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回
农场树立的劳动模范马玉峰
作者:刘连成
1963年的春天,双辽农场的风,依旧带着丝丝寒意,仿佛还未从冬日的沉睡中完全苏醒。然而,农场里却涌动着一股热烈的气息,如春风拂过田野,唤醒了每一个人的心灵。那年5月13日,中共双辽农场党委发出了一份特殊的通知——《关于向马玉峰学习的通知》。这一纸通知,似星星之火,瞬间点燃了全场职工心中的热情,让马玉峰这个名字,铭刻在了农场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了那永不磨灭的印记。
马玉峰,这位二大队一生产队的小队长,同时也是共青团一支部的书记,宛如农场中的一棵苍松,始终屹立在农业生产的最前线。1953年,刚从高小毕业的他,怀揣着建设新农村的美好梦想,毅然投身于农业战线。从生产组长到大队管理员,再到小队长,他一步一个脚印,用汗水浇灌着这片热爱的土地。他管理的食堂,秩序井然,现金收支分毫不差,如同精准的时钟,连续被评为全场先进食堂。他带领的团支部,两次荣获“四好支部”的殊荣,而他本人,也多次斩获“优秀团员”“五好干部”等荣誉称号,如繁星般闪耀在农场的天空。
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他那一颗纯粹而炽热的心,一颗始终为集体、为国家、为他人着想的心。那是1962年的春天,农场号召各行各业支援农业一线。彼时,马玉峰作为大队管理员,腿上还带着旧伤,每走一步都伴着隐隐的疼痛。有人劝他:“你腿有伤,就别去一线受苦了。”可他却眼神坚定,语气铿锵地说:“不,我是共青团员,这点困难算不了什么,我能克服!”于是,他主动请缨,来到了二大队二小队担任小队长。这是一个全场公认的“薄弱小队”,工人思想复杂,工作进度滞后,宛如一艘在波涛中摇摇欲坠的小船。然而,马玉峰没有丝毫退缩,他就像一位勇敢的船长,毅然挑起了带领小队前行的重担。
那年冬天,稻田里冰渣浮动,寒气刺骨。工人们望着冰冷的水田,面露惧色,迟迟不敢下水。马玉峰见状,没有犹豫,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水中,那冰冷的水瞬间浸湿了他的裤腿,寒意迅速蔓延全身。他的双腿很快被冻得发紫,嘴唇也微微颤抖,但他依然紧握手中的工具,奋力劳作。在他的感召下,工人们仿佛被注入了勇气,纷纷跳进稻田,与他并肩作战。播种时节,他总是早早地扛起稻种,穿梭在田间地头,为全队节省了几十个工日。当妹妹病重的消息传来,他心中虽满是担忧与牵挂,但看着尚未完成的播种任务,他咬了咬牙,选择了坚守岗位。最终,他带领小队提前完成了任务,可他却再也没能见到妹妹最后一面。那一刻,泪水在他眼眶中打转,心中的悲痛如潮水般涌来,但他知道,妹妹会理解他,因为他是为了集体的利益,为了心中的信仰。
此后,马玉峰没有沉浸在悲痛中,而是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他坚信:“共产党救了我,我要用一生的精力回报党,献给革命事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生活中,他同样处处彰显着无私与善良。一次,一位工人不慎丢失了工会发放的困难补助费,急得团团转,仿佛失去了生活的希望。马玉峰捡到后,立刻交给了党支部,当失主得知消息,泪水夺眶而出,那是感动的泪水,也是对马玉峰深深的感激。还有一次,几位新工人没钱购买年货,正为过年而发愁。马玉峰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准备的猪肉和钱借给了他们,让他们能过上一个温暖的新年。孙文革的孩子生病急需用钱,他更是不假思索,将口袋里的钱全部掏出,递到了对方手中,仿佛那不是自己的钱,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收割任务完成后,他总是主动提出支援其他小队。即便本小队还有一些收尾工作,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抽出人手,去帮助兄弟单位。他常说:“只要是对集体有益的事,对个人有帮助的事,我一定有求必应。”这份胸怀,这份担当,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让众人敬仰。
马玉峰不仅是个实干家,还是个热爱学习的人。他总是随身带着《党章》《团章》,一有空闲,就会拿出毛主席著作,认真研读,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与伟人对话。他还经常组织团员学习党的文件和雷锋事迹,让那一抹红色的信仰,在每一个团员心中生根发芽。他用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行动践行着对党的忠诚与信仰。
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什么是“好头行人”,什么是“劳动模范”。他不为荣誉而活,只为心中的信仰、肩上的责任和人民的幸福而拼搏。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双辽农场早已旧貌换新颜,高楼取代了低矮的平房,现代化的农机具穿梭在田野间。然而,马玉峰的名字,依然在人们心中熠熠生辉,他是那个时代最闪亮的星,是农场人心中永远的榜样,他的精神,如同一朵盛开在岁月深处的花朵,散发着永恒的芬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农场人,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续写着奋斗与奉献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