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燃起,神州大地上众多爱国志十在起抗战。长清许多人在共产党员魏金三和张耀南校长率领下,脱下长衫,走出家园,投入抗日救亡洪流。在与日寇拼杀的八年中,全县有五百八十多位英雄儿女为了民族的解放,英勇献身。其中有一家弟兄三人,舍生报国,浩气长存。
第一节:张仁卿为国纾难慷慨就义
钟灵毓秀的崮山西侧有一个紧靠沙河的偏僻小山庄西辛村,这里祖居着忠厚善良的半农半医的张继武先生一家。他们和张耀南是亲戚,他们夫妇勤劳正直,乐善好施。一九三八年正月日寇血洗邻村前大彦的惨状,激起了他全家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仇恨,张继武先生三个儿子张贻荣、张贻昌、张贻祯在张耀南影响下相继参加革命。在一九四三年三月到十月八个月中,弟兄三人先后殉国,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门三英烈、浩气贯长虹的壮烈篇章。
张继武先生的次子张贻荣字仁卿,以字行。一九0七年出生在西辛村。他的青少年时代正处在兵荒马乱的岁月,正在长清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的张仁卿,默默立下了拯救国家民族的志愿,他认为必须首先唤起民众,因此,产生了“教育救国”的念头,报考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即济南师范),在此,他开始结识一些进步青年,看到进步书刊,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的希望之光。一九三一年,日寇侵占东北三省,这时,仁卿正读师范,他眼看三千万同胞惨遭蹂躏,流离失所,爱国学生流亡到了济南,他以对同胞的深切同情,对日寇的无比仇恨,毅然冲破阻力,参加了抗日学生运动。罢课、游行、抵制日货并参加赴南京向政府请愿的斗争行列。
一九三四年冬,张仁卿师范毕后,回到长清县第一小学(已改称东关小学)任教员,在这里他又亲自听了在苏联中山大学留学的女共产党员庄毓英关于苏联十月革命后大变化的报告。后来看到了校长张耀南率先投入爱国热日行列,思想更加坚定地倾向党所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为了培育抗日人才,张仁卿于三七年初奔赴桓台师范讲习所任教,发动支持爱国学生参加救亡。
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发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桓台讲习所停办,张仁卿从桓台回到长清,投笔从戎,参加了由中共山东省委派来的魏金三和“一小”校长张耀南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起义。
一九三八年十月,中共长清县委贯彻党中央《动员全国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斗争》的指示,建立了“长清县民众抗敌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推举张耀南为主任。张仁卿为委员兼任宣传部长、秘书、又任副主任和民运部长。这时,他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下农村、进学校,广泛宣传动员各阶层人民“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力出カ”。全县各地很快建立起抗日组织。
一九三九年六月十一日长清县建立起泰四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选举张耀南为县长。张仁卿接任了动委会主任。他根据县委的指示,在八区水坡村举办“长清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员是来自各乡、村干部和青年抗日积极分子。每期半月,四十到五十人,学习内容是党的政策、政权建设、时事形势、游击战术,也有文化课。由于敌情变化,学校经常转移。有时到黄河西银杏树村一带流动举办,共办十多期,为各级抗日政权培训了领导骨干,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年八月县委在七区房庄召开县区活动分子大会,贯彻鲁西区委关于“建立各抗日群众团体”的指示精神,张仁卿认真组织,积极筹建,很快建起了长清县农民抗日救国会(简称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文救会、儿童团以及工人抗日救国会等抗日团体。随后各区、乡、村相继建立起抗日组织,全县抗日群众团体形成了网络。这些组织积极动员青壮年参军参战,保证不断的兵源补充做军衣、送军粮,保证了前方物资供应:配合部队站岗放哨,保卫了根据地的生产和安全。为促进全民抗战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随着斗争的需要,张仁卿于一九三九年十月调往泰西专员公署担任文教科长,负责全专区的宣传、教育、干部培训、报刊创建等工作。在专署指派下,他带领工作队员到长清、肥城、平阴交界地创建政权实验区,为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与发展总结出一套实践经验。
张仁卿在参加革命的六年中,动员教育自己的哥哥、弟弟和亲人全都参加了抗日,从没顾及自己家庭的安危。他的足迹踏遍长清大地、泰山南北、黄河两岸、鲁西平原。把全部心血倾注到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上。
一九四一年秋,张仁卿奉调赴鲁西范县、濮县、冠城一带参与冀鲁豫边区筹建参议会的工作。四二年九月二十七日在范县白衣阁召开参议会时,遭日寇扫荡袭击。突围中,张仁卿为掩护同志脱险,自己身受重伤,两名同志轮流背著他突围转移,在行走缓慢,敌人追赶,非常危险的情况下,他决心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自己做好必死的准备。命令背他的同志放下他,带好文件快快转移。生死与共的同志,怎么能丢下他呢?终于一起突围脱险。他伤好以后,又调往第七、八专区联合工商局工作。一九四三年十月十二日在昆吾县(现濮阳县境)吴桥镇遭日寇围困,他不幸落入敌人的魔掌,面对敌人的高官厚禄收买利诱,严刑拷打,他毫不动摇。敌人挖了土坑做最后威胁,张仁卿视死如归,在遭活埋时,他高呼“打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就义时,年仅三十七岁。
第二节:张贻昌抗日救亡壮烈殉国
张仁卿的三弟张贻昌,字文卿,以字行。一九一三年出生在西辛村。由于家境贫寒,高小毕业后就与父母、大哥在家务农。因地少人多父母托人在济南一家印刷厂为他谋到一个工作,每天起早贪黑劳动十二个小时,他不堪忍受老板的盘剥,便找二哥商议,仁卿向三弟分析了中国当时的形势,指明只有参加革命打日本,才是摆脱压迫剥削的唯一道路。在二哥引导下,一九三八年秋后,他投奔了大峰山抗日根据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由于他干过印刷,后来就被分配到县委创办的由何书九主编的《长清时报》社任文印员。当时报社油印设备简陋,人手少,编印发行任务艰巨,他和战友们为了能尽快地把党的抗日工作方针政策和抗战新闻编印出来、分发出去,经常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从不叫苦喊累。他感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辛劳工作,为打走日本强盗,解救中国人民是最光荣的事业。在革命的实践中,张文卿懂得了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无法驱逐日寇出中国。因此,他请求上级批准到部队当一名八路军战士。在战斗中,他不怕牺牲,英勇作战。
一九四0年,上级要培养他,选调他到县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他在这里进步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干校结业后,分配到泰西专署工作。四二年三月地委组织部派刘活源同志到长清县耀南区任区委书记后,又派张文卿同志到耀南区任副区长。四二年,大峰山地区与全国整个敌后形势一样,环境十分艰苦。敌占区碉堡林立,日伪经常进行清剿扫荡。当时耀南区三面受敌:西临日伪占领的长清县城,北靠日军重兵驻扎的济南,东面是日军控制的津浦铁路。只有南部山区紧靠大峰山根据地。全区六、七十个村庄,也只有皇姑井、前后大彦、池子和水泉峪五个村子能公开或半公开进行活动,其他村子只能夜间工作。调张文卿来当副区长,就因他是本地人,对敌我双方情况熟悉,且有一定影响,对开展工作极为方便。当时,区里干部很少,只有区委书记刘活源,副书记樊浩然、区长孙继五、通讯员卢宪章这几个人工作。因刘活源是肥城人,文卿对他格外关心和照顾,他俩成了最要好的同志与朋友。
四三年情况更加紧张,县委和县大队经常流动,很少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三、五天,有时还要转移到铁路东的山里去。这年古历三月间,县委、县大队在历城地外八庄一带驻扎,通知耀南区汇报工作,刘活源、张文卿与通讯员卢宪章一起到县委。这时,县委新派了李志超同志(原名袁希伟)来区接替刘活源书记工作,等县委部署完工作,他们四人连夜翻山赶回耀南区。
四月二十一日(古历三月十七日),张文卿等四名同志从东渴马翻西山过瓦屋脊,经东洋河,爬过护路沟,来到崮山镇的大刘庄。张文卿的姥娘家是这庄的,有很多亲戚,情况熟悉。进村时已是半夜,先找到村里一个姓陆的工友,把他们安排到村东北角酒店北邻吴家,给弄了两床被子,住到东屋里,让陆某叫来村长王成中和管帐先生郝振海。
张区长先向他们讲了抗日工作,又布置把公粮迅速送到凤凰庄西的王庄去。两人接受了任务各自离去。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东辛庄据点来了五、六十个伪军,包围了这带院子,指名要抓张文卿。看来敌人非常了解情况。后来搞清楚,文卿他们住的这家,西屋里早藏有两个人,是池子村的王东海、王东家。他俩原是我耀南区队的战士,后投降东辛据点当了特务,怕八路军抓他,就隐匿到姥娘家来。事出偶然,冤家路窄,当文卿他们睡着后,这俩小子偷偷到了东辛据点告密,并带领敌人包围了这一带院子。敌人边打枪边喊着要捉张区长。当时情况非常紧急,隐蔽已不可能,只有突围。刘活源立刻指挥翻越几道院墙,不料恰跳入敌人中,刘当即被俘。
通讯员卢宪章当时十七岁,他迅速藏进一家西屋的暗处,也被抓捕(后二人由组织营救出来)。李志超躲进酒店粮囤的旯旮,被两盘苫子挡住,没被发现,后由村民徐连桂护送上山脱险。张文卿也进入酒店的院子,跳到一个地瓜窖子里,酒店的小伙计把箸子ロ盖上一抱柴草。敌人进院搜查,首先怀疑柴草,扒开一看是地瓜窖子,于是就狂吼:“快上来投降吧!你跑不了啦!”这时,一个伪兵趴在箸子口贼眉鼠眼地往下看,下边漆黑。张区长从下边往上看,可看得清,他随手就是一枪,窖子口的伪兵应声倒下。张文卿暴露了,敌人咆哮着疯狂地向窖子里扔手榴弹,放柴禾,用火烧。张文卿同志身临绝境,仍不住还击敌人,最后见无法逃脱,便怀着宁死不当俘虏的决心饮弹自尽,时年刚满三十岁。
第三节:张贻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仁卿、张文卿烈士的大哥张贻祯,一八九六年生于西辛村。他一直与父亲一起以农耕为业。因为两个弟弟当八路打日本,他家便自然的成了敌人地眼中钉“赤匪户”。日伪多次到他家抄家搜索,并把张贻祯和他的父亲逮到崮山据点、东辛据点严刑逼供。残酷拷打、坐老虎凳、罐辣椒水,逼他们供出张任卿、张文卿的下落,逼他叫回两个弟弟,他们誓不供认。组织上营救出他们父子后,张任卿回到家中,引导教育大哥,指明国难当头,没有国就没有家,要舍小家保大家。一九四0年四十四岁的张贻祯告别了父母家人,离开了他的小家,投奔到泰西专署这个革命的大家中,开始了他抗战救国的革命生活。
一开始,在泰西专署干通讯员,他没有文化,但国仇家恨铭刻在心。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对于交给的各项任务总是不怕千辛万苦地努力完成。后来调他到泰西军分区情报科当情报员。为了搜集敌人的活动情况,他经常只身深入到敌人集中的地方去,搞到情报后,又日夜兼程跑回根据地。四三年三月,他得到三弟文卿在大刘庄壮烈牺牲的消息后,悲痛欲绝。但他象无数革命志士一样,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而是更加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日斗争中去,由干拼命地工作,积劳成疾,加之多次遭受敌人的肉体折磨,身患重病,医治无效,于一九四三年六月二十六日(古历五月二十四日)在泰西军分区医院逝世,终年四十七岁。张氏门中又为抗日战争献出了一位英雄儿子。
张任卿弟兄三人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人民大众,全家抗日。仁卿慷慨就义,文卿壮烈殉国,贻祯鞠躬尽瘁。兄弟三人同仇敌忾,浩然正气、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未完待续)