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实甫和董解元《西厢记》编剧中引用历代名家大师的成语故事作者:雷建德
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王西厢”)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作为《西厢记》故事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不仅在情节架构、人物塑造上各具特色,其对历代成语故事的引用与化用也展现出鲜明的艺术差异。成语故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练载体,承载着历史典故、道德观念与审美情趣,两位作者在改编过程中,基于不同的文学体裁特性与创作理念,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了创造性转化,既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强化了人物情感与戏剧冲突的表达。本文拟从引用来源、功能指向、艺术效果三个维度,探讨二者在引用历代成语故事方面的异同。
一、引用来源:从“广采博收”到“精准撷取”
董西厢与王西厢对成语故事的引用,在来源范围与选择标准上呈现出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既与诸宫调、元杂剧的体裁特点相关,也反映了作者的知识储备与创作追求。
(一)董西厢:兼容并蓄的“百科式”引用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作为说唱文学的巅峰之作,面向的听众群体涵盖了市井百姓与文人雅士,其引用的成语故事来源广泛,呈现出“广采博收”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历史典籍与史传故事
董西厢大量引用《史记》《汉书》等史书中的典故,如形容张生对莺莺的倾慕时,用“周郎一顾”(源自《三国志·周瑜传》,形容周瑜的风采令人倾倒),将张生的惊艳与历史人物的魅力相联系;描写孙飞虎围寺的危急局势时,以“楚歌四面”(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指项羽垓下之围的绝境)喻指普救寺的孤立无援,增强了场景的紧张感。此外,像“文君新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萧史乘鸾”(《列仙传》)等与爱情相关的史传典故也频繁出现,为崔张爱情提供了历史参照。
2. 诸子百家与寓言故事
诸子散文中的成语故事也被董西厢广泛化用,如用“井底之蛙”(《庄子·秋水》)调侃张生初见莺莺时的局促,以“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形容莺莺等待张生书信时的急切,这些源自寓言的成语既生动形象,又带有民间说唱的诙谐色彩。
3. 诗词歌赋与文人创作
唐诗宋词中的经典意象与成语也被融入董西厢的叙事,如用“春风得意”(孟郊《登科后》)预想张生科举成功的情景,以“人面桃花”(崔护《题都城南庄》)暗喻崔张相遇的美好与短暂。这种引用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拉近了与文人听众的距离。
董西厢的引用来源之所以如此庞杂,与诸宫调“说唱”的体裁特性密切相关。作为一种“说书”艺术,其需要通过丰富的典故吸引听众注意力,兼顾不同阶层的审美需求,因此形成了“百科式”的引用风格。
(二)王西厢:聚焦情感的“精选式”引用
王实甫的《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典范,更注重戏剧冲突的集中与人物情感的深化,其对成语故事的引用更为精炼,来源上多聚焦于与爱情、情感相关的典籍,呈现出“精准撷取”的特点:
1. 侧重爱情题材的典故
王西厢中,与爱情相关的成语故事占比极高,如“红叶题诗”(源自唐代宫女红叶传情的故事)被用来形容红娘传递书信的浪漫,“牛郎织女”(《古诗十九首》衍生的传说)喻指崔张相隔的思念,“文君私奔”(《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则暗合莺莺突破礼教的行为。这些典故的选择与作品“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高度契合,强化了爱情主题的感染力。
2. 化用诗词中的情感意象
王西厢对唐诗宋词中表达相思、离别之情的成语化用尤为精妙,如“寸草春晖”(孟郊《游子吟》)本指母爱,此处被用来形容莺莺对张生的深情;“月落乌啼”(张继《枫桥夜泊》)原写旅愁,此处转化为张生思念莺莺的孤寂,这种“旧典新用”使其更贴合戏剧人物的情感状态。
3. 简化历史典故的叙事性
相较于董西厢对史传典故的完整引用,王西厢往往截取典故的核心意象,弱化其叙事性,如“楚歌四面”在董西厢中详细铺陈了围寺的危急,而王西厢仅以“四野狼烟,一片声喧”带过,转而用“惊鸿照影”(陆游《沈园》)等更侧重情感的成语刻画人物心理。
王西厢的“精选式”引用,源于元杂剧“舞台表演”的需求。受限于戏剧篇幅与节奏,冗余的典故会干扰情节推进,因此作者更注重典故与人物情感、戏剧冲突的直接关联,体现了“以情驭典”的创作思路。
二、功能指向:从“叙事辅助”到“情感深化”
董西厢与王西厢引用成语故事的功能,因体裁与创作理念的不同而各有侧重:董西厢中的典故更多服务于叙事的丰富性,王西厢则更注重以典故深化人物情感与主题表达。
(一)董西厢:构建叙事网络的“辅助功能”
诸宫调的“说唱”本质决定了其需要通过铺陈情节吸引听众,成语故事在此承担了“叙事辅助”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补充背景信息
董西厢在介绍人物身份或场景时,常以成语故事补充背景,如描述崔莺莺的出身时,用“相府千金”“金枝玉叶”(源自《晋书·郗鉴传》,形容贵族女子),既点明其身份尊贵,又暗示其受礼教束缚的处境;描写普救寺的历史时,提及“古刹名山”“六朝胜迹”(源自对江南寺庙的记载),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与文化厚重感。
2. 推动情节转折
典故的引用常成为情节转折的“催化剂”,如孙飞虎围寺时,作者以“兵临城下”(《战国策·齐策》)形容危机,随后用“毛遂自荐”(《史记·平原君列传》)类比张生主动献计退贼,使张生的机智与担当通过典故得以凸显,推动了“寺警许婚”这一关键情节的发展。
3. 调节叙事节奏
董西厢篇幅较长,作者通过典故的穿插调节节奏,如在张生赴京赶考的途中,用“鞍马劳顿”“风尘仆仆”(源自《乐府诗集》中对旅途的描写)简略带过行程,而在描写崔张分别时,则用“依依不舍”“肝肠寸断”(源自《世说新语》)细致刻画情感,使叙事张弛有度。
(二)王西厢:强化戏剧张力的“情感功能”
元杂剧以“写意”见长,注重通过人物情感的碰撞展现戏剧张力,成语故事在此承担了“情感深化”的功能,具体表现为:
1. 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王西厢善用典故揭示人物隐秘的情感,如莺莺送别张生时,唱词“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中,“霜林醉”化用“醉貌如霜叶”(白居易诗),以红叶喻泪水,既符合莺莺含蓄的性格,又将其离别之痛具象化;张生思念莺莺时,用“望眼欲穿”(《金瓶梅》前身话本)形容期盼,用“魂飞魄散”(《敦煌变文集》)描写急切,使抽象的思念变得可感可知。
2. 强化戏剧冲突
典故的对比使用能凸显冲突,如崔母悔婚时,红娘反驳道:“当日军围普救,夫人许退贼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贼之策?”此处“言而无信”(《论语·为政》衍生成语)的典故虽未明说,却通过红娘的质问凸显了崔母的虚伪与封建礼教的矛盾,强化了“情”与“礼”的冲突。
3. 升华主题表达
王西厢的典故引用常与主题直接呼应,如结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其中“眷属”一词源自“秦晋之好”(《左传》中秦晋联姻的典故),作者将传统的贵族联姻典故转化为对普遍爱情的祝福,使主题从“才子佳人”的个人幸福升华为对人性自由的追求,赋予典故新的时代内涵。
三、艺术效果:从“雅俗共赏”到“意境营造”
董西厢与王西厢对成语故事的引用,在艺术效果上呈现出“雅俗共赏”与“意境营造”的分野,这种差异既源于体裁的审美特性,也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
(一)董西厢:“雅俗杂糅”的通俗化表达
董西厢作为说唱文学,需要兼顾市井百姓的接受能力,其对成语故事的引用多采用“通俗化”处理,形成“雅俗共赏”的效果:
1. 口语化的典故阐释
对于较为生僻的典故,董解元常以口语化语言加以解释,如引用“尾生抱柱”(《庄子·盗跖》中尾生守信而死的故事)形容张生的痴情时,紧接着说“似这般志诚的孩儿,好教我心疼”,用“志诚”二字通俗解读典故内涵,使市井听众易于理解。
2. 戏谑化的典故改造
董西厢常对典故进行戏谑化改造,赋予其幽默色彩,如将“宋玉东墙”(《登徒子好色赋》中宋玉形容东邻女之美)改为“这妮子,慌忙则甚那?鬓云乱,斜敧金钗,满面红潮”,将文人化的典故转化为对莺莺娇羞情态的生动描写,既保留了典故的美感,又增添了民间说唱的诙谐。
3. 重复化的典故强调
为强化听众记忆,董西厢常重复引用同一典故,如“才子佳人”的组合在文中多次出现,通过重复使这一文化意象深入人心,符合说唱文学“口耳相传”的传播特点。
(二)王西厢:“文采斐然”的意境化表达
王实甫作为“文采派”杂剧家,其引用的成语故事更注重与情景的融合,形成“意境营造”的艺术效果:
1. 情景交融的典故嵌入
王西厢中的典故常与景物描写结合,如“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以秋日萧瑟之景烘托离别之情,“云天”“花地”的意象与“离人泪”的情感相互映衬,形成深远的意境,使典故的内涵与场景的氛围浑然一体。
2. 含蓄蕴藉的情感寄托
作者善用典故含蓄表达人物情感,如莺莺“系春心短柳丝长”一句,“柳丝”既源自“杨柳依依”(《诗经·小雅》)的离别意象,又以“短”“长”的对比暗喻莺莺对张生的牵挂之深,言有尽而意无穷,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含蓄”特质。
3. 韵律和谐的语言节奏
王西厢的典故引用注重与曲牌韵律的配合,如“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化用元稹“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句式工整,音韵和谐,既符合杂剧的演唱要求,又通过典故的韵律美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
四、引用差异的成因探析
董西厢与王西厢在成语故事引用上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体裁特性的影响
诸宫调作为说唱文学,需要通过丰富的叙事与通俗的语言吸引听众,因此形成了“广采博收”“雅俗杂糅”的引用风格;元杂剧作为舞台艺术,受限于表演时长与空间,更注重情节集中与情感强化,因此呈现出“精准撷取”“意境营造”的特点。
2. 时代背景的差异
董解元生活于金代,科举制度的中断使文人与民间文化的联系更为紧密,其创作兼具文人学识与民间趣味;王实甫生活于元代,杂剧的成熟为文人提供了“寄情于艺”的载体,作者更注重通过作品表达对人性与礼教的思考,因此典故的引用更偏向情感与主题的深化。
3. 创作理念的分野
董西厢的创作旨在颠覆《莺莺传》“始乱终弃”的结局,其引用典故更多是为了丰富故事的合理性与吸引力;王西厢则以“情理交融”为理念,通过典故的化用探索爱情与礼教的矛盾,使作品的思想内涵更为深刻。
五、结语
董解元与王实甫在《西厢记》编剧中对历代成语故事的引用,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也展现了不同文学体裁的创造性。董西厢以“广采博收”的来源、“叙事辅助”的功能、“雅俗共赏”的效果,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说唱世界;王西厢则以“精准撷取”的来源、“情感深化”的功能、“意境营造”的效果,塑造了一个富有诗意的戏剧空间。
二者对成语故事的引用,不仅是语言技巧的展现,更是文化精神的传承——董西厢通过典故的通俗化传播,使传统文化走进市井;王西厢通过典故的意境化创造,使传统文化升华为艺术审美。正是这种对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使《西厢记》超越了时代局限,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而两位作者引用成语故事的智慧,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作者简介:《西厢记》研究、再创作、国内外传播学者,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特邀院士、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艺术名家》栏目特聘客座教授、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强国丰碑》栏目艺术顾问、《中国军转民》杂志社文化艺术编辑委员会副秘书长、山西省永济市普救寺景区文化顾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