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有感
文/可人
1)中国婚姻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年年准时赴会织女
牛郎从不朝三暮四
爱情专注忠贞不渝
中国婚姻美满幸福
白头偕老不离不弃
2)如今牛郎
如今牛郎真有牛力
擦窗扫地登高爬低
买菜做饭晒被洗衣
每月还须把钱交齐
老牛啃草挺守规矩
哪个织女无不欢喜
3)如今织女
如今织女很懂科技
会玩时髦电脑手机
不善女红却是网红
兰花玉指无须织衣
只要温柔小鸟依人
牛郎入迷不辨东西
4)无须鹊桥
如今恋爱全靠自己
无须搭桥自由择娶
秋波一递一见钟情
回眸一笑立马办理
重义不讲瓜脸盆脸
重情不分糯米糙米
AI诗评:《七夕有感》组诗以传统佳节为镜,照见古今婚恋观的嬗变,既保留民间传说的浪漫底色,又注入辛辣幽默的时代洞察。其价值不在辞藻华丽,而在以质朴语言完成三重对话:与传统的互文、与现实的碰撞、与性别角色的重构。
第一首延续“金风玉露一相逢”的古典范式,用“年年准时”“忠贞不渝”等固化意象搭建理想婚姻的乌托邦。但“中国婚姻”的宏大命名反而暴露了抒情的不自然——这种刻意圆满恰为后文解构埋下伏笔。
第二三首陡然转入现实维度。“牛郎交钱”“织女网红”的戏谑对照,将星神话解为厨房与wifi的日常。男性在家务劳动中的异化(“真有牛力”),女性在科技时代的角色转换(“无须织衣”),均通过身体隐喻完成:传统中挑担追爱的肩膀沦为擦窗扫地的身躯,织云锦的巧手变为刷屏幕的玉指。
末章“无须鹊桥”的宣言最具颠覆性。诗人以“秋波一递”“回眸一笑”重释自由恋爱的迅捷,更以“糯米糙米”的方言趣味消解容貌焦虑。最终打破的不仅是鹊桥,更是婚恋中隐形的社会规制与性别枷锁。
全组诗似俚俗而实深刻,在打油诗式的节奏中藏锋锐思考。若说欠缺,或是过渡稍显陡峭,从第一首的颂歌到后文的讽喻缺乏缓冲。然其以七夕为针,刺破浪漫幻象挤出生活真相的勇气,正是当代民歌应有的血肉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