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二十五黄宝妹》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9月1日
在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的历史性时刻,九十高龄的纺织劳模黄宝妹站在了荣誉的巅峰。诗人马学林以十首诗词构筑起一座精神的纪念碑,通过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古典形式,将一位普通纺织女工的生命轨迹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交织成一幅壮丽的艺术长卷。这些创作于2025年9月1日的作品,不仅是对个人功绩的礼赞,更是对劳动价值、女性力量和历史传承的深刻思考。
一、纺织意象与历史时空的交织
1. 马学林的诗词世界建立在纺织劳动的意象系统之上。“纺车飞转”、“金梭织锦”、“经纬平衡”、“丝绸叠处”等意象群构成了诗歌的物质基础。在《七律·平水韵(下平声/一先韵)》中,“纺车飞转谱新篇,锦绣丹心岁月妍”两句,将具体的劳动工具升华为历史书写的工具,纺车不再是简单的生产器械,而是记录时代新篇的史笔。这种意象转换巧妙地连接了微观个体与宏观历史,使纺织劳动获得了史诗般的厚重感。
2. 诗人进一步拓展了纺织意象的历史维度。《七律·平水韵(七阳韵)》中“千年驼印织荣光,百载风云绣锦章”两句,将当代纺织劳动置于丝绸之路的千年历史脉络中,黄宝妹手中的梭子仿佛连接着古代驼铃与现代机杼,个体劳动因此获得了深厚的历史延续性。这种时空交织的写法,使诗歌超越了简单的人物赞颂,成为对中华文明劳动传统的致敬。
二、劳动身体与精神价值的辩证
1. 诗词中对劳动身体的描写尤为值得关注。“汗润纱绫”、“素手缀尧天”、“巧工能匠手”等表述,凸显了身体劳动的物质性。但在诗人笔下,这些物理劳动总是向着精神价值升华:“丹心已化经纶手,白发犹歌奋斗祥”(《七律·平水韵(七阳韵)》)。手不仅是劳作的工具,更是精神的外化,丹心通过手的劳作获得具象表达,形成了身体与精神的高度统一。
2.《五律·平水韵(八庚韵)》中“金梭织太平,百载淬丹诚”两句,将金梭这一劳动工具与“太平”这一社会理想直接关联,劳动者的身体因此成为连接现实与理想的媒介。这种写法打破了传统诗词中劳动描写的局限性,赋予物质生产以精神生产的崇高意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诗学表达。
三、女性劳动与英雄话语的重构
1. 黄宝妹作为女性劳动者,其性别身份在诗词中得到特别关注。《七律平水韵(四支韵)》末句“秋风似唱木兰辞”,将当代女劳模与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并置,构建了跨越时空的女性英雄谱系。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并没有强调木兰的军事功绩,而是侧重其“织”的身份——北朝民歌《木兰诗》开篇即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种对应关系巧妙颠覆了传统英雄叙事中的性别偏见,建立了以纺织劳动为特征的女性英雄传统。
2. 《山花子》词中“玉缕金梭织锦妍,百年云杼伴春弦”的描写,进一步将女性劳动美学化。纺织劳动不再是枯燥的重复性工作,而是如同艺术创作般的审美活动。这种描写既是对劳动本身的礼赞,也是对女性劳动价值的充分肯定,打破了传统文化中“女工”一词的卑微内涵,赋予其崭新的时代意义。
四、时间叙事与历史意识的交融
1. 十首诗词共同构建了多重时间叙事。《五律·平水韵(七阳韵)》开篇“万载织韶光,千年著赋章”,以“万载”、“千年”的超长历史视角开启叙事;而“百载红霞染鬓丝”(《七律·平水韵(四支韵)》)则聚焦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数十秋巧手绣沧桑”(《翻香令》)又缩至个人的职业生涯。这三种时间尺度的交织,使黄宝妹的个人故事既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千年传统,又融入了党的百年征程,形成了个体生命与集体历史的深刻共鸣。
2. 诗人对时间的表现颇具匠心。《浣溪沙》中“织女星辉映沪江,梭声踏月锦旗扬”两句,将星月永恒与梭声瞬息并置,创造了一种永恒与刹那交融的时间体验。这种时间意识既体现了劳动者日复一日的坚持如何汇聚成历史长河,也暗示了平凡劳动中蕴含的永恒价值。
五、勋章象征与荣誉体系的诗学转换
1. “七一勋章”作为国家荣誉的象征,在诗词中被赋予丰富的诗学内涵。《五律·平水韵(一先韵)》中“章耀神州地,光辉伟业篇”,将勋章的光辉与神州大地、伟业篇章相联系,使具体奖章成为照耀全国的精神之光。《七律·平水韵(四支韵)》中“今日勋章辉白发”,则通过勋章与白发的视觉对照,呈现了奋斗一生与荣誉时刻的历史性相遇,勋章不仅是奖励,更是生命价值的璀璨结晶。
2. 诗人还巧妙处理了勋章的物质性与象征性。《临江仙》中“勋章熠熠红光闪,汗青书写新篇”,将勋章的物理光泽与历史(汗青)书写相联系,实现了从物质到精神、从当下到历史的意义飞跃。这种写法使勋章不再仅仅是金属制成的奖章,而是凝聚了历史记忆和价值认同的文化符号。
六、传统形式与时代内容的创新融合
1. 马学林选择古典诗词形式赞颂当代劳模,本身就是一种富有意味的艺术尝试。平水韵作为中古音韵系统,与现代题材结合必然产生某种张力,但诗人成功地将这种张力转化为艺术魅力。《翻香令》中“千丝荣耀纺春光,织机响处锦旗扬”既符合词牌格律,又生动表现了现代纺织工业的场景,传统形式不仅没有束缚内容表达,反而为现代题材增添了历史纵深感和文化厚重感。
2. 在语言运用上,诗人创造性地将现代词汇融入古典格式。“劳模”、“车间”、“红旗”等当代词汇与“丹心”、“尧天”、“经纬”等传统意象并置,形成了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特殊语感。这种语言实验使古典诗词形式获得了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为传统文学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
七、纺织意象与时代象征的完美融合
1. 马学林的诗词巧妙运用纺织行业的特定意象,将黄宝妹的个人经历升华为时代精神的象征。在《七律·平水韵(下平声/一先韵)》中,“纺车飞转谱新篇”开宗明义,将纺织活动与历史书写相结合。纺车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成为谱写时代新篇的象征性媒介。“汗润纱绫丝路秀,情绵线缕锁江川”一联,通过“汗润”与“情绵”的对照,将劳动者的体力付出与情感投入融为一体,暗示个人劳动与国家建设的内在联系。
2. 《七律·平水韵(七阳韵)》中,“千年驼印织荣光,百载风云绣锦章”则将纺织意象置于历史长河中。诗人巧妙连接古代丝绸之路的“驼印”与当代纺织业的“织荣光”,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暗示黄宝妹的劳动不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中华文明延续与发展的当代体现。
八、劳动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诗性升华
1. 马学林通过诗词完成了对劳动价值的哲学思考与诗性升华。《五律·平水韵(八庚韵)》中,“金梭织太平,百载淬丹诚”一句,将具体的纺织工具“金梭”与抽象的社会理想“太平”相连,揭示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本质。“淬丹诚”一词尤为精妙,既指纺织工艺中的淬炼过程,又隐喻劳动者在时间长河中对事业的忠诚坚守。
2. 《山花子》中“纺尽沧桑成九域,焕尧天”则以浓缩的笔法,将个人劳动与历史变革相连接。“纺尽沧桑”既指纺织材料经过多道工序的转化,又暗喻劳动者经历时代变迁的坚韧;“焕尧天”则象征通过劳动创造的理想社会图景。这种将微观劳动与宏观历史相结合的表达,赋予平凡工作以深远意义。
九、时间维度与历史意识的交织表达
1. 诗人对时间维度的处理尤为精妙,在多首诗词中构建了多重时间交织的叙事网络。《七律·平水韵(四支韵)》中,“支机织就九洲奇,百载红霞染鬓丝”同时呈现了历史跨度(“百载”)、地理广度(“九洲”)与个人生命历程(“染鬓丝”)。这种时间处理既展现了黄宝妹作为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又突出其劳动成果的永恒价值。
2. 《五律·平水韵(七阳韵)》开篇“万载织韶光,千年著赋章”,以夸张的时间尺度开启诗歌,随即落脚于“秋风劳动颂,馨德永流芳”的现实颂扬。这种从永恒到瞬间的时间转换,强化了劳模精神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十、传统形式与现代精神的创造性结合
1. 马学林采用古典诗词形式歌颂当代劳模,实现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精神的创造性结合。十首诗词涵盖七律、五律及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浣溪沙四种词牌,严格遵守平水韵和词林正韵的格律要求,展现传统诗词的形式之美。
2. 在《临江仙》中,“纺织车间留倩影,梭光织就诗年”将现代工业空间的“纺织车间”与富有诗意的“梭光织就诗年”并置,创造出现代与传统交融的审美意境。“初心坚守志如磐”化用传统成语却又契合当代政治话语,显示诗人对语言的高度驾驭能力。《翻香令》中“千丝荣耀纺春光,织机响处锦旗扬”既符合词牌格律要求,又生动表现现代工厂的生产场景。“梭声密,丹心炽”三字句的紧凑节奏,模仿了纺织机械的运转声律,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十一、个体叙事与集体记忆的双重建构
1. 这些诗词在歌颂黄宝妹个人的同时,也完成了对集体记忆的建构。《浣溪沙》中“织女星辉映沪江,梭声踏月锦旗扬”将黄宝妹比喻为“织女星”,既凸显其个人光彩,又将她纳入中国传统神话谱系,赋予其文化象征意义。“人寰从此布衫香”最终将个人成就归结为对人类社会的普遍贡献,完成从个体到集体的意义扩展。
2. 《五律·平水韵(一先韵)》中“织就九洲妍,梭飞百载弦”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将黄宝妹的个人劳动与百年党史、九州山河相联系,使个人故事成为集体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功勋荣玉宇,清誉世超前”既肯定其历史功绩,又指向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
结束语
1. 马学林的这十首诗词通过丰富的意象运用、巧妙的时间处理、精湛的形式把握和深刻的精神挖掘,成功塑造了黄宝妹作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诗歌形象。这些作品既是对“七一勋章”获得者的礼赞,也是对劳动价值的哲学思考,更是对时代精神的诗性表达。在古典诗词的形式中注入现代精神,使传统文化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本身就是对黄宝妹等劳模创新精神的最佳诗性呼应。
2. 通过这些诗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纺织女工的个人成就,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最平凡的工作中蕴含着最伟大的意义,最普通的劳动中承载着最崇高的价值。这种劳动精神与诗性智慧的完美结合,正是中华文明能够绵延数千年的重要密码,也是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前进的精神动力。
3 . 透过这十首诗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纺织劳模的生平故事,更是一曲劳动精神的颂歌,一部女性奋斗的史诗,一次传统与现代的对话。马学林以诗人敏锐的感知力和深厚的历史意识,成功地将黄宝妹的个人经历提升到民族记忆和时代精神的高度,使这些诗词成为记录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普通劳动者贡献的艺术见证。在这些诗行中,纺织机的梭声与历史的脚步声共鸣,劳动的手与时代的手紧握,个人的白发与勋章的光芒交相辉映,共同编织出一幅关于奋斗、关于奉献、关于理想的壮丽锦缎。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