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首页 \
文学 \ 李恒昌I铁笔铸魂映山河·致铁流
李恒昌I铁笔铸魂映山河·致铁流
精华热点
铁笔铸魂映山河·致铁流
李恒昌
沂蒙的石屋驮着千年的晨光,
沭河的浪头卷着泥土的芬芳,
当浮来山下的田埂漫过春草时,
你正弯腰拾起时光的碎章——
不是凭空捏造的幻梦,
是白纸铺就的原野上,《山外根红》的星光
从饥饿与憧憬的夹缝中,破土生长。
那不是少年的涂鸦,是土地赋予的初心,
在贫瘠的岁月里,悄悄筑牢文学的短墙。
十六岁的果园留不住逐光的脚步,
十八岁的军装裹着滚烫的理想,
北海舰队的炊事房飘着饭菜香,
无线电波里藏着使命的密码,
汽车轮印在营区刻下青春的诗行。
而你笔底的星光从未黯淡,
仓库的灯光下,你把军营的朝暮,
写成短篇小说里的坚韧与滚烫,
让文字的力量,在迷彩服的褶皱里悄悄酝酿。
后来你卸下军装,却扛起更沉的担当,
把“文学是跑出来的”刻进创作的骨血,
让脚底板的温度,焐热每一个字符的重量。
《靠山》的十年,是你丈量历史的征程,
从江西苏区的老樟树,到沂蒙的石板巷,
两百扇斑驳的门扉被你轻轻叩响,
千万页笔记里,藏着支前模范的皱纹与目光。
你让乳娘姜明真的乳汁,浸润历史的沟壑,
让沂蒙妇女的臂膀,托起河面的“人桥”微光,
那些独轮车辙里的小米,石屋火炕上的民谣,
不是宏大叙事的注脚,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在时光深处,为信仰跳动的心脏。
你打破线性的桎梏,让时空在文字里交织,
用微观的细节,解构岁月的苍茫,
让齐鲁的方言与民谣,在字里行间生长,
酿成独属于这片土地的叙事醇香。
《烈火芳菲》是你为胶东乳娘奏响的乐章,
司晓星的寻亲路,串起天福山的晨曦与马石山的暮色,
你让档案里冰冷的名字,长出血肉与情感的模样。
姜明真把亲生女儿藏进烽火,却用胸膛护住乳儿,
这种抉择不是符号,是母性在战火中的升华与坦荡。
你用双重叙事的琴弦,弹响过去与现在的共鸣,
让档案与口述的重量,压稳虚构的翅膀,
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坚守,在你的笔底
重新绽放出穿越时空的芬芳。
《国家记忆》里,你是思想的勘探者,
循着1920年版《共产党宣言》的墨痕,
从上海亭子间的灯光,到山东广饶的农舍窗棂,
看邓恩铭、王尽美们,如何把真理的种子
播进齐鲁大地的土壤。
手抄本的温度,油印纸的纹路,石刻的印记,
都在你的文字里,成为信仰传播的见证。
你让朴素的农民,从字里行间读懂改变命运的力量,
让真理的光芒,在农人的手掌心悄悄点亮,
化作“打土豪分田地”的实践,在田野间生长。
当报告文学的厚重沉淀于心,
你重拾小说的乐章,开辟新的美学疆场,
让虚构的翅膀,载着地域文化的魂灵飞翔。
《八路军唱歌》不是历史的复刻,
是你用文学想象,为沂蒙“姊妹剧团”画像,
戏剧套层如双镜互照,戏里戏外的故事
在叙事的波光里交织成网。
秋月的短发是挣脱旧俗的宣言,
小丫的唱腔是唤醒人心的惊雷,
迎春花攀着戏台檐角,口琴与算盘的旋律
织成独特的沂蒙意象,让抗战叙事有了
可触的温度,可感的诗意与滚烫。
你把剪纸的纹路、山歌的腔调,织进小说的肌理,
让地域美学在现代叙事中,焕发出新的荣光。
《支书与他的村庄》里,你打破非虚构与虚构的边界,
用“非虚构小说”的笔法,写农村改革的阵痛与希望,
让土地流转的故事,在人物的命运里悄悄生长;
《中国民办教育调查》虽属报告文学,
却借侦探小说的叙事,揭开转型期的教育困局,
让真实的痛感,在故事的张力里慢慢显彰。
你从不让英雄站在云端,
而是让他们带着烟火气——
会为半瓢小米皱眉,却愿把口粮捧给伤员,
这种真实,让红色叙事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也让小说的虚构,有了扎根现实的土壤。
如今你站在文学的山岗,回望来时的路,
从莒县少年到执笔的行者,变的是岁月的模样,
不变的是对土地的赤诚,对人民的深情与守望。
你的笔如铁,能刻下历史的筋骨与担当,
你的文如流,能浸润时代的心田与渴望。
在这个容易遗忘的年代,你用作品
守住精神的家园,照亮前行的方向,
那些你书写过的生命,那些你坚守的信仰,
早已化作山河间的星光,
与每一个追寻初心的人,遥遥相望,
让“铁笔铸魂”的故事,在岁月里永远流淌。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