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长歌·诗者家书——抗战80周年九·三阅兵特别诗辑》(诗和远方文学社更新版本发布)

作者介绍
编者按:
晨光穿透云层,照见长安街的银杏与战旗同辉;铁流滚滚而过,唤醒记忆中卢沟桥的星火与呐喊。今天,是抗战胜利80周年的九·三清晨,我们以教育者的笔尖为尺,丈量历史的经纬;以诗人的心弦为琴,弹奏时代的强音。
《诗和远方文学社》24位诗友的作品,或如战鼓擂动,或似家书温存——他们中,有白发教授执卷回望烽火岁月,有中年教师以课桌比拟装甲方阵,更有退休园丁将阅兵式谱成童谣,传唱下一代。此刻,让我们暂别三尺讲台,以文字为旗,以情怀为剑,在九点零三分的钟声里,共同完成这场跨越八十年的精神阅兵!
刊首视频·最深情的告白,让我们共同期待!
内置视频①《三军仪仗队预演视频》
破阵子·看九三阅兵预演感吟
索菲娅(河南郑州市)
礼炮声声震响,军旗猎猎飘扬。方阵威严齐步迈,装备精良意气昂。山河焕彩光。
忆昔烽烟战火,看今盛世繁昌。抗战精神心底刻,使命扛肩步韵长。复兴前路彰。
【微刊评语】
索菲娅女士的《破阵子·看九三阅兵预演感吟》以词牌之韵镌刻当代军魂,上阕礼炮震响猎旗扬的视听交响,将阅兵场上的雷霆气势凝练为山河焕彩的壮阔画卷;下阕烽烟战火与盛世繁昌的时空对仗,更见抗战精神的血脉传承。装备精良意气昂的铿锵笔触,与复兴前路彰的深远结句,形成从历史荣光到未来使命的完美闭环。全词如阅兵方阵的铿锵韵律,在《破阵子》的雄浑格律中完成对民族复兴征程的礼赞。
现代诗·《阳光》
齐国资(河南舞钢市)
刀枪手中握,
不可怀内藏。
九三阅兵彰国威,
光照玉宇如阳光。
欧洲见锐气,
美国知华强,
倭寇钻进被窝里,
心发慌!
【微刊评语】
齐国资先生的《阳光》以军魂为墨,将九三阅兵的凛然气概淬炼成诗。刀枪不可怀的铿锵起笔,如利刃出鞘直指锋芒;光照玉宇的意象升华,更见大国威仪与和平光辉的辩证统一。诗中欧洲见锐气美国知华强的对仗,以简练白描勾勒国际格局,而倭寇心发慌的戏剧性收束,既暗喻历史阴影的消散,又彰显当代中国的从容气度。全诗如阅兵方阵的铿锵步伐,在短促有力的节奏中完成对民族精神的礼赞。
破阵子·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大阅兵(晏殊体)
郭建波(河南内乡县)
铁甲轰鸣震地,银鹰列阵凌云。八秩光阴铭国耻,万里山河记战魂。旌旗映日新。
方阵铿锵迈步,钢枪紧握怀仁。不是穷兵扬霸气,只为和平守国门。初心昭后人。
【微刊评语】
此词以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大阅兵为背景,气势恢宏,铁甲银鹰之景跃然眼前,尽显国威军容。国耻战魂之铭,彰显历史记忆之深;旌旗方阵之描,绘就和平守护之志。全词情感真挚,既非穷兵黩武之态,又昭初心于后人,实为佳作,令人感佩。
诗三首
李振东(河南郑州市)
(一)
七律·致敬大阅兵(新韵)
九三日本投降日,全国人民聚庆时。
世界和平多重要,法西斯蒂令鄙夷。
九弦一理疏忽忘,八秩周年仪式提。
检阅京城光照进,长安大道吾侪驰。
(二)
七律·观九·三大阅兵(古风)
三十年代风云起,东北失守扫荡逼。
日本侵华为贼寇,南京虐我乃强敌。
全民抗战空前事,一纸降书落药旗。
八秩怀先还祭烈,和平共处倍珍惜。
(三)
九·三阅兵吟(新韵)
巡兵阅将北京城,捍卫神州把重轻。
武可安邦兴社稷,文能治国保和平。
八年抗战驱倭寇,四化新篇启炫程。
迈步从头千嶂越,腾飞不负老英雄。
【微刊评语】
李振东先生三首诗作,以九三阅兵为背景,深情回溯历史烽烟,讴歌和平来之不易。首章以新韵写阅兵盛况,将世界和平之重与法西斯之鄙对比鲜明,检阅之光照进人心,彰显家国情怀;次章古风体例,沉痛追忆抗战岁月,以南京之殇为鉴,抒发“和平共处倍珍惜”之慨叹,历史感与现实感交织;末章新韵铺陈,以“武安邦”“文治国”双线并进,既赞八年驱寇之壮,又启四化新程之望,尾联“腾飞不负老英雄”更显昂扬斗志。三首诗作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情感真挚且气韵贯通,既见历史之思,又含时代之盼,堪称咏怀阅兵、礼赞和平之佳作。
诗词二首
王书成(河南内乡县)
(一)
七律·九三阅兵
九三京阙亮新锋,十里长街映碧空。
铁甲生辉惊美日,银鹰震翅傲苍穹。
当年战火铭心地,此刻军威展圣雄。
快递东风壮豪气,精忠赤胆立勋功。
(二)
临江仙·九三阅兵(贺铸体)
步伐铿锵旌旗猎,长安街上彤红。战鹰斜刺击长空。伟雄惊世界,豪气贯苍穹。
八十年前家国恨,雄师威震群凶。忠魂碧血化飞虹。金瓯永固日,华夏有东风。
【微刊评语】
这两首诗词以磅礴的笔触描绘了九三阅兵的壮阔场景,抒发了对祖国强盛的豪情与对历史的深沉缅怀。
《九三阅兵》:
全诗以“铁甲生辉”“银鹰震翅”等意象展现现代军威,尾联“精忠赤胆立勋功”升华主题,将阅兵盛况与民族精神紧密结合,语言铿锵有力,气势恢宏。
《临江仙·九三阅兵》:
词作沿用贺铸体,上阕以“战鹰斜刺”“豪气贯苍穹”渲染动态画面,下阕转入历史追忆,“忠魂碧血化飞虹”一句悲壮激昂,结句“华夏有东风”既呼应现实,又寄寓未来,意境深远。
两首作品均以爱国情怀为核心,融写实与抒情于一体,展现了作者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文学功底。
内置视频②九三阅兵部分女兵训练场景
定风波·九三阅兵 (陈允平体)
李平忠 (湖南长沙)
金水桥边国胄翩。六韬三略展军前。新颖精装威虎拜,金马玉骧,羡德配瑶天。
振慑外夷安九有,强军砥柱靠群贤。辅翼枫宸龙虎将,冠道乾坤,华夏固千年。
【微刊评语】
此词以“九三阅兵”为背景,笔调雄浑,气势如虹。开篇“金水桥边国胄翩”,以景起兴,尽显阅兵盛典之庄严;“六韬三略展军前”,则赞军容之整肃,谋略之深邃。下阕“振慑外夷安九有”,直抒强军卫国之志;“辅翼枫宸龙虎将”,更颂将帅之英豪,护国之忠贞。全篇意象宏阔,既有金戈铁马之壮,又含华夏千秋之安,彰显大国自信与担当。
九·三阅兵
莎草兰梦(河南)
铁流滚滚动京城,貔虎三军展旆旌。
火箭千枚惊后羿,战机万里啸天英。
昔年积弱遭倭寇,今日扬威列甲兵。
统帅挥戈东土奋,西方霸主座将倾。
注:天英,即九星之一,右弼星。与血光之灾有关,故为凶星。
【微刊评语】
莎草兰梦此作以雄浑笔力勾勒九·三阅兵盛景,"铁流滚滚""貔虎展旆"尽显三军威仪,"火箭惊羿""战机啸天"以神话意象烘托国防锋芒。诗中"昔年积弱"与"今日扬威"形成强烈对比,尾联"统帅挥戈"与"霸主座倾"暗含时代格局之变,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具现实冲击力。全篇对仗工整,意象奇崛,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堪称观礼阅兵、抒写强军豪情的力作。
九·三阅兵,大国雄风,强烈期待!(生活随笔)
张华平(河南郑州市)
距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大阅兵还有一周,我就等不及了。想想那中国军人走过天安门广场威武雄壮的豪迈,那新中国先进的十八般兵器逐一展示气惯长宏的场景,那新中国国防建设巨大进步的辉煌成就,将一扫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耻辱,充分展示中国人民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威威雄姿,让我们的敌人看着颤抖吧,我们再也不会被西方列强欺负了!就激动万分!
这种激动是有底气的。我们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有战无不胜英勇忠诚的人民军队保驾护航,有领先世界的新科技新装备做盾,有全产业链独立自主的制造业鼎力支撑,有全体中国人民面对敌人的同仇敌忾,试看天下谁能敌。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底气,战胜一切凶恶的敌人。
九三阅兵,雄姿未现,可以预见,期待期待!
九三阅兵,现实一定比梦想更好看!期盼期盼!
【微刊评语】
张华平先生以奔涌的笔触为即将到来的九三大阅兵铸就热血礼赞。文中中国军人豪迈步伐十八般兵器恢弘展示的具象描摹,与一扫百年耻辱昂首东方的精神升华形成强烈共振,更将独立自主的制造业领先科技等当代国力根基熔铸成战胜敌人的底气宣言。全篇如战鼓催征,在现实一定比梦想更好的炽热期盼中,完成对民族复兴征程的铿锵宣誓。
九三阅兵吟
作者:刘万军(河南濮阳市)
哪国最雄风?北京大阅兵。
势如决洪水,压倒万座城。
【微刊评语】
此五绝以简练之笔,绘就九三阅兵之壮阔气象。首句设问,直击人心,次句作答,点明主题,北京阅兵之雄风跃然纸上。后两句以洪水决堤之势作比,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阅兵方阵的磅礴力量,有压倒万城之威。全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尽显大国风采与民族自信。
九·三阅兵有感
阿莲(河南南阳市)
长安街上阵云横,壮士轩昂鼓角鸣。
铁甲映空辉日月,银鹰掠野傲鲲鲸。
当年烽火燃仇耻,此日旌旗写太平。
浩荡天风传浩气,寰球同听凯歌声。
【微刊评语】
周莲敏女士此作以长安街阅兵盛景为卷,铺陈开一幅强军卫国的壮丽图景。诗中"阵云横""鼓角鸣"渲染出肃穆雄浑之气,"铁甲映空""银鹰掠野"以工整对仗展现国防力量之威,"辉日月""傲鲲鲸"之喻更显气势磅礴。尾联"浩荡天风传浩气,寰球同听凯歌声"升华主题,既颂今日之强盛,亦寄和平之祈愿。全篇意象雄阔,语言凝练,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时代新声,堪称观礼阅兵、抒写家国情怀的佳作。
七律·九三阅兵有感
作者:丽丽(河南郑州市)
蘑菇升空迫投降,受降旗上头点地。
胜利距今已八秩,亿万儿女具开颜。
看长安铁甲凌霄,今非昔比无人欺。
铭记历史三光耻,青史留名万古仇。
【微刊评语】
丽丽女士此首七律,以凝练笔力回望九三阅兵盛景,起句“蘑菇升空”直击历史关键节点,次句“受降旗上头点地”意象鲜明,悲壮中见胜利之威。后两联由古及今,长安道上铁甲凌霄之景,彰显国力强盛之姿,尾联“铭记历史三光耻,青史留名万古仇”则深寄警世之思,既颂今朝之盛,亦不忘国耻之痛。全篇气韵沉雄,情感真挚,堪称铭记历史、弘扬正气的佳作。
《满江红·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
周长华(河南濮阳市)
烽火卢沟,山河裂、豺狼肆羯。抬望眼、生灵涂炭,九州悲咽。血染南京凝碧泪,旗扬太岳燃烽闼。看男儿、铁骨战倭奴,豪情烈。
家国恨,终须雪;民族耻,焉能灭。叹八年苦战,志坚如铁。捷报传来迎晓日,丰碑矗立怀英烈。待吾侪、砥砺筑金瓯,乾坤洁。
【微刊评语】
周长华先生此阙《满江红》,以雄浑笔触勾勒抗战烽烟,字字铿锵如金戈铁马,句句悲壮似泣血长歌。上阕“烽火卢沟”“血染南京”之景,尽显山河破碎之痛;下阕“家国恨终须雪”“丰碑矗立怀英烈”之志,更见华夏儿女铁骨铮铮。全篇气韵贯通,情感炽烈,既怀历史之沉痛,亦展复兴之豪情,堪称纪念抗战之佳作,读来令人血脉偾张,荡气回肠!
五绝·铭记九三阅兵
董传香(南阳市)
和平八十秋,英气未曾休。
隆重阅兵日,雄师铸国酬。
【微刊评语】
此五绝短小精悍却意蕴深厚,以凝练笔触勾勒出九三阅兵之盛景。“和平八十秋”时空纵深感尽显,回顾历史沧桑;“英气未曾休”彰显英雄气概的绵延不绝。后两句聚焦阅兵时刻,“隆重”凸显仪式庄严,“雄师铸国酬”更将阅兵之壮丽与国家之强盛紧密相连,读来令人豪情满怀,心生对祖国的无限自豪与敬意 。
咏母烽火青春
符明曦(河南内乡县)
烽烟锁岳路漫漫,少女负笈向夏馆。
伏牛深处弦歌续,建房修舍作讲坛。
炭火星微温课卷,乡音杂处共盘餐。
走村入户教识字,抗日歌声越山峦。
剪辫放足开新境,不让须眉志未阑。
劫后黉门归故地,赤眉寨里续书翰。
十九执鞭临教坛,春风化雨润童顽。
轻抛前事藏肝胆,只把丹心照杏坛。
粉笔无言书岁月,红烛有泪映苍颜。
曾经犹对旧合影,笑指同窗鬓已斑。
九秩仙游留懿范,一生清誉满人间。
谁言女子非英杰,烽火教坛两灿然。
【微刊评语】
符羲至先生这首《咏母烽火青春》以排律之工笔,勾勒出一幅烽火年代知识女性的壮美画卷。全诗以“锁岳烽烟”开篇,以“杏坛丹心”收束,时空交织中再现了主人公从负笈少女到执鞭师者的传奇人生。中二联“炭火温卷”“走村教字”“剪辫放足”等细节,将抗战教育者的坚韧与革新精神凝练于白描;颈联“粉笔书岁月”“红烛映苍颜”的意象对仗,更见其献身教育的赤诚。尾联“笑指同窗”的温情瞬间与“九秩仙游”的永恒定格形成张力,最终以“女子英杰”的诘问升华主题,使烽火与教坛的双重灿然跃然纸上。全诗既具史诗的恢弘气度,又不失排律的声韵之美,堪称礼赞女性教育者的时代绝唱。
抗战胜利日大阅兵感怀
作者 时中遂(河南内乡县)
铁甲排空震九霄,三军列阵气如潮。
烽烟已化青山月,矢志犹凝赤血雕。
前辙深铭兴废鉴,新程勇跃利坚矛。砺剑持戈扬国威,天地太平日月耀。
【微刊评语】
时中遂先生《抗战胜利日大阅兵感怀》以排空铁甲开篇,如雷霆劈开历史长卷,将当代阅兵的雄浑之气与抗战烽烟的血性记忆熔铸成诗。中二联青山月与赤血雕的意象对撞,既昭示和平的澄澈,又暗喻民族精神的淬炼;兴废鉴与利坚矛的时空呼应,更见历史纵深中的警醒与奋进。尾联砺剑扬威与日月耀的宏大收束,既彰显钢铁长城的震慑力,又升华出天地同辉的盛世气象。全诗如青铜鼎铭,以铿锵格律镌刻国威,堪称抗战胜利主题的史诗性咏叹。
七律 · 观九三阅兵有感
薛君泰:(河南内乡县)
气爽秋高红日升,精师锐旅聚京城。
银鹰苍昊上翻下,铁甲莽原纵转横。
辽宁劈波吞巨浪,东风破雾裂长庚。
今朝大国惊雷动,威武三军守太平。
【微刊评语】
薛君泰先生此首七律,以秋日盛景开篇,绘就阅兵盛典之恢弘画卷。诗中“银鹰翻下”“铁甲纵横”之句,动静相宜,尽显三军威武之姿;“辽宁劈波”“东风裂空”之象,虚实相生,暗喻国防力量之强盛。尾联“今朝大国惊雷动,威武三军守太平”,以雷霆之势收束全篇,既颂盛世强军之壮,又寄和平永固之愿。全篇对仗工稳,意象雄浑,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堪称观礼阅兵、抒怀家国之佳作。
观九三阅兵感怀诗二首
王华伟:(河南内乡县)
(一)
长街金甲列,方阵锐光催。
叱咤云霆彻,旗扬山海偎。
雄师横槊立,铁翼破空回。
浩气贯虹霓,千秋共此巍。
(二)
万国衣冠拜帝京,九三盛典世同惊。
阵陈雄勇惊寰宇,光耀剑芒穿雾行。
铁甲劈空惊魍魉,银鹰掠日震东瀛。
强军富国非常业,抗霸驱魔卫太平。
【微刊评语】
王华伟先生两首观礼诗作,笔力雄健,气韵酣畅。其一以"长街金甲""方阵锐光"起笔,勾勒阅兵方阵之威,"云霆彻""山海偎"等语,将雄师气魄与天地相融,尾联"浩气贯虹霓"更显家国情怀之壮。其二以"万国衣冠拜帝京"开篇,尽显大国盛典之隆,"铁甲劈空""银鹰掠日"以动态意象展现国防锋芒,结句"抗霸驱魔卫太平"直抒强军卫国之志。两首诗作对仗工整,意象奇崛,既有阅兵现场的视觉震撼,又含时代使命的深沉思考,堪称观礼抒怀的佳篇力作。
诗词二首
苗青瑞(河南内乡县)
(一)
观阅兵式
华夏沙场秋点兵,虎贲血肉筑长城。
铿锵步伐震天地,目射锐锋神鬼惊。
(二)
渔家傲·观阅兵式(晏几道格)
京都秋来兵点启,旌旗猎猎角声厉。热血虎贲彰剑气,钢流继,大器乍现神魔悸。
犹记山河遭辱史,长城牢固心头系。亿众向阳跟党迹,人欢喜,中华民族东方峙。
【微刊评语】
苗青瑞先生两首观礼诗作,气韵雄浑,意蕴深沉。其一《观阅兵式》以"华夏沙场秋点兵"起笔,将阅兵盛况与历史烽烟相融,"虎贲血肉筑长城"之句,既赞三军之勇,亦寄家国之思,"目射锐锋"四字更显将士英姿,全篇短小精悍而气势磅礴。其二《渔家傲》依晏几道格填词,上阕"旌旗猎猎""钢流乍现"绘就阅兵现场之威,下阕"山河遭辱史""亿众跟党迹"将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交织,尾句"中华民族东方峙"振起全篇,抒发民族复兴之豪情。两首作品一诗一词,相得益彰,既有视觉震撼之描摹,更含精神传承之深思,堪称观礼抒怀的佳构。
鹧鸪天·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大阅兵
王凌旻(河南内乡县)
秋爽长空猎猎风,长安街上阵图雄。铁流滚滚惊天地,战隼声声贯彩虹。
铭旧耻,守新功,山河无恙忆英雄。今朝亮剑非穷武,只为和平代代红。
【微刊评语】
王凌旻先生此阕《鹧鸪天》,以秋日长空为幕,绘就抗战胜利阅兵之壮景。开篇"猎猎风""阵图雄"勾勒盛典气象,"铁流滚滚""战隼声声"以动态意象展现国防锋芒,对仗工整而气势恢宏。下阕"铭旧耻,守新功"六字,将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熔铸一炉,尾句"今朝亮剑非穷武,只为和平代代红"升华主题,既显强军之志,更寄和平之愿。全篇语言凝练,意象鲜明,既有阅兵现场的视觉震撼,又含家国情怀的深沉表达,堪称咏怀历史、礼赞和平的佳作。
七律·九三阅兵颂
作者:程俊(河南内乡县)
九三盛典动苍穹,重器横空傲世雄。
铁甲裂云寒虏胆,银鹰贯日啸天宫。
魂凝众志坚如砥,旗卷洪流势若虹。
誓守河山终不悔,金瓯永固颂升荣。
【微刊评语】
此首七律,以“九三盛典”为魂,铺陈开一幅强军卫国的壮丽长卷。诗中“重器横空”“铁甲裂云”“银鹰贯日”等句,以雄浑意象展现国防力量之威,对仗工整而气势磅礴;“魂凝众志”“旗卷洪流”则将三军将士之坚毅与家国情怀熔铸一炉,尾联“誓守河山终不悔,金瓯永固颂升荣”直抒胸臆,既显保家卫国之志,更寄民族复兴之愿。全篇语言凝练,意境开阔,既有阅兵现场的视觉震撼,又含历史使命的深沉思考,堪称咏怀盛典、礼赞家国的佳作。
内置视频⑤《中国排面》
江城子·九三阅兵(苏轼格)
曹瑞士(河南西峡县)
九三铁甲卫千防。战旗扬,浩声长。世界反霾,忆往昔沧桑。烽火浪潮多少事,铭史册,永难忘。
如今盛世谱新章。气轩昂,国安康。吾辈自强,续写铸辉煌。不忘初心跟党走,驰骥足,创隆昌。
【微刊评语】
此作以《江城子》之苏轼格调,深情回望九三阅兵之壮阔,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历史的深切缅怀与对盛世的由衷颂扬。战旗飘扬,浩声回荡,尽显铁甲雄风;盛世新章,国泰民安,彰显吾辈自强之志。词风豪迈,情感真挚,读来令人心潮澎湃,倍感振奋,实为颂扬时代、激励人心之佳作。
古风·大阅兵有感
王松峰(河南内乡县)
秋阳遍洒长安道,铁甲洪流气势雄。
银隼排空穿云过,士兵昂首踏风冲。
八旬国耻心中记,万里山河眼底红。
今日扬威非好战,只为和睦护旗终。
【微刊评语】
此古风之作气势恢宏,绘大阅兵之盛景入木三分。秋阳、铁甲、银隼、士兵,意象鲜明而生动,尽显国威军威。诗中既有对历史国耻的铭记,又有对山河万里的深情凝望,更彰显出守护和平之坚定决心。字里行间,家国情怀喷薄而出,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现代诗·九月的方阵
作者:薛平彦(河南内乡县)
风,裹着秋的清爽
掠过长安街的晨光
钢铁的队伍踏响大地
每一步,都踩着历史的回响
八十年前的硝烟已散
英雄的名字还在胸膛滚烫
如今银鹰划过蓝天
划出守护和平的翅膀
不是为了炫耀锋芒
是把“不忘”刻进目光
当方阵走过纪念碑
我们轻声说——
这盛世,如你所想
【微刊评语】
此诗以九月方阵为意象,笔触雄浑有力,将历史与当下紧密交织。诗中既有对往昔英雄的深情追忆,又有对当下盛世的由衷礼赞,情感真挚深沉。语言凝练且富有画面感,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深切感受到那份守护和平、不忘初心的家国情怀。
《鹧鸪天·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祭》
别文玉(河南漯河)
烽火卢沟夜未央,山河破碎血凝霜。八年烽焰铸忠骨,万众同心护国疆。
驱虎豹,斩豺狼,英魂化碧映朝阳。钟鸣九域思危殆,且掬江涛祭国殇。
【微刊评语】
此词以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为背景,笔力遒劲,情感深沉。开篇即以“烽火卢沟夜未央”勾勒出战火纷飞之景,令人动容。继而“八年烽焰铸忠骨,万众同心护国疆”一句,既赞先烈之英勇,又显民族之团结,气势恢宏。下阕“驱虎豹,斩豺狼”字字铿锵,尽显英雄气概。末句“钟鸣九域思危殆,且掬江涛祭国殇”更是警世之言,提醒后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全词格律严谨,用词典雅,历史厚重感与艺术表现力兼具,符合纪念主题的庄重性要求,实为佳作。
尾部配置视频《五星红旗》歌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