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诗品读
✦ 淮河赋(之六十)
——迁徙者的乡音
□ 童 年(安徽)
船篷上的霜,结着蚌埠口音
迁徙者把乡音嚼碎了
混在异乡的土里
长出的芦苇,仍弯着
淮河的弧度
蚌埠三码头的风辨认着:
某个词尾的卷舌
是颍水的漩涡
某个声母的轻颤,分明是
洪泽湖的浪尖
乡音在族谱里洇开,像
河水流过不同的堤岸
变了形状,却始终带着
源头的咸涩
淮河的浪是迁徙者
拆不散的绳
系着破布衫里抖落的
乡音。码头的风
咬过每只离乡的鞋
鞋尖沾着的泥,都喊着——
回家。
我曾在异乡的烟囱下
数星子
每颗都像淮河滩的
渔火在眨眼睛
一碗糙米饭
嚼出茨菇的涩
半句乡音卡在喉头,成了
未寄的信
潮起时,我听见淮河
在唤我
唤我把漂泊的日子,泡进
淮水。泡软所有
早就硬邦邦的乡愁
从蚌埠带来的乡音
在去年春天发芽
混着异乡的泥土,长成
陌生的草
我在黄昏的咖啡馆里,听见
邻桌的人说“我的孩来”
像一声惊雷
震碎我,伪装的平静
乡音是碎片化的记忆
拼不成完整的淮河
却拼得出
迁徙者心底的空缺
我始终有一个愿望——
在淮河滩上
听母亲用乡音,唤我的乳名
迁徙的日子里,乡音
是我必带的粮
喂饱我所有的孤独和迷茫
母亲啊,我是一只迁徙的鸟
我的翅尖,沾着淮河的潮
乡音是您
缝在我衣襟的线
无论飞多远,都牵着我的心
每当我在异乡的夜里
默读家信
那信里的乡音
多像您皲裂的手掌
轻轻拍着我,像拍着
淮河滩上,那个撒娇的我
我总爱戴着帽子
在异乡走
帽子里,藏着淮河的风
风里有乡音,像小虫子
爬在我耳边,说淮河的事
我画一扇门,门上写“淮”
推开它
就能听见母亲的呼唤
迁徙者的世界
永远都是彩色的
只有乡音,是淮河的浅蔚蓝
雾锁淮河时,乡音是
漏网的鱼
在我喉头游来游去
我用异乡的酒,钓这尾鱼
钓出多年迁徙的苦
也钓出些许甜
滩涂的泥沾在鞋底
成了唯一印章
盖在每封未寄的家书上
乡音在齿间打转
像淮水的漩涡
把我卷回那个有芦苇的
早晨。对我而言
乡音在喉咙里
永远是那首未唱完的歌
在异乡的风雨里,慢慢沉淀
成了我生命里
最硬的骨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