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荷倾碧景色深,荻花轻舞野无尘 1274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秋碧荷倾景色深
荻花轻舞野无尘
沧溟再寄万波涌
庭树几洄红叶缤
星拱月华陌去新
半壶老酒醉诗文
天长地久终有尽
莫如浸古身在今
琴鸣涧谷瑟音飞,墨染梅亭素影微,夕霭掩台书卷浅,鸿纤霞缈似同归。己明腹尚浅,难做尘中仙,谩无惊人句,近鸟听呢喃。《易经.恒卦》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一个“道”字,三教九流一切文化皆由“道”生,且以一贯之,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共性,故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通过文化教育提高人们的精神修养、道德修养、思想修养以及文明境界,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是就业糊口,而是提高自我的灵魂维度以观照天下,在道法自然中天人合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即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升维内在世界来达到“修齐治平”的社会效果,这就是所谓降维入世的内圣外王。所以“传道”乃是升维的根本,“授业”则是满足三维世界的物欲层级。文以载道,大化天下,以道御术,术业专攻,自古文化教育为主,知识教育为辅,这也是大学之道与小学之艺的最大区别。那么文化教育与知识教育孰重孰轻?这首先要从文化与知识的内涵说起,知识是什么?知识是术!知识是养身糊口的工具;文化是什么?文以载道,大化民心!当今科技之发展日新月异,当今财富之沉浮日新日异,当今感情之变化日新时异,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让整个人类犹如风卷万浪般躁动起来!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久于其道”的道性教育似乎被当代知识打入冷宫。


琼花日落映霞开,书剑瑶台诗意来,,瀚海侠踪当世客,字斟韵焕畅幽怀。师法通古道,与时享风情,灼灼吐华气,耿耿蕴厚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是什么?道是宇宙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道之重要性由此观之。而一切术数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事物仅不过是大道运行中的一粒尘埃而已。 道在何处?大到天地宇宙小到微尘量子,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无不依道而行。古圣先贤慈悲又智慧,大道之理其实已被先贤诸子蕴藏于文化之中。所以中国的传统教育实际就是道学文化教育而非西方引领的“术数”知识教育。道道相通,不管古代何种文化,包括政治、医学、军事、宗教、艺术等,只要一门深入,专心致知,持之以恒,皆可入道,久于其道,一旦贯彻,便触类旁通,然后在“以一贯之”中洞然天下,因为大道的本质及其规律是一样的,“道相行而不相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字占据着诸类文化的中心并高度概纳着各类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这个“道”字!道与德联袂就是道德,道与义联袂就是道义,道与理联袂就是道理,道与万物联袂就是道生万物,万物归道。道是自然规律与人文规律的源泉,虽说在历史的某个特殊时期不排除“术数”暂且占据上风,但最终定会以道御术、道法自然。中国从三皇五帝起就崇尚王道政治,道布天下,商言商道,军言兵道,医有医道,盗亦有道,在世言人道,在天言天道,在地言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这样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只是我们“日用而不知”罢了。瑶台沉醉炫彤颜,雁影横霞卧南山,绿野黄昏归栖鹭,怆然垂泪悯苍天。
作者简介: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于2016年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九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20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只为祖国文化复兴,文化昌盛,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