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童年追电影
刘超产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段又一段刻骨铭心的至美回忆。对我来说,童年时期追电影的经历,至今每每想起,心中都有一股魔力般的兴奋奔腾涌动。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至七十年代中期,正是我童年追电影最活跃、最疯狂、最多彩的着迷年光。
那个时候,我们这些生活在半山区农村的孩子们,只要得知那个村庄晚上有放电影的消息,还没等到放学,便自发地越级串班,忙前忙后,相互传递,主动相邀,三五成群地结伴成行,南下北上,东奔西跑,自然而然地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追电影的“庞大”队伍。
那个年代,可以说看电影是一种时髦生活,也是一种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难得的宝贵路径。所以,尽管我们每次都是在露天看电影,都是在空旷的麦场、空地,或者街道、村口等,然而,无论是本村放电影,还是邻村有电影,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严寒酷暑,我们都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或坐在小木凳上、或坐在摞起来的两三块砖头上、或自始至终站立、或一个挨一个坐在墙头上、或坐在树叉上、或依偎在大人身旁、或蹲在电影幕布底下、或围拢聚集在幕布后面的热心小观众,还是一支传播电影故事情节、宣传电影主题思想、谈论电影人物事迹、模仿演员表演动作的活跃分子。
追电影既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美好的童年记忆,还是一个时代的历史见证。至今我还能清晰地记起那些在童年岁月里留下深刻印记的电影名字。像《戴手铐的旅客》《保密局的枪声》《鸡毛信》《董存瑞》《李双双》《刘三姐》《小兵张嘎》《喜盈门》《白毛女》《刘胡兰》《中华儿女》《赵一曼》《钢铁战士》《上甘岭》《红旗谱》《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智取华山》等等,这一部又一部令人心驰神往、追观热捧的电影镜像,构成了我们科学理解世界、深刻影响心理成长、不断提升价值观念、有效提供精神慰藉、传承塑造人类文明记忆的重要坐标系!
对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这些小则七八岁、大则十二三岁的总角之年的孩子们来说,每看一场电影,总想进行一番议论评说,总希望把自己的思考、见解、收获和启示一股脑儿的倾吐出来。有时,前往邻村刚刚看完一部电影,在返回的路上,便迫不及待地边走边说,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兴奋地说个没完没了;有时,在校园里见缝插针的相聚影评,见仁见智,惬意十足;有时,在放学的路上,三个一团、五个一堆,开心畅叙,激情影评;有时,在周末帮助家人放羊或者割猪草的间隙,只要有几个小伙伴相互碰面,评论一部或者数部电影观后感便是少不了的开心话题;有时,只要遇到众人相聚,也会模仿电影里的人物故事“表演展示”一番,亮亮心意,尽尽兴趣,展展技艺……总之,那个时候,追电影是一种潮流,评电影是一种时尚,忆电影是一种享受,“演”电影是一种幸福。
追电影是那个年代惬意无比的一件快乐事儿。然而,电影也不是那么好追的。除了在本村看电影不受路途劳顿和翻山越岭之苦,剩下的追电影过程,真不是那么容易的。有时要在附近的村庄看一场电影,用在往返路途上的时间,比放映一部电影的时间还要长;有时正在兴趣盎然地观看电影,突然大雨磅礴,劈头盖脸,于是,紧跑快躲,一个个也像落汤鸡似的狼狈不堪;有时顶着寒风,踩着积雪,艰难跋涉,穿越险峻的地形去看电影,还没有赶到放映电影的地方,一双棉鞋早已变成了水鞋。虽然脚下冻的难忍,但心里头却是甜蜜蜜、乐滋滋的;有时为了能追上电影,常常是放学后都来不及吃晚饭,便心甘情愿地饿着肚子朝着有电影的方向奔跑欢腾,其雀跃不已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描述表达的……
其实,当年追的那么多电影在我的心目中都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记。但对我影响更为深刻地要数红色经典电影《小兵张嘎》。这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儿童军事题材故事片,它以抗日战争为大背景,描绘了冀中平原一群孩子们走上抗日道路的生动故事,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电影主人公小兵张嘎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舍生忘死的民族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使他成为孩子们心目中崇敬效仿的英雄,时刻学习的榜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年看了一遍《小兵张嘎》电影,我能把整部电影的故事和画面口若悬河的讲出来。就是因为心恋这部电影,崇尚小兵张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自愿应征入伍,奔赴祖国的西北边陲,成为一名扎根戈壁大漠近20年的戍边战士!
当然,我所追逐的每一部电影都是我的最爱,都是我的精神源泉,每部电影塑造的每一位人物、宣扬的每一位英雄、展示的每一个故事、推崇的每一个集体,用光影书写了永不褪色的精神史诗,用胶片镌刻了不屈的民族精神,不仅开启了我的心智,开拓了我的思想,开发了我的理性,开辟了我的生活,而且对我的人生道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重点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和鼓舞作用,从而使我的人生旅途绽放出了不一样的光彩!
回味童年追电影,蓦然回首,不胜感慨;
回味童年追电影,热血沸腾,心存感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