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赤子情,浓浓乡土味
——姚旭散文《亲亲的老家》读后
◎任元国
《亲亲的老家》是姚旭笔下的一篇深情乡土散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姚河村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与时代变迁,更以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与自豪。
一、多维交织的情感内核
文章以“亲亲”二字定调,将私人化的乡愁升华为集体记忆的礼赞。作者不仅追忆个人童年(扬水站冒险、冰上嬉戏),更聚焦村民群像(劳动场景、绰号文化),甚至追溯明清历史(御道遗迹、建村渊源),形成个人情感、集体精神、历史纵深的三重共鸣。这种情感结构使乡愁不再是单一的怀旧,而是对乡土文明生命力的致敬。
二、经纬交织的结构艺术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经典散文结构,却暗含地理与人文的双线并置:
空间脉络:以浚河为轴心,辐射村落布局(胡同、新路命名)、自然景观(金沙高崖、四季河景)、基础设施(石桥、新桥),构建出立体的乡土空间。
时间脉络:从明崇祯建村→康乾御道→七十年代扬水站→改革开放高考→新时代创业,历史时序与个人生命史(幼年劳动→中年追忆)交织,形成时空叠印的厚重感。
尤其精妙的是,文章通过“浚河”与“民风”两大意象串联全篇:河是自然血脉(孕育风光、交通、童年乐趣),民风是文化血脉(劳动精神、尚武传统、崇文思想),最终在“一把扫帚扫天下”的现代创业故事中实现传统与当代的融合。
三、质朴而诗性的语言美学
1. 雅俗共融的修辞:
俗语妙用:绰号系列(“炸捻子”“犟驴”)鲜活刻画北方农村的幽默生态,方言词“跑脚”“团练”保留乡土原味。
文言点缀:“卧龙之势”“仙风道骨”等词提升历史厚重感,与白话叙述相得益彰。
2. 绘画般的场景构建:
色彩构图:金沙银滩、碧翠浮云、绿树红瓦,宛如油画铺陈。
动静相生:白鹭起群、激流满槽的动感,与结冰流凌的静谧形成张力。
3. 符号化的意象提炼:“扬水站”成为集体主义精神的纪念碑,“春联”化作文化传承的隐喻,“双龙卧波”(新桥)象征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这些意象使抽象情感具象化。
四、文化根脉的现代反思。
文章超越单纯怀旧,隐含着对乡土文明转型的观察:
新路桥打破地理封闭,也改变着乡土生活方式;高考与创业青年展现传统民风在现代社会的延续性;绰号文化、集体劳动等场景实则是农耕时代伦理共同体的缩影,作者在追忆中亦留存了一份即将消逝的文化档案。
结语
《亲亲的老家》是一部微缩的乡土志,它以个人记忆为入口,以浚河为叙事镜框,映照出一方水土的生命史。文中“亲亲”二字不仅是情感告白,更是一种文化姿态——在城市化浪潮中,重新确认乡土作为精神原点的价值。这种书写,是对故乡的致敬,亦是对所有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深情召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