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与错
文/路等学(兰州)
人生如旷野,万里无界,每一步驻足抉择,都似风中飘摇的风向标。它或许不够精准,却终究引着我们,在晨雾的朦胧与星光的璀璨里,踏出深浅不一的辙痕。待行至某段回望的高坡,风烟暂歇,我们总会俯身摩挲那些脚印,轻声叩问:当年的那个选择,究竟是对,还是错?
儿时的世界很小,小到忘带一本作业,便觉天要倾塌,眼眶里打转的泪,是以为跨不过的“天堑”;少年的心事很沉,沉到一场考试失利,就认定人生扉页被泼了浓墨,笔尖悬着的愁,是觉得走不出的“绝境”;青年的情爱很烈,烈到一次分手,仿佛整个世界的色彩都随那人背影褪成灰白,心口攥着的痛,是以为熬不过的“长夜”。可如今站在时光的对岸回望,那些曾让我们枕着泪意入眠的“天大的事”,那些以为会横亘一生的沟壑,不过是岁月长卷里几笔淡淡的勾勒,轻得像一阵风、一片云。
恰如梁实秋先生笔下的时光况味:“人过五十,一年不如一年;过七十,一日不如一日。”流年暗换,从不会为谁停下脚步。再滚烫的执念,会被时光的风慢慢吹凉;再深刻的伤痛,会在岁月的河床里沉淀成轻浅的沙痕。那些曾以为“过不去”的当下,终究成了“回不去”的过往——这不是时光的无情,而是生命的常态:所有的“难”,都会在前行中被稀释;所有的“重”,都会在回望中变轻盈。
我们总爱与“选择”纠缠,总在某个寂静的深夜,将未走的那条路,在回忆里描摹成铺满霞光的坦途:“若是当初选了另一条,会不会更轻松、更圆满?”可命运从不是简单的假设题,彼时的我们,带着彼时的认知、阅历与心境,站在那个岔路口,做出的已是当时能抓住的、最贴合心意的选择。就像初春的芽,只会朝着阳光的方向生长;深秋的叶,只会顺着风的轨迹飘落——你无法要求一颗稚嫩的种子,去理解参天大树的坚韧;也无法强求一个青涩的灵魂,去拥有历经沧桑后的从容。
更何况,生活本就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对”与“错”从来不是绝对的标尺。有人二十余岁便困在精神的樊笼,任日子蒙上灰翳,却在某一天突然觉醒,把往后的岁月过成诗;有人九十高龄仍眼里有光,将时光酿成酒,在夕阳下笑谈过往的甜与咸。那些在外人眼中“成功”的人,或许正为缺席孩子的成长而深夜叹息;那些被视作“平凡”的人,却能守着一屋烟火,把三餐四季过出暖香。
何为对?是追名逐利后的锦衣玉食,还是安贫乐道中的内心安宁?何为错?是选择安稳后的“不思进取”,还是奔赴远方后的“颠沛流离”?其实这世间从无统一的答案,你心中的满足与安宁,便是丈量选择的唯一刻度——你觉得值得,便是对;你感到煎熬,便是错。
可太多人,却把日子过成了对“意义”的追逐。他们笃信“吃苦耐劳”才是正道,将“吃喝玩乐”视作虚度;他们执着于“功成名就”的荣光,把“平淡度日”当成平庸。却忘了生命最本真的模样,本就是一场边走边看的历程——你看那溪边静坐的人,看云卷云舒,并非浪费光阴,那是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的休憩;你看那山顶等待日出的人,守着晨露与微光,何尝不是在与生命相拥,是对美好的珍视。
发呆时的思绪游走,是灵魂在自由呼吸;仰望星空时的心神激荡,是生命与宇宙的共鸣。这些看似“无用”的瞬间,恰是生命最鲜活的注脚。人生从不是预设好的轨道,容不得半分偏离;它是一片可以任意驰骋的旷野,你可以选择策马奔腾,在风雨中追逐远方;也可以选择漫步寻花,在暖阳下感受当下。世俗定义的“价值”从来不是唯一的真理,只要每一刻你都能感受到内心的丰盈与自在,那便是最好的选择。
我们总爱说“来日方长”,却忘了“世事无常”。百年之后,尘归尘,土归土。我们曾紧握的功名利禄,带不走分毫;我们曾执念的爱恨嗔痴,留不下片影。那些为选择对错辗转反侧的夜晚,那些为未选之路耿耿于怀的怅惘,放在时间的长河里,不过是一粒微尘,一阵风过,便了无痕迹。正如那句被人反复念叨的话:“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些曾让我们辗转难眠的抉择,那些曾让我们痛苦纠结的瞬间,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推着我们越过了重重山峦,抵达了此刻的风景。
既然如此,又何必困在“对错”的枷锁里?若你选择了远方,便只管披星戴月,把荒漠走成风景,把风雨唱成歌谣——哪怕前路漫漫,每一步跋涉都是收获;若你选择了安稳,便用心经营一屋三餐,让柴米油盐里飘着香,让灯火阑珊处有暖意——哪怕日子平淡,每一刻相守都是幸福。
人生的答案,从不在过往的选择里,而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是清晨粥碗里袅袅的热气,暖了胃,也暖了心;是午后窗台上悄然绽放的花朵,美了眼,也美了情;是傍晚爱人递来的一杯热茶,甜了口,也甜了岁月;是深夜孩子熟睡时均匀的呼吸,安了神,也安了时光。这些真实可触的温暖,这些鲜活生动的体验,远比“选对”或“选错”更有分量,更有意义。
说到底,人生最珍贵的,从不是“每一步都踏在正确的路上”,而是无论踏上哪条路,都能带着赤诚与热爱,把每一段旅程都走得热气腾腾,把每一个日子都过得有滋有味。毕竟,旷野之上,没有标准答案,你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动,每一个认真生活的瞬间,都是独属于你的,无可替代的意义——至于“对与错”,不过是岁月里的一声轻叹,不必挂怀,无需纠缠。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