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我对草庙岭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淳朴的民风怀有浓厚兴趣。在日常工作中,我时常前往该村,与群众亲切交谈,同时检查安全工作的落实情况。不过,真正令我内心深受震撼的,是与县作协一同前往村庄开展的采风活动。置身其中,我真切地领略到了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产业发展所蕴含的强大魄力!
草庙岭,是洛宁县底张乡的一个行政村,更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村内现存两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村民大多姓郭,皆为大唐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这座依傍青山而建的村庄,可谓山为脊梁、水作灵魂。葱郁的青山,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灵动之气;留存百年古韵的大院,静静诉说着家族的风范与往昔的辉煌。

在记忆的长河里,过去的十多年间,勤劳质朴的草庙岭人始终秉持耕读传家的古老训诫。在村庄发展的征程中,他们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积极的探索。曾经,他们大面积种植烟草,也曾精心栽种桃树。然而如今,漫山遍野是5000余株品种优良的柿子树,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岁月流转,致富方式不断变迁,但草庙岭人务实肯干的传统从未改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亦如往昔,始终熠熠生辉。


聆听着半山柿农郭军伟经理的讲解,内心的诧异难以用言语形容。一位生意人,竟能将柿子介绍得如此引人入胜,令人沉醉其中,这不正是文化的魅力所在吗?在郭经理的讲述里,我首次听闻关于酒的起源的三种说法:仪狄造酒之说、杜康造酒之说以及猿猴造酒之说。

半山柿农人溯源至猿猴造酒的传说,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柿子作为原料,凭借家族五代人历经三百余年的深厚积淀,带领草庙岭人广泛栽种优质柿子树,深度挖掘柿子的价值,大做柿子文章。
踏入酒窖,映入眼帘的是绵延数百米、摆放得井然有序的酒坛,我不禁为之一震,未曾想,这看似平凡的小山村,竟隐匿着这般规模宏大的酒窖!眼前的景象,彻底颠覆了我平日的认知。而这一切辉煌成就的背后,皆起始于一位女性的降临。


何秀芝,作为洛阳市新安县何氏酿酒第五代非遗传承人,通过招商来到此地。2019年,她怀揣家族非遗技艺,踏入充满灵气的古村落。在半山腰处,凭借钉钉子般的精神,历经三年坚持不懈的奋斗,于2022年不仅完善了基础设施,还成功获取生产资质。错落有致的地窖里,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酒坛,大的能装2000斤柿野酒,小的也可盛50斤,各类设备一应俱全。
令人惊叹的是,在这山坡之上,何秀芝竟能将一铲铲土、一块块砖,有条不紊地完美整合,造就如今的山村奇观!当然,这份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与草庙岭人的支持,但更多源于何秀芝这位非遗传承人的辛勤付出。
一千多个日夜,她克服重重现实困难,在陌生山村创造出奇迹,其中的艰辛常人难以体会。 何秀芝及其团队选用伏牛山优质红柿,结合古法工艺与现代酿酒技术,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带领草庙岭人共同致富。

据介绍,在酿酒过程中,严格把控碾碎、发酵、蒸馏、窖藏这四大工艺环节。从精心甄选优质柿子起步,绝不添加柿子以外的任何成分。将整颗优质柿子直接粉碎,保留柿蒂、果皮与果核,定时进行翻整。采用传统蒸馏工艺,萃取纯正果酒,随后提酒入窖贮藏。如此一来,最大程度保留了柿子的营养成分与天然果香,成就了柿子酒清冽甘甜的独特风味,还兼具养生保健之功效,堪称酒中珍品。2022年,产酒量达50吨;2023年,产酒量提升至100吨。
2024年,在酿酒进程中,还着力打造柿香小镇,将柿子深加工产品从柿子酒、柿子汁拓展至柿子醋、柿脯、柿干、柿子糕、柿子糖、柿叶茶等数十种,带动柿子种植、销售、包装、运输等多个领域蓬勃发展。
2024年10月,在我县“十佳”礼品评选活动中,半山柿农的柿野酒凭借超高人气,赫然入选。何秀芝,作为女性非遗传承人,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现实传奇之歌——历经300余年的非遗酿造传承,终成就风味独特的柿酒。

当下,草庙岭的山坡之上,5000余株柿子树郁郁葱葱,充满蓬勃生机。数十位村民常年在酒厂务工,已然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工人,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难掩内心的喜悦。每日,有两三千人慕名来到村里旅游观光、采购物品,让这座古村落充满无限商机。
当多数人对于柿子的认知,还仅仅局限于食用红柿、购买柿饼之时,何秀芝却带领草庙岭人,围绕小小的柿子,展开了打造大产业的生动实践,着实令人欣喜、值得赞美与钦佩!
供稿:底张乡刘丰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