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怀思
作者:席建军
河南洛阳的洛宁县河底镇,是一个四县交界之地,那里是我的故乡。虽已离开故乡数十载,但儿时对故乡的记忆时常萦绕脑海。每每此时,心里便生起“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滋味。故乡的水土,虽不算富饶,甚而可说有些贫瘠,然而“美不美,是家乡水;亲不亲,是故乡人。”正是此般环境,锻造出吃苦耐劳精神和坚韧不拔性格——我爱我的家乡,我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勤劳善良的乡亲。
为了生计,有的家乡人选择离开故土闯荡天南海北建功立业;也有选择扎根故土用双手与汗水来建设家园。判断一个人是否热爱祖国?有一简单标准——看他对家乡的态度。若是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大约是拿了外国机构经费,如方方(汪芳)之流;看一个人是否热爱人民,看他对养育他的故乡情感,那些“嫌娘丑、怨家贫”之人,大多为没甚出息的不肖子孙。
不热爱祖国之流,易身败名裂;不脚踏实地的人,会付出代价。一个人不论置身何处,操持何业,只要能做人堂堂正正,不辱没祖宗;做事兢兢业业,无愧于良心,此人必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此,不论为社会做贡献大小,家乡人民依然会记得他。
历史,就是不曾间断地记录着生长在华夏大地上的子民之点点滴滴、悲欢离合。今从历史深处采撷一二,回顾那段如烟岁月:
水利工程土专家——王天佑
河底古称双龙镇,因街之南北两端拥有两条河流,宛如两条游龙。街北的小河叫西度河,是从渑池县西村的西北处发源;街南的小河称韩城河,发源于陕县李村熊耳山北麓。两条河在河底街东交汇,向东流入宜阳的韩城,汇入洛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的水位较高,河道两侧的沟沟岔岔有涓涓细流长流不息。当时的社员因势利导,把这涓涓细流引至田间地头,用以灌溉庄稼。
因两条河流当时的水流量较大,因地制宜,兴修了许多便民水利设施。譬如周家湾村西南有一座水力磨坊,常年磨面;后窑村南边与北门村北边都有以河水为动力的轧花作坊;西沟村也有一座水动力的磨坊和轧花作坊。
大约1958年前后,河底村开始兴建一些规模较大一点的水利设施。主要有幸福渠与河底的水力发电工程。这两项工程的设计、指挥、施工负责人皆为王天佑,他是河底镇河底村南窑组人,大约生于1929年左右。
当年,王天佑已享有名气,大家皆称他“土专家”,在建设水利工程中施展出他的才智、他的天赋。 (在当今词汇中,“专家”称谓似有变味,但当年称他土专家,是赞美之词,绝无贬损之意。是描述在施工过程中所用仪器简陋土气,也是表达他无师自通,未经院校专业技术学习)。
他主抓的水利工程至少有幸福渠与河底水电站:
幸福渠工程,是从上河村西的高崖(yai,地名)为渠首,向东开挖修筑渠道,经上河村、西沟村、后窑村,一直通至上营村西,全程两千余米。根据具体地理结构,从西沟村向东至后窑村这一段,总指挥兼工程师王天佑决定打洞,因西沟村东是住户(院落是窑洞),崖(yai)头有七八米高。若开挖明渠,不仅工程量巨大,且会损毁耕地及住宅。
要打通几十米深的洞,需进行精准测量,高差不能出现偏差,若有精密水准仪、经纬仪等测量仪器为佳。但当时仅靠王天佑自制的土仪器——水平仪。这是将一个眼药水瓶镶嵌在一根木制直尺上,眼药瓶两端栓上红线,向眼药瓶中注入适量水,令水在瓶子中形成一个大小适中的气泡,他即是靠这个眼药瓶来测定渠道坡度的高低(现今这种眼药瓶子早就没有了)。为了保证洞子的方向不出偏差,依靠几根木杆在地面上进行测定,然后进入洞里进行修订完善。为加快施工进度,他周密推算,设计出的洞子高度和宽度科学合理,既方便工人在洞里施工,又能减少许多出土量。
为解决洞里通风问题,在洞子经过的地面上开挖两个竖井。两个竖井挖到预定深度,分别向两端掘进,这样工作面增多,工程进度就明显加快。为解决向洞外运土问题,他指导木工师傅制作叫土车子的四轮小车,车轮全是木制的。车子两端皆栓一条绳子,进洞时一人拉着绳子,装满土后,靠洞口的人用力拉,里面的人使劲儿向外推。将土拉出洞口之后,另有专人负责将土运至指定地点堆放。
在大家的共同探索共同努力下,大渠顺利通水。他又顺势在两座竖井之上安装两架水车,将渠道里的水提上来浇地,给周边几个村的人畜用水带来很大便利,扩大上百亩的水浇地面积。
幸福渠的源头,是用河道里的石头垒砌而成,不甚牢固,每当下雨河道涨水,源头易被洪水冲垮,待洪水过后,再组织社员们去修复源头。尽管如此费事费力,但当时的人们踊跃投入,因为它确实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王天佑主持修建的幸福渠,虽不可与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相媲美,亦无法与林县人民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论长短,然在那个时代真正是造福惠民的好工程。
河底大队的水力发电站工程,是王天佑的另一杰作。这一工程是在冯家门村西的河道中,用水泥修筑一道永久性拦河坝,把西度河河水截流入渠,流至北门洞的发电站,利用水流落差产生的动力来驱动水轮机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在水轮机下方挖出一条洞,将水引流至西度河。从此,河底街的机关、学校等多个单位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时代,用上了电灯,且安装了高音喇叭,经常播放充满激情的革命歌曲,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后来,又添置磨面机、碾米机,为周边村庄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便利。
想来,我与王天佑相识是在我参军当兵的前一天。那天我去大队办理一些手续,正巧遇见王天佑在大队谈事情。当他得知我要去当兵,非常亲切和善地对我说:你看你们现在多好,“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全村人也跟着光荣。不像我们那个时候,当兵都是被人用小麻绳捆绑着押送走的。他说着同时还做了一个双手背后头往后仰的动作。由于我与他年龄相差较大,对他当年当兵的情况不了解,也没敢过问,或许他是被抓壮丁的吧。
一晃五十载,当年他呕心沥血修建的水利设施已了无踪迹。然而我们应当铭记当年这位土专家,以及跟随他垒墙筑坝打洞开渠的众多师傅们。因为他们的辛劳付出方使家乡扩大了水浇地面积;因为有了水力发电,带给人们生活中如磨面、碾米、轧花等诸多便利。
河底村如果续修村志,当有王天佑之专页。
推着火车跑的——黄麦子
俗话说:牛皮不是靠嘴吹的,火车不是靠人推的。但在七十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场上,就有一个推着火车跑的人,这就是河底村后窑东组的黄麦子。
黄麦子,大约出生于1930年之前,村里人都叫他“大麦子”。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复原回到村里参加集体劳动。
闲暇时光,他会拿出一条布满奖章的毛巾向村民们展示,述说这全是在朝鲜战场上获得的。特别指出一枚奖章,说那是他冒着被美国飞机机枪扫射的生命危险,把铁轨上一节火车厢推动一千多米,推进隧道内,使得这节车厢幸免未被美军飞机炸毁。他所言是否属实,因当时我年龄尚小,仅当故事听了,无从考证。
或许现今真能从国家档案馆里查证到他荣获奖章的在档记录。
据他回顾,那天他在铁路隧道口不远处放哨,一列满载武器、战备物资的火车呼啸着向山洞里开,空中数架美军飞机在不停的丢炸弹。当火车进入隧道后,美军飞机大部分已飞走了,仅有一架来回盘旋,并不断用机枪扫射。此时,他发现竟有一节车厢还停在道轨上,于是他就悄悄去到那节车厢后,拼尽全力把车厢往山洞里推,结果,潜能量不可思议,他居然成功了,美军飞机的机枪也未扫射到他。后来他得知,这节车厢里装的全是手表,当时志愿军刚入朝鲜,部队的连排级干部都未配备手表致使无法掌握准确时间,这批手表就是准备发放连排干部的。万幸保住这批珍贵物资,志愿军部队领导特意给他颁发此枚奖章。
火车在行驶过程中,司机是否可能把尾部车厢甩掉?一个人的力量能否推动一节火车厢且向前行进?我没有这方面的物理知识,但觉得他异常勇敢。
当年全国在热火朝天搞大跃进,农村社员都吃食堂饭。后窑村约二百来口人都聚在一个食堂。那时大麦子是村干部,每天开饭前,他总要先布置当天的工作任务,分派社员当天的具体工作。那时候我对他印象不是太好,因为他的脸色凶巴巴,走路带着风,说话瓮声瓮气。
有一天,他正在饭场讲话时,公社里来人将他带走了。不久,就听说他是被逮捕了,判刑十五年,原因是他在解放前曾参加过国民党,有罪恶。几年后,他的媳妇改嫁了。
七十年代初期,他刑满释放回到村里,一个人的日子过的很清苦。于是大队干部研究决定,安排他去看沟,就是负责看护后坡沟的芦苇园和林木,如今叫护林员。以前在选派人员时,曾让大队干部们很为难,因为这份工作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家务少(最好没有家务);责任心强,不论刮风下雨都要坚守岗位;再有就是“门面”要硬,不怕得罪人,最好是四邻八村的人都不敢惹他。如今大麦子回来了,这可是最合适的人选。
大麦子确实不辜负大队干部的厚望。自从他担任护林员之后,那些过去常到沟里顺捆苇子拾点儿柴火的人,也就渐渐不再进沟了。连续多年,大队售卖芦苇收入比较可观。大队有了钱,每逢年终,都会给全体社员分发一些物品,虽然分到社员群众手中已很少,但这体现着大队对社员的关怀,彰显的是融洽的干群关系。
后来,大麦子看护的阵地——后坡沟被承包出去了。没过多久,沟里原有的树木就被砍伐光了。那曾经遮天蔽日茂密郁葱的满沟芦苇,渐渐不再发旺,没过几年就没了踪影。
大麦子已作古了,也不知他那些曾经令他引以为豪的,在朝鲜战场上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奖章,是否还有下落。
由此畅想,那些曾经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与各国鬼子浴血奋战过的志愿军勇士,不论他们是否得到勋功章,祖国不曾忘记,后辈不会忘记,那是用青春与生命书写的不朽历史与传奇。

作者简介:席建军,男,河南省洛阳市洛宁人。1969年入伍,1974年复员。1976年起,从事教育工作,教书育人,孜孜不倦,奉献终身,现已退休。平日欢喜读史阅经,兴起偶写小文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