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长征薪火 厚植商洛情怀——《红二十五军长征与商洛》学习心得(一)
有幸在全市青年党史兴趣小组培训班上,聆听商洛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三级调研员郭书俊关于《红二十五军长征与商洛》的专题授课,结合丹凤地区的红色历史脉络,让我对这段交融着热血与信念的岁月有了更细腻、更立体的认知,现将学习心得梳理如下:
一、以“细节”为钥,解锁长征路上的“商洛印记”
课堂中那些具象化的历史细节,让红二十五军与商洛的联结不再是模糊的文字记载。郭主任讲到,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抵达商洛后,不仅在袁家沟口打响了粉碎国民党军“围剿”的关键一战,更在商洛等地留下了无数与群众共生的片段——战士们用随身携带的盐巴换取老乡的粗粮,却在离开时悄悄在灶台上压下铜钱;医护人员在破庙里为村民治病,把仅有的药品优先分给受伤的百姓。这些细节让我读懂,红二十五军能在商洛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靠的不是武力威慑,而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自觉,是“把老百姓当亲人”的鱼水深情。
尤其提及商洛作为“红军长征在陕西的第一个立足点”,那些藏在山坳里的交通站、刻在石壁上的宣传标语、老乡家中代代相传的红军斗笠,都成了鲜活的“历史证物”。原来长征不是遥远的“行军图”,而是商洛大地上每一寸土地都浸润过的热血,是当地群众曾用生命守护过的信仰。
二、以“多角”为镜,读懂历史背后的“精神密码”
郭主任的授课没有停留在事件复述,而是从军事、民生、精神三个维度,拆解了红二十五军与商洛相互成就的深层逻辑。
军事维度:商洛的山地地形不是“阻碍”,而是红军的“天然屏障”。部队利用秦岭山脉的复杂地貌,灵活开展游击战,既保存了有生力量,又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重要策应,让我看到革命先辈“因势而变”的军事智慧。
生维度:红军在商洛推行“分田地、减租税”,成立苏维埃政权,让长期受压迫的百姓第一次有了“主人翁”的感觉。正是这种“为群众谋利益”的初心,让商洛成为红军的“后方粮仓”,群众自发为部队送情报、抬担架,形成了“军民共战”的壮阔场面。
精神维度:从程子华、徐海东等将领带头吃野菜、睡草棚,到普通战士负伤后仍坚持行军,红二十五军在商洛展现出的“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长征精神,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行动。这种精神不仅支撑着部队完成长征,更成为商洛后来发展中“敢闯敢拼”的精神源头。
三、以“青年”为责,续写红色血脉的“当代答卷”
作为青年党史学习者,这堂党课让我跳出“旁观者”的视角,多了一份“传承者”的自觉。商洛的红色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从不是陈列的“标本”,而是照亮当下的“火炬”。在如今的乡村振兴中,商洛人用长征精神克服交通不便、产业薄弱的难题,发展特色种植、红色旅游;在科技创新中,青年们以“敢啃硬骨头”的劲头攻克技术难关——这些都是红色基因的当代延续。
今后,我会把从课堂上学到的细节与思考,转化为实际行动:一方面,主动挖掘身边的红色故事,用年轻人喜欢的短视频、情景剧等形式,让更多人知道红二十五军与商洛的渊源;另一方面,在工作中以长征精神为指引,面对困难时多想想当年红军在商洛的坚持,把“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落到实处,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