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评:詹姆斯
诗作者:石樵/碧泓/五月的天/三叶三/玲珑心/叶子秋/自由女神/静彩云
监制:夕耕
制作:一米阳光
诗歌是灵魂的密语,而批评则是解谜的烛光。本期特辑汇聚《女神诗社》十首风格各异的诗作,并重点推出隐逸诗人詹姆斯的一系列诗评——这些写于2019年前的文字,如今读来依然闪烁着犀利的洞察与温厚的诗心。
詹姆斯作为诗社初建者之一,虽已退隐江湖,其点评文字却成为社内珍贵的遗产。她的评析兼具学者之严谨与诗人之灵悟:时而以刀锋般的精准剖解意象(如对《五月的芦苇》“梦境松散”的捕捉),时而以沉浸式的共情体悟诗核(如对《老人与狗》三段时空的叙事学拆解);既能道破技术性疏漏(如指出《聆听或者渴盼》中“比鸥鸟更会的飞翔”的硬伤),亦能点化文本的潜在光芒(如对《虚拟世界》中“影子咬着影子”的哲学升华)。她的语言本身便是一首理性的诗——精炼而富有张力,冷静却不失温度。
这些散落在平台链接深处的评论,如同被时间封存的琥珀,一直存放在我的收藏夹里已两年,清理手机内存一直没舍得删掉。此次整理刊发,既是对一位批评者诗学精神的致敬,亦是为当代诗歌爱好者提供一份兼具实用性与美学价值的阅读指南。诗与评的交响,从未停止。
该把体内的安静交于旁白
去肯定空下来的荒芜——
立夏的长袖里藏着锋刃
寂寞入药。疗伤的目光
保持着禾草群落的宽厚
影子不碎。尚有一些躁动
鱼群有洄游的假象
成为暖意之外的又一个险词
梦境松散。落于长茎
允我盛大的开合
倘若水面无人守候
记忆很有可能再次落雨
如何评价一首诗,是一个不好作答的命题,特别是面对高手作品的时候。正如面前这一首,说好或者说不好,都没有正当和充分的理由,因为解读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从字面来看,每一句乃至每一个词似乎都有言外之意,想要抓住却又不得要领,仿佛苇丛中的鱼,能看见苇杆轻摇、水波微漾,有迹可循却不知所踪。从整体来看,许多独立的意象汇总起来构成一个大的意象,在朦胧中指向了“五月的芦苇”,这一点,从“荒芜”“立夏”“禾草”“鱼群”“长茎”“水面”等词语应该不难看出。这让我们自然联想到“诗高于生活”“诗是生活的影子”之类的观点,从而可以窥见作者面对题目时的“安静”和“躁动”。既然无从解读,暂且认为作者呈现的是一次“落雨”的“记忆”、一个“松散”的“梦境”吧。至于评价,只好留待读者见仁见智了。
灰色的不仅是天空,还有一颗心
很多时候,我的世界游离于我之外
而我,总想快一些再快一些
越过我,风跑到前面
吹过小树林的雪,纷纷
堆积一条脚印,有殷红的血渗出
一棵伫立路边的小花
翘首,等那个剔除冬天的人
如果小草能点亮夜色
桃花溪能喂养一段素锦
呐,请你于荒野上轻舞霓裳
让飘逸的裙摆给灰白
一抹亮色
游离尘世之外
我早已跟上了你的高度
这首诗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完整地解读了图片中的诸多要素,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但诗并不同于议论文,诗主要靠意象说话,通过意象的营造让读者自行体悟,而不是作者直接站出来说理。同时,题图诗需要恰当把握诗与图的关系,远则不知所云,近则失于浅显。如何对图片的内涵作适度的开掘和转化,既据图生发、言有所宗,又借图生义、别出心裁,我们都可以作更多 的尝试。
请允许我——
拈着梨花的清韵,靠近你
用湛蓝的眼眸,聆听
风的金手指
撩拨三月的潮汐
我不要,不要窥见你的荡漾
只需,面朝大海
就能触碰到
比鸥鸟更会的飞翔,以及
离岸的船,和你的心跳
因为你
就是我眼角的春天
是我心底最柔软的澎湃
劈碎那些起伏
等你,泊岸
好话就不多说了。这首诗无论从整体的构思、风格的把握,还是意象的营造、情境的呈现,亦或节奏的控制、语言的色彩,都是成功的。挑剔一些,也有可以探讨之处。比如,“湛蓝的眼眸”“潮汐”“荡漾”,与原图蒙起的眼睛、平静的水面,是如何相互生发的;“比鸥鸟更会的飞翔”,是手漏还是硬伤;“心底最柔软的澎湃”,是否可以倒置为“心底更澎湃的柔软”。个人之见,仅供参考,不值方家一哂。
——是谁?隔着纱帘吵醒了梦香
是草木,是鸟鸣
还是花开的声音
作品以问句起笔,同时给读者留下诸多的悬念。但接下来并没有肯定的回答。却用了是。。是。。还是。。这样就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让人感觉有一股新意。纵观全诗,语言平实自然。一个‘梦香’引领了作品的主题。拜读学习。
潋滟中安插月色
雾,升起— —
心湖处,朦胧了时光错落的节章
首句中的潋滟,就营造出一个梦幻动荡而且波光闪动的场景,月色其中,这是怎么一种画面。看看作者是如何提升的,用心湖处节章的朦胧来抬高整体意境,为加重表达,用错落进一步提升主题。
首先说这个题目就是虚幻的,想写好不太容易,写实更不易,只能用人为的造景来表现,这首就是如此。几个小感觉,潋滟这种词比较生僻,也过于飘忽,还是慎用,加之心湖加重了整首作品的漂浮不定的成分,节章一词也是如此。
台灯长高三寸————
淹没了霓裳唱段,穿过风声
往事被一截牙白捞起
喜欢这样的开篇,句子唯美,扣题精准,画面感瞬间呈现。造境可谓极致。接下来暗含的情节引人,‘牙白’用得贴切形象。这样的夜未央,容易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好诗,赞一个。
(一)
五点四十五分,黑暗的门廊
黎明从她的沧桑滑过
草丛之下— —
柴火在它俯视的泥房亮起
仿佛尘世的目光
穿透她们足下那巨大的虚空
而后,继续燃烧
(二)
三点四十五分,云层落在谷底
落在倾斜的山峦
这是多么相似的一幕
她们互相梳理— —
岁月,打翻了逆光的天空
她们风中私语
她们重组寥寂的辽阔,释放荒野
(三)
十点四十五分,没有月亮
它带着别样的吠声
喧闹地— —
从潮湿的雾霭之中升起河床
而她仍在穿梭黑的长廊,呼吸急促
修补着她的暗夜
每次读三叶三老师的诗,我都是零乱的。他就那么轻轻一拨,那些字就站立起来,灵动起来,乖乖地去到它该在的位置。这一次,他又挥动指挥棒,拨弄着时间。早上一拨,灶里的火就亮了,尘世就从虚空里醒了。午后一拨,谷底的云彩就停了,逆光的天空就荒了。夜间一拨,喧闹的吠声就远了,雾霭就把河床遮了。一个人需要和文字亲密到什么程度,才能这样举重若轻?而当这些文字撤退之后,瞪着空空如也的屏幕,我会再次零乱,我是谁?我在哪?我刚才看到了什么?
夜 合上眼睛
那些对我笑过的女人
一直隔着躯体 影子咬着影子
虚拟一个世界意味着什么?是否意味着把主体意志投射到另外一个客体,从而获得超验的自由与快感?但即使这样,我们又真的能够脱离现实的束缚,而完全放飞自我吗?显然,作者以他的方式进行了假设和求证,并得出了结论。选择”夜“的环境,选择”合上眼睛“,其实并不是要进入梦境,而是要给心灵一个足够的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让精神舒展和放松。”那些对我笑过的女人“,其实也不是女人,而是曾经留下记忆的美好事物。这些事物可以无限接近,但”一直隔着躯体“,双方都无法打破这层坚硬的壳。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纠结在一起的”影子“,比世界更虚幻,比夜更深。
夕阳斜下来
我站成一枚钉子
拽紧那件褪色已久的拖地裙
首句赋予画面,夕阳晚景已近。将我比作钉子,钉住的是不忍失手的时光,此处岁月的奔赴被定格。尾句有年华流逝的感叹,用褪色曳地裙呈现岁月的标签。整首诗平铺了,未见一波三折,缺少了起伏,冷静的沉淀里缺少情感融入的份量。还可以更好。个见,女神见谅
总试图 用那些隽永的文字
铺成韵脚
让念 一步步达到期望的高度
心灵可以说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概括,就如同生理的发育具有阶段性一样,心灵的发育也有它自己的阶段性。这首诗作者通过对文字或者说文学的热爱来滋养心灵,从而让精神世界达到一个预期的高度。文字唯美,扣题精准,学习了。
(点击以下蓝色链接即可阅读)选自公众号
诗的引力与魅力(詹姆斯谈诗技巧与她的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