谝谝方言常用生字“抬”
作者 孙保民
说“抬”是孙吉方言的常用生字,并不是故弄玄虚。大家可能觉得“抬”字太普通不过了,哪能算生字。
没错,人们所熟悉的是它的一部分义项,即:1、举,提高。如:“抬头”。“抬手”。2、两个人或多人一起用力共举。如:“抬轿”。“抬食摞”。“抬桌子”。3、争辩。如:“喔人就爱抬杠”。而“抬”的另一个义项,大家几乎经常都在用,却几乎没人知道怎么写。不信先回忆一下曾经有过的情景:
小时候经常看到妈妈、娘(nió 奶奶)总是很神秘地把一个小篢篢(lěng leng篮子)挂在幔顶(顶棚)下的一个钩子上,里面可是藏着好吃的(特指稀罕的零食,也许是糖疙瘩,也许是饼干、扁扁“piǎ pia”)。小孩子总是会望着这个小篢篢(lěng leng篮子),怪大人总是把好吃的“tái”起来。
还有的人会把钱或自认为比较贵重的东西“tái”在焙(pei炕)席的下面、粮囤等处,或柜子、箱子的角落,弄得后来都找不见。
这个把东西“藏”起来的行为,在孙吉方言(乃至山西、河北多地)的口语说法是“tái”(有人说“tái”只是个记音字,并没有实体的字,也就是说只有音而无字)。
怎么样,这个把东西“藏”起来的“tái”你能立马写出来吗?
最近,看到有研究方言的人说这个字就是“抬”,好像很难理解。“抬”是往上托、往高处举的意思,这和“藏”起来不让人发现有什么联系呢?经过再三搜索,电脑给出的说法好像还有点意思。它说:
“抬”作为藏东西的专用字,源于古代汉语中的“擡”(“抬”的繁体字、异体字),本义为“举物”,后逐渐演变为表示“隐藏、收藏”的动作。这一用法在冀东地区(如唐山、昌黎)尤为显著,光绪年间的地方志也记载了相关用法。其实在晋南等北方方言中,“抬”承载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强调物品被隐藏后难以被他人察觉的状态。
唐元稹《高荷》句:“亭亭自擡舉,鼎鼎難藏擪”。藏擪,遮藏的意思。这是古代把“擡”和“藏”连用的实例。
到底为什么说“抬”就是“藏”呢?
“抬”的繁体字、异体字是“擡”。“望文生义”的话,这个“擡”倒是可能和“藏”产生某种隐秘的关联,“臺”(tái“台”的繁体字),毕竟是“平而高的建筑”,它上面究竟有什么?看起来就很神秘,好像隐藏着什么。
再想想,“抬”东西的时候,找到个隐蔽的地方,是不是先得把表面的东西“拿或掀起来”(类似于“抬”的向上托举、提高),东西藏好之后,再“放下来”,恢复那表面的原状?
把“藏”“好吃的”的小篢篢(lěng leng篮子)挂在房梁上的,许多精心包起来的东西,直接就藏到樥(piá 室内的隔层)上,当然是“抬”起来啦。还有人经常把东西藏在“焙席”底下,那掀席不也是“抬席”吗?
“抬”并非其本义“举物”的直接传承,其“藏匿”的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但现代汉语中“匿”已逐渐淡出日常交流,而“抬”作为方言词汇得以保留。
个人观点, 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