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卷·第一世 烽火连三月
第九章 乱世相逢似曾识
崇祯末年,天下大乱。陕甘大旱,流寇四起。延安府柳家堡中,一对双生兄妹渐次长大。哥哥柳承武背有赤痣,自幼好武;妹妹柳怜月额生朱纹,精通医术。二人虽非同年同月生,却心意相通,常在梦中见白狐书生相依之景。
是年闯王兵至,堡破家亡。承武投身军旅,怜月流落江湖。辗转三载,承武因军功擢升参将,驻守开封;怜月则于洛阳悬壶济世,救治难民。
甲申年春,开封围城。承武血战三日,身中流矢,被亲兵冒死送出城外。昏迷中但觉幽香袭人,似有女子悉心疗伤。三日后醒转,身处破庙,箭创已敷良药。
“将军醒了?”白衣女子端药而入,额间朱纹在烛光下隐约可见。四目相对,二人俱是一震,恍如隔世重逢。
第十章 金疮药里有玄机
怜月为承武换药,见其背上赤痣,手忽一颤:“将军这痣...” 承武苦笑:“自幼便有,姑娘莫非嫌丑?” 怜月垂首不语,梦中景象历历在目。
夜半,忽闻马蹄声急。一队溃兵涌入破庙,见怜月姿容,顿起歹意。承武负伤跃起,夺刀护在前方:“谁敢动她!”杀气凛然,溃兵竟不敢前。
忽有箭雨破窗,清军夜袭!承武拽怜月躲入神龛后,自己肩胛又中一箭。怜月急取金疮药,却见药瓶已空——原是连日照料承武,药材用尽。
“不妨事...”承武气息渐弱,“只是遗憾...尚未问姑娘芳名...” 怜月泪落如珠,忽咬指尖,滴血入碗:“奴家柳怜月。将军饮此药,或有奇效。”
承武饮下血药,顿觉暖流涌遍全身,伤口竟飞速愈合。此时方知怜月非常人,却毫无惧色,反握其手:“原来是仙子临凡。”
第十一章 月下盟誓许来生
清军围庙不退,火光映天。二人困守偏殿,承武忽道:“姑娘可信前世今生?我常梦一白狐书生,似与姑娘有旧。” 怜月震惊:“奴家...亦常梦此景。”
承武于灰烬中画桃花一朵:“若得生还,必娶姑娘为妻。” 怜月泪眼含笑:“若得生还,必嫁将军为妻。”
正当情浓,庙门轰然破开。清军统领狞笑:“好一对亡命鸳鸯!”令箭齐发。承武以身蔽护,背心中箭如猬。怜月悲啸,发间忽现狐耳虚影,众军大骇。
危急时,忽有白虹贯日,一白衣道人拂尘轻扫,箭矢尽落:“无量天尊!此二人命不该绝。”竟是崂山道长云游至此,惊走清军。
然承武伤重难返,弥留之际紧握怜月手:“来世...必不相负...” 怜月泣不成声,取出怀中灵丹——正是前世未服之药,欲喂承武。他却摇头:“留待...太平盛世...”
第十二章 桃花依旧笑春风
承武既殁,怜月葬之于破庙桃树下。守墓三七,日夕泣血。第二十一日,崂山道长复至:“痴儿!既得灵丹,何不续缘?”
怜月恍然,欲掘墓救侣。然开棺只见青藤缠绕,花开如血,承武肉身已化入桃树。树间结玉符一枚,刻“百年轮回”四字。
道长叹:“情深不寿,强求反损。且待来世吧。” 怜月乃取玉符系颈间,削发入道,结庐守树。
每年桃花开时,总见白衣女冠倚树吹箫,曲调哀婉,闻者落泪。有樵夫夜归,见狐影绕树悲鸣,月下竟化作女子模样,额间朱纹如血。
康熙三年,桃树忽枯。女冠亦不知所踪,唯留玉符悬于枯枝,风过叮咚,如泣如诉。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