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把乡村志编修列入国家规划。201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 “鼓励乡村史志修编”。山东省诸城市百尺河镇台见新,十年来,跑遍了全镇79个行政村,进村入户访问知情人,查阅家谱等资料,并反复核实,为各村写出了村志概要。今天,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专栏发布台见新写的《小仁和村》,供对乡村文化有兴趣者参考借鉴。
小仁和村,从钟氏家族迁来定名,到 “先有小仁和,后有大仁和” 的独特渊源;既有清代 “一门五贤”(一名进士、三名举人、一名拔贡)的科举荣光,也有革命先驱、官宦中医、清正官员等人才辈出的传奇;更留存着 “十大门” 钟家大院、五座庙宇、两度修建的圩子墙等历史印记,还藏着 “四海山” 传说与茂腔剧团的文化密码。如今它不仅是 “长寿之乡”,更是从灾荒洼地蜕变为万亩良田的乡村振兴典范。这篇文章将带您读懂一个古村的过往与新生。

历史文化名村——小仁和
(附唐家洼村)
台见新
诸城九龙山由东往西连绵九岭若塚至白龙山,岭前土地肥沃,村庄密集。其中,中心地带有两个较大的村庄,东西相距三里左右,都称为仁和。后来因为两个村相距三里,就分别称呼东面为大仁和,西面为小仁和。两个仁和村共有1000余户,3200多口人。
解放初期,大仁和分为大仁和东、西两个行政村,小仁和分为前、后、东三个行政村。
“先有了小仁和,后有了大仁和。大仁和不大,小仁和不小”,论人口数,小仁和比大仁和还多呢。
关于仁和村名的来历,属钟氏迁来后所命名的。据《钟氏族谱》记载:“吾钟氏出自江浙,今村名仁和(指大仁和、小仁和),盖纪远也”。钟氏原籍杭州仁和县,后来迁移益都钟家村,明嘉靖末年(1566)钟氏二世祖钟尚理携三子迁入诸城九龙山前魏家庄,不久,又往西北移住岭前“落阳村”,后来经商发家,置田产,以耕读为业。
小仁和村是钟氏发祥地。《钟氏族谱》记曰:“钟氏五世祖子恒公(钟瑜)、华商公(钟琏)、殿卿公(钟元捷)以贸易起家,始立小仁和(约1726年),与叔伯兄弟置田产谋生,理耕读之业”。钟氏购置的地产,就是现在的小仁和村,那时是两个村,以中间沟为界,沟东称“棘子园村”是梁尹官宦人家任氏的地产,沟西称“凤凰庄”,是道明官宦人家王棠的地产。“先有棘子园,后有凤凰庄”,雍正时期钟氏购置之后,二合一成为一个村,为了不忘祖籍杭州仁和县,命名为“仁和”,因为县大村小,始称“小仁和”。清道光《诸城县志》记曰:“诸城县百尺河练小仁和”。
小仁和村北一里处岭半坡,还有一个小村唐家洼,只有十几户人家,50多口人,村子虽小,然而,在当时“唐家洼”“棘子园”“凤凰庄”三个村中,立村最早。唐家洼,明嘉靖初期,(1522年)唐家由山西移民迁来定住,因为该村处在两岭之间低洼处,就以姓取名——唐家洼。明代村里曾经出过一名唐员外,唐员外财大气粗,有权有势,该村名头响亮,盖住了另外两个村庄名号,世人曾经统称此地为“唐家洼”。后来,唐氏后人,因为触犯了朝廷,竟遭满门抄斩,然而,村名却流传下来了。据村内《李氏族谱》记载:“始祖车公、明公二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唐家洼”。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修《诸城县志续》记载:“百尺河练。唐家洼”。解放后,该村一直是一个独立单位——唐家洼村。解放前,该村皆忠厚老实之人,以耕田为业,村民目不识丁,因而,无大富大贵之人。解放后,村民十分重视文化,已经有多人大学毕业,在祖国不同岗位上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钟氏后来把原来住的“落阳村”也改称“仁和村”,由于中间隔着郑庄、邱庄两个村子,“仁和”就分为东仁和村和西仁和村,因为有小就有大,人们习惯上就称东边“仁和村”叫“大仁和”。
钟氏在胶州以贸易起家,后来贸易规模扩大到生活各个领域,既有路上运输,也有水上运输,主要以贩卖为主,南到苏州,称“跑南船”,北至东三省,雇有专门的镖师,台家大村李洪祥的祖父就是其主要镖师之一。从此,钟氏广置田产,重视耕读,发展成为当地大户人家,不仅田广人旺,而且出了一名进士,三名举人,一名拔贡,名震胶东。
钟焕文,号岫云,筠坡,字子斐,监生,钟氏八世,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顺天第58名举人。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及第。
钟文彬,字筠轩,钟氏九世,嘉庆二十一年(1817)丙子科第42名举人.官至四川邛州、直隶知州。
钟衍庆,字笃堂,同治九年(1871)庚午科中式第三名举人。
钟耿赤,字丹枕,光绪十五年(1890)己丑科省73名举人,授州府教授。
钟毓琪,字左山,道光五年应考状元落榜,光绪十五年(1890)乙酉科府学拔贡,后选直隶州州判。
近代更是人才济济,既有大名鼎鼎的官宦中医钟鼎勋。又有近代革命先驱钟孝先、清正廉洁的山东省二轻厅厅长钟德田,至于文学雅士则数不胜数。
钟鼎勋,字海堂,生于1875年,逝于1926年,诸邑东北乡小仁和村人。监生,候补直隶巡检,后来曾出任过北直隶保定府红子店知县,是著名的官宦中医。
钟孝先,名承曾,字孝先,别号笑仙,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逝于1958年8月16日,诸城市百尺河镇小仁河村人,山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法律本科毕业。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改称中国国民党,成为国民党党员。近代革命先驱、社会活动家、学者。
钟德田,(1924.2——2001.11.11)诸城市百尺河镇小仁和人,就读于诸城简易乡村师范,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1975年任山东省二轻厅厅长。守身如玉,清正廉洁。
小仁河村村内多建筑物和古迹。村里有钟家大院,号称“十大门”,并建有圩子墙。钟家大院,都是高大的青砖灰布瓦房屋,典型的清代建筑风格。村内有庙宇三座,有土地庙两座(其中一座是棘子园村留下来的),还有钟氏祠堂、小仁和学校。庙宇自东向西依次为:东土地庙、文昌阁、大庙、关帝庙、西土地庙。其中大庙前有一口巨钟,信男信女,拈香叩拜时,都要鸣钟告示。
圩子墙,历史上前后修过两次,1810年钟焕文考取举人,在外做官,为了村里风水好,提出在村子周围挖沟引水,寓意“玉带缠腰水”。他指示儿子捐款,并动员村内大户人家捐助共同修建。村民就地挖土筑成土墙,引水入沟,并在村前修了一条大路。第二次修建是1930年,因为社会动荡,地方不太平,先后出任“百尺河练”练长的钟鼎彝、钟紹千,动员百尺河练所辖53个村庄前来修筑。新圩子东西长700米,南北宽680米,周长2750米。墙高8米,厚8米,顶部宽2米,修有女墙、垛口。设南、东、西三个主大门,一个西北大门,全部砖石结构,建有门楼。南门曰“人和”,东门曰“迎晖”,西门曰“公安”,西北门曰“乾瞰”。
四海山,村后有一小岭,称为四海山,解放前,仁和一带有很多百姓闯关东,有人通过说唱东路大鼓书谋生,为了记住乡愁,就编唱了“四海山”一唱段,不仅夸大其词,四海山又高又大,而且与刘墉乾隆都扯上了关系,因此名声大振。
1938年日本侵略中国,日本飞机在村东北扔下炸弹,炸毁部分墙壁。1946年进行土地改革,期间圩子墙、庙宇、钟家大院等都被村民砸毁。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1946年土改时逃跑的地、富、坏、反动分子,趁机回村反攻倒算,残忍地杀害革命群众多人,成为百尺河境内的重灾区。
小仁和村清代一直属百尺河练,解放后属于大仁和区,1958年百尺河成立人民公社后属百尺河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销百尺河人民公社,分为大仁和乡、百尺河镇,小仁和一直属百尺河镇,现在设立小仁和社区。清代晚期设立集市,每月初三逢八为小仁和集市日。
小仁和村立村四百多年来,一直重视教育,清代就设有私塾,1912年,钟昌濬,字昌溥,创办小仁和钟氏启英小学 。解放战中期间改称小仁和小学。1968年8月又设立初中部,1988年8月初中部并入大仁和初级中学,2018年小仁和小学并入百尺河小学。
1977年开放高考以后,仁和村有好几百人考入了各类大专院校,其中,典型代表:小仁和王文卿之子,海归博士,大学教授;管延彬,大学毕业,原在国家外交部工作,现在澳门某部门工作;钟召波,军人现任某部空军旅政委。
此外,姜付泉,曾担任过上海市上海县县长;王维光,曾担任高密县副县长;钟昭栋,文章、戏剧多次获得省、地区大奖。刘光伟,退伍军人,2008年春,在自己的四间住房办起“国防书屋”,向后人进行国防教育,曾经多次到潍坊、济南进行演讲,被誉为“国防老人”。2018年被评为“全国百姓学习之星”2021年又被评为“山东好人”。
孙宝田,退伍军人,退伍不忘军人本色,2008年开始与白龙山驻军一道军民共同开发白龙山,不仅自费修建了“白龙山志”,为驻军战士传授根雕、石雕技术,而且为部队雕刻了大量的巨石、培养了几千棵绿化树木,多年来一共投资二十多万元。2010年筹办了“诸城市农民根雕艺术学会”,创作根雕、石雕艺术作品上万件,深受人民群众欢迎。2018年被评为“全国百姓学习之星”。
钟来周,乡村教师,心灵手巧,又善于钻研问题,白龙山一带出名的能工巧匠。八十年代初期,他发明了“塑焊机”,这项创新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该项目的空白,而且破解了困扰农业生产灌溉塑管破损的难题,深受广大农民朋友欢迎,并且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956年春,小仁和村成立庄户剧团,由钟昭环负责,请林家村的秦福祥来教唱茂腔,一共三十多人,主要演员魏秀兰、钟桂香、钟维亮、钟昭洪等,刘天禄掌鼓板。主要演出《秦香莲》、《穆桂英挂帅》、《包公案》等,曾经到胶南一带演出了十几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仁和南洼由于地势低洼,历史上多次遭遇水灾。解放前,仁和洼十年九不收,洪涝、旱灾、风灾、雹灾不断,其中,清宣统二年(1910年)麦收后,数月连续阴雨,庄稼泡在水里烂掉,颗粒无收,饥饿的人们背井离乡,逃荒要饭。仅1945秋年至1975年8月短短三十年时间,仁和洼就遭遇了十次水灾。
1976年春,百尺河人民公社集中全社会力量,下决心改造仁和南洼,全公社村村组成团队,自带伙食,纷纷参战,人们深翻土地,平整成方,深挖排水沟,打机井多口,不仅涝天能及时排放洪水,而且旱天能抽水灌溉良田,确保仁和洼旱涝保丰收,成为百尺河镇真正的“米粮川”。
时间进入两千年以后,诸城市政府响应国家号召,为了坚决保住“十八亿亩农田”底线,努力建设稳产高产良田,对仁和洼及其周边土地,又进一步进行了规划,建成了高标准的万亩良田,不仅硬化了全部生产路,而且重新打机井多口,其中,打出了一口自动喷泉,一时传为佳话。
仁和人们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也进行加工业,兼以发展第二三产业。七十年代,百尺河人民公社,通过对仁和南洼进行土地整改,深挖机井,建成了旱涝保丰收的丰产田。
小仁和村则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了食品加工厂、硬化了村内道路,并进行了美化绿化。
仁和,天时地利人和也!环境优美,村内四季鲜花开放,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现在该村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近十人,其中,最年长的一位活了106岁,小仁和成为“长寿之乡”,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村。
2021年11月8日写于台家大村工作室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著名民俗学者、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本专栏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干部。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