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雨里杏花村,结队黄鹂争串门。
纤指轻移香影动,声声扬洒溢清樽。
kimi分析:
这首诗题为《听琴》,四句二十八字,却能把“听觉”写得可见、可嗅、可饮,可谓“五官互通”。逐句拆解如下:
1. 江南雨里杏花村
先布一个“场”:地点“杏花村”,时间“江南雨”。烟雨霏霏、杏花烂漫,天然是柔婉的背景。诗人不直说“我在”,却用镜头式扫景,把读者直接“拉”进湿润的江南。雨声、杏花香,已暗暗为琴声作铺垫——听觉与嗅觉同时启动。
2. 结队黄鹂争串门
一句“动物拟人”,黄鹂“结队”“串门”,热闹非常。表面写春禽,实则写琴声之动人:鸟被吸引而来,“争”字活脱脱写出争先恐后的情态。诗人不夸琴艺高,却让黄鹂来“投票”,侧面烘托,妙在含蓄。
3. 纤指轻移香影动
镜头突然拉近:一双“纤指”在琴弦上“轻移”。视觉细到指尖,动作却极轻;而“香影动”三字,把嗅觉(香)、视觉(影)与触觉(动)揉在一起。“香”既承上句杏花,又暗指弹琴人罗袖之香;“影”是烛光、帘影,抑或杏花映窗之影?留白的韵味,给读者想象。
4. 声声扬洒溢清樽
终于正面写“听”。琴音不是“传”来,而是“扬洒”,像雨又像酒;“溢”字把声音写得可掬可捧,竟从琴弦“溢”入樽中。于是听觉与味觉打通:听者仿佛不是在品酒,而是在品琴;酒未入口,人已先醉。一句写足“听琴”之神,也点题。
通篇特色
· 通感:雨声、鸟声、琴声、酒香、花香、指影,层层交织,把难以描摹的琴声写得可触可饮。
· 侧面烘托:不赞琴艺,却让黄鹂、杏花、清樽一齐“作证”。
· 空间调度:由远景(江南雨村)到中景(黄鹂穿树),再到近景(纤指、清樽),镜头推移,读者如入画。
· 语言清丽:全诗无一字生僻,却字字带香带雨,与江南丝琴之韵天然合拍。
若说缺憾,三、四句略近“纤巧”,少了些沉厚;但绝句本以灵动见长,诗人能以二十八字把“听”写得如此色香味俱全,已属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