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矿
早年读私塾三本小书是启蒙的必修课,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尽管这小书中基本都涵盖较深的意境,作为初学者只要熟读和背诵,不需要深刻讲授基本都知道这简单流传的沿袭。
在旧时代,民间应用最多还要数百家姓,因为民间每一个人都要有姓氏。早年私塾先生在少年儿童当中是最没有威信的,因为私塾先生是管教小孩子自由的第一罪魁。所以,早年儿歌童谣中就有骂私塾先生的俗语:赵钱孙李,先生没有腿,周吴郑王,先生没有床。
传说之所以百家姓要以赵姓氏为第一姓,就是因为当时天子国王就姓赵,万岁爷姓赵,这创作百家姓的当然要巴结姓赵的,把赵姓氏放在第一位。要说赵氏天子,这就应该是大宋王朝。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以致有北宋南宋,皇帝都姓赵。看样与战国七雄“秦楚燕齐韩赵魏”的赵国是没有关系的。
关于百家姓,是被称为封建时代三大典籍书之一,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而《百家姓》是一部关于汉字姓氏的作品,主要选取的是汉族姓氏。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年。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版本颇为丰富,尤以清代为甚。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百家姓》作为独特的历史文献,详细记录了中国姓氏的演变历程,与家谱、地方志及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姓氏的完备历史,是中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2009年,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将《百家姓》收录为最早的中国姓氏书籍。
这里还是要说赵姓氏,赵姓人多称自己的姓氏是中国最早的姓氏,自称为华夏第一姓,传说在夏朝之前的尧舜禹时代就有了赵姓。这种考证确实不以为证。而史书上有指鹿为马的赵高,那是秦二世时代的故事。而名家有赵公明是土地神,说明也是姓氏较早的证明。至于三国不败将军赵云,有可能是文学塑造的人物,都十分显赫。
这里我要不妨谈谈水乡南闸历史上的赵姓。按照第四期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南闸的姓氏赵姓排在第二,第一是张姓,第二就是赵姓,可以说当时在南闸二十个大队是全覆盖,每个大队都有姓赵的。总户数应该有千户之多。但南闸偏偏没有赵姓祠堂,他们谈到自己祠堂先祖在安徽、徐州、建湖。当然都说不出所以然。他们家祠堂名号也各有见地:天水堂、光裕堂、半部堂、琴鹤堂不一,在百度上查堂号,几个堂号名字都有,南闸赵姓属什么堂却无法确认。
而当年一百零四岁去世的赵长久老人,生前是一位老私塾先生,生于宣统一年。我曾和他攀谈,他却另有别论,说他们家祠堂排位叫倚楼堂,这对唐代诗人赵嘏说是白马湖边人是一个诠释。赵嘏的字号就是赵倚楼。这是穷人出生赵嘏的一种自嘲,《苇间书屋》也就是用白马湖芦苇圈起来的小棚子,这里说的倚楼就更形象,有人说穷人就喜爱说大话也。而在赵氏班辈用字中有两种都有倚的排号,让我很是信服。
至于在运河西堤泾河赵庄的场头放着一只大石磙,比常规麻石密度要精致,应该接近三千斤。而这里有赵牯牛的传说,说赵牯牛因为喝下长鱼血,力大无比,用这大石磙当玩物耍,这里也许大有虚无的夸张。
不过运河传说里有这样的小段,说康熙年前运河西岸洪泽湖与白马湖大水,不但把运西冲成汪洋,把运河西堤和东堤全部冲毁,导致运东也成汪洋。康熙二十八年疏浚和大修运河,特别重视运西河堤的坚实,把小硪夯堤改为大石磙压堤。这特制的三千多斤重石磙用多人拖着压堤当然坚实得多。此后运河西堤就没有形成决堤。民国二十年、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五四年三次大水灾,运西堤都安然无恙。至于赵牯牛因玩这石磙以谋反罪处死的故事似乎就有点不太真实了。但这作为赵氏有大力士的祖先之骄傲流传到后代也无所关隘。
不过还有一个故事,也是为赵氏门族添彩的。这应该是我亲眼所见的现实。那一年我在白马湖边一家人家吃饭,那里是渔民村,渔民村傍边有许多世代在湖边居住的老住户,都是赵姓。一位赵姓老者也知道我在水乡一带的文化名气。特地从家里拿出一个古旧的竹筒,竹筒里是一张装裱过的芦雁画,上面署名是边寿民,这还了得,让人绝对不敢相信。
不过这张条屏主画面比较简单,只有两只各具形态的大雁,大雁身边是寥寥数笔勾勒的芦苇,那芦花飘逸,应该是初冬时分,大地峥嵘收敛,已经看不出绿色,大概也只有这季节大雁才来白马湖栖宿,准备过冬,从芦花摇曳,还稍微看出点风向。
对于边寿民的芦雁画我见到特少,在淮安城东出土的芦雁画是八只雁。赵老头这幅画,我算是孤陋寡闻。老头问我画是否是真的,我哪里敢说。只好搪塞他,可以去扬州博物馆请专家鉴别。如果是真的,那真会天价了。赵老头很现实,我何苦要冒那么大风险,家里祖传至今,总不能在我手里毁于一旦。
那是以后不久,那位赵老爹特地作人跑来请我到他家吃饭,原来我朋友淮安复兴文化站老站长边汉卿先生带剧团到太平剧场演出,赵家和边家是世代老表,赵老头要表达一分情谊。
以前在封建社会世代老表就有点说不清楚,一般要面子家庭为了照顾亲戚长久往来,老表做亲人家特别多,这代人她家姑娘把到你家,那一代你家姑娘再把到他家,这样就是姑做婆亲上加亲。说明边家和赵家也是这样亲戚。看样赵家在好多代以前就是大户人家,能与书香边家攀上亲戚谈何容易。
何况边汉卿老人就是淮城边家,相传是边寿民九世玄孙,老夫子是文艺名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文革时曾吃过皮肉之苦,拨乱反正才恢复工作,刚出来就在复兴,这一顿饭一吃,倒让我有所感想,边赵两家世代老表。边寿民当年会不会写生来到表亲赵家,临走送一幅画很有可能。
至于眼下南闸赵姓氏也很有光环,姚庄有一出名赵氏赵芝云是全国医界三把刀之首,曾为家乡周恩来总理主刀动过手术,梁庄赵矿是十几岁就以小花船飘到老淮宝参加革命,后来是上海轻工业局党委书记,曾为上海工业化革命做出重要贡献。还有赵汝能、赵汝州、赵长友都是建国前出道的老干部,还有赵学武、赵良胜都在外有点名气,目前,运河岸边的泾河村有位小伙子赵健居然成了闻名全国的大网红。
看样赵氏门族在南闸还真的有点地位和名望,岁月留痕,时代发展,南闸赵姓人倒也可以摸摸自己的根底搞一点可塑的家传文化研究。但愿这里的未来也能有顺延的“赵钱孙李”的流传和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