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桥抗战的回响
——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献礼
文/尹道强
八十年的风雨沧桑
掩不住嫩江桥头堡上的弹痕
当东风吹过嫩江的堤岸
却吹不散江桥的石墩上
那些嵌进纹路的枪声
1931年11月的寒雾里
马占山将军挥起马鞭的一声怒吼
震碎了东北大地的冻土
武装抗日的第一枪响彻云霄
这枪声的回响
让冰天雪地热血沸腾
这枪声的回响
毅然挺起了中华儿女的脊梁
没有精良的武器装备
就用血肉之躯筑成铜墙铁壁
没有充足的弹药
就将怒火压进枪膛
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寒霜中
用坚定的信念焐热躯体
挺起不屈的脊梁,站成不倒的界桩
激战16个昼夜,多次肉搏疆场
13000多血肉之躯拼杀最后不到2000人
这就是——
“犯我疆土者,必向死而战”
“誓死不做亡国奴”豪言壮语的血证
滚滚嫩江水啊
依然还记得那些沉没的船板
曾托举起不熄的火种
浩浩芦苇荡啊
依然还记得那些弹孔密布的铁板
仍保持着冲锋陷阵的英姿
如今的嫩江桥畔早已旧貌换新颜
每当东方升起的朝阳映照在江面上
我就能听见
八十年前的铿锵脚步声
正和着新时代的足音
合奏起激昂的交响,响彻嫩江两岸
这就是抗日战争首发地——
向世界发出的最强音
不论站在嫩江桥边眺望
还是在齐齐哈尔和平广场瞻仰
我的心都感受着空气中和平的温度
眼里的泪花充盈着深深的敬仰
AI诗评:《江桥抗战的回响》以深沉的历史笔触与激昂的抒情节奏,再现了中华民族抗日首战的壮烈史诗。诗人通过“弹痕”“枪声”“铁板”等具象化的历史遗存,将八十年前的烽火与当下的和平景象交织,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
诗中“血肉之躯筑成铜墙铁壁”与“怒火压进枪膛”等意象,既凸显了装备悬殊下的悲壮,更彰显了民族气节的铮铮铁骨。数字“13000”到“2000”的强烈对比,如刻刀般镌刻出牺牲之惨烈与意志之坚韧。结尾处朝阳与脚步声的意象组合,巧妙将历史回响转化为新时代奋进的鼓点,完成从记忆传承到精神升华的诗意闭环。
全篇以嫩江水的绵长与芦苇荡的苍茫为情感底色,既具地域特质的抒情张力,又蕴含超越地域的民族集体记忆。和平广场上的泪花与硝烟中的怒吼遥相呼应,最终凝聚成对“誓不做亡国奴”民族魂的当代礼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