不亮就要从家里赶来给孩子张罗做饭、洗衣,再提前把午饭搞好,轻手轻脚地忙好门带上再奔回家照顾老娘。等到下午忙好再过来给孩子忙晚饭,忙结束再拖着身子回家。遇上下雨天刮风天,她也是如此来回奔波着。日子总会一天天好起来的,她时常这样想着。人活着总有点盼头才能活下去啊!这样的一句话支撑着她一天又一天。
转眼就到冬天了,风呼呼地刮在脸上,刺骨地冷。老娘的身体也渐渐硬朗起来,德银媳妇打心眼地高兴,这么多天的伺候没白费。德银和他的兄弟弟媳也经常打电话,弟媳让孩子邮寄了不少东西回来。德银媳妇的付出,让这一大家子正常运转着。
眼瞅着就要到过年了。过年了,一大家就能团聚了,德银的妈时常张望着路口。
卫艾云,群众文化工作者,作品发表于多家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